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材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
中药材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

元四辉

月刊

1001-4454

81888465@163.com

020-87665465,87624708,81889570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24号中粤大厦10楼

中药材/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刊物。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面广。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药材》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中药材》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维吾尔药材孜然的生药学研究

    苏来曼·哈力克沈晓丽沙拉麦提·艾力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维吾尔药材孜然进行生药学研究,建立其药材真伪鉴定和品质评价的方法.方法:收集不同产地孜然药材10批次,采用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薄层色谱鉴定的方法,利用HPLC法测定孜然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孜然药材在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果实组织显微以及薄层色谱等方面有专属的鉴别特征.HPLC法测得木犀草素标准曲线方程为:Y=14 303 357X-2 888,r=0.9999,木犀草素在5.015~200.6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木犀草素平均回收率为99.2%(n=9),RSD为1.55%,木犀草素含量按干燥品计为0.0184%(n=10).结论:该研究为孜然药材的真伪鉴定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维吾尔药材孜然生药学HPLC木犀草素

    不同炒制温度和时间对蒺藜中4个薯蓣皂苷类成分的影响

    刘坤琳王丽丽王帅韩冰...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UHPLC-MS/MS法同时测定蒺藜及炒蒺藜中薯蓣皂苷元、薯蓣皂苷、伪原薯蓣皂苷和原薯蓣皂苷的含量,并研究其在炒制过程中随炒制温度(160、180、200、220℃)和时间(5、10、15、20、25 min)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alo® C18(100 mmx2.1 mm,2.7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溶液-含0.1%甲酸的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3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正离子扫描.结果:所测4个成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8%~98.15%,RSD为2.57%~3.86%.炒制前后4个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随炒制温度升高和炒制时间延长,薯蓣皂苷元含量从无到有且逐渐升高,薯蓣皂苷和原薯蓣皂苷含量逐渐下降.160℃时,随炒制时间延长,伪原薯蓣皂苷含量持续上升,180、200、220℃时,其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结论:该研究建立的UHPLC-MS/MS法适用于薯蓣皂苷元、薯蓣皂苷、伪原薯蓣皂苷和原薯蓣皂苷的同时测定,梳理出这4个成分在蒺藜炒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可为进一步揭示蒺藜的炮制原理提供参考.

    蒺藜皂苷UHPLC-MS/MS炒制含量测定

    香参丸中选用不同苦参炮制品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比较

    刘悦单丽倩高慧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生苦参、酒苦参及二者制备的香参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苦参组、酒苦参组、香参丸(生苦参)组、香参丸(酒苦参)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7 d造模.从造模第1天开始,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各给药组灌胃相应药液5 g/(kg·d),每日检测小鼠体质量,观察粪便性状、隐血便血情况,评分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第15天摘取结肠,测量长度;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MDA、SOD、GSH-Px、NO含量;并测定小鼠结肠中Caspase-1、NLRP3、IL-18、NF-KBp65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DAI评分显著降低,血清中SOD、GSH-Px含量显著升高,血清中MDA、NO及结肠中Caspase-1、NLRP3、IL-18、NF-κBp65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香参丸(酒苦参)组较其余给药组的效果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生苦参、酒苦参及香参丸(含生苦参或酒苦参)均能有效减轻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含酒苦参的香参丸组作用最好,香参丸宜选用酒苦参,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机体抗氧化作用、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相关.

    苦参炮制香参丸酒制结肠炎

    竹叶柴胡中一个新的聚炔类化合物

    周健冷爱晶顾晓华韩春辉...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ex DC.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竹叶柴胡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竹叶柴胡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十五烷-8-烯-4,6-二炔-1,2,3,10-四醇(1)、柴胡皂苷a(2)、柴胡皂苷d(3)、臭矢菜素A(4)、二氢红花菜豆酸(5)、槲皮素-3-芸香糖苷(6)、isorhamnetin-3-O-[α-rham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7)、saikochromoside A(8)、去甲丁香色原酮(9)、柴胡色原酮(10)、异芩皮素(11)、4,5-二甲氧基-7-甲基香豆素(12)、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13)、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14)、天师酸(15)、vanillamide(16)、3,4-二羟基苯甲醛(17)、香草酸(18)、对羟基苯甲酸(19).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聚炔类化合物,化合物4-6、9、11-16、1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竹叶柴胡聚炔类化合物柴胡皂苷黄酮类化合物

    川牛膝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滕利杨龙飞付强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川牛膝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川牛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川牛膝中分离纯化了 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dimethoxy-benzyl 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1)、guaiacylglycerol(2)、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3)、pyrocatechol-1-O-β-D-glucopyrano-side(4)、tinotuberide(5)、isoscopoletin-β-D-glucoside(6)、lariside(7)、6,7-二甲氧基香豆素(8)、杯苋甾酮(9)、25-epi-28-epi-cyasterone(10)、24-hydroxycyasterone(11)、3-O-[α-L-rhamnopyranosyl-(1 →3)-(n-butyl-β-D-glucopyranosidur-onate)]-28-O-β-D-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12)、meliasendanin D(13)、periplocain A(14)、(±)-5,5'-dimethoxy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5).结论:其中,化合物1~8、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川牛膝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

    舌叶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

    沈杰蔡汶甫林鹏张志锋...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菊科紫菀属植物舌叶紫菀Aster lingulatus Franch.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舌叶紫菀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运用不同的波谱方法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舌叶紫菀中分离纯化了 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八烷(1)、木栓酮(2)、friedelan-4-α-methyl-3β-OH(3)、正三十烷醇(4)、紫菀酮(5)、β-谷甾醇(6)、豆甾醇(7)、菜油甾醇(8)、对羟基苯甲酸(9)、芦丁(10)、山柰酚(11)、异槲皮苷(12)、槲皮素(13)、芹菜素(14)、夏佛塔苷(1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7)、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8)、5-咖啡酰奎尼酸(19)、绿原酸(20)、3,5-二咖啡酰奎宁酸(21)、3,4-二咖啡酰奎宁酸(22)、4,5-二咖啡酰奎宁酸(23)、4-咖啡酰奎宁酸(24)、3-O-反式阿魏酰基奎宁酸(25).结论:化合物1~25均为首次从舌叶紫菀中分离得到.

    舌叶紫菀木栓酮夏佛塔苷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3,5-二咖啡酰奎宁酸3-O-反式阿魏酰基奎宁酸

    单叶蔓荆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肖春荣黄伟明陈芳有张睿增...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Vitex rotundifolia L.)的成熟果实蔓荆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硅胶柱层析、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核磁共振(NMR)以及质谱等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单叶蔓荆果实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6,7,8,4'-pentamethoxy-flavone(1)、牡荆素(2)、2"-O-鼠李糖牡荆素(3)、5-去甲基甜橙黄酮(4)、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5)、(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D-glucopyranoside(6)、3-(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2-(4-hydroxy-3-methoxy-phenyl)-5-(3-hydroxypropyl)-7-methoxydihydrobenzofuran(7)、异嗪皮啶(8)、5-methoxy-6,7-methylene-dioxy coumarin(9)、(3S,5S,8R,9R,10S)-3,9-dihydroxy-13(14)-labdaen-16,15-olide 3-O-β-D-glucopyranoside(10)、vitexilactone(11)、pedunculariside(12).结论:除化合物2、11、1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单叶蔓荆果实化学成分黄酮类木脂素类萜类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火炭母和硬毛火炭母次生代谢产物差异性分析

    谢凤凤黎理韦安达朱华...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UPLC-MS技术对火炭母及硬毛火炭母进行次生代谢产物比较,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鉴定不同基原火炭母的差异性成分,并进行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方法:应用UPLC-MS技术对火炭母及硬毛火炭母成分进行检测鉴定,得到差异性代谢产物,并进行PCA分析、聚类热图分析、OPLS-DA分析,最后进行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火炭母及硬毛火炭母共鉴定出20类359种次生代谢产物,差异代谢产物7类共63种,其中差异较大的是酚酸类、黄酮类成分,分别占比为8.36%和3.90%.硬毛火炭母与火炭母比较,有43种成分上调,20 种成分下调.差异代谢产物以 Stilbenoid,diarylheptanoid and gingerol biosynthesis(00945)、Dioxin degradation(00621)、Anthocyanin biosynthesis(00942)、Flavonoid biosynthesis(00941)等4 条通路富集显著,主要为酚酸类及黄酮类成分的代谢通路.结论:火炭母和硬毛火炭母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临床上将二者共同作为火炭母药材入药欠妥,需要更多科学验证.该检测方法稳定可靠,可为二者有效成分的测定方法,为二者有效成分的代谢通路提供研究方向.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火炭母硬毛火炭母次生代谢产物KEGG通路

    6种香薷属植物挥发油化学型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探究

    朱金莲杨礼攀唐仁华徐玉琪...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6种香薷属植物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种香薷属植物叶与花序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测定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采用SIMCA进行主成分分析及SPSS.25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6种香薷属植物的挥发油,依据去氢香薷酮、香薷酮、玫瑰呋喃、胡椒酮、D-香芹酮、芳樟醇、乙酸香叶酯、香叶醇、1,8-桉叶油醇、γ-松油烯和β-蒎烯的相对百分含量可划分为11种化学型,其中PD型、PR型和CaDE型为新发现的化学型.结论:初步推测香薷属植物挥发油化学型的多样性与其分布范围大小无显著关系,而可能与花期的长短有关.依据已确认和推测的香薷属植物挥发油主成分代谢通路,推测鸡骨柴可能是最原始的类群,四方蒿次之,香薷、野草香、水香薷、野拔子相对进化.现有的香薷属挥发油化学型研究结果暗示着其在该属可能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香薷属挥发油化学型系统学意义

    基于UPLC-Q-TOF-MS技术快速鉴定双冬胶囊的化学成分

    杜秋莹黄家宇王彬宇王福勇...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双冬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x2.1 mm,1.7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30℃.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 500,MSE模式采集数据,通过与对照品、文献和自建数据库比对,对各离子峰进行鉴定.结果:从双冬胶囊中鉴定出80个化合物:环烯醚萜类11个,皂苷类11个,黄酮与异黄酮类22个,蒽醌类4个,萜类7个,有机酸类9个,生物碱类4个,香豆素类2个,内酯类4个,其他类6个.结论:建立的UPLC-Q-TOF-MS分析方法能全面快速地分析双冬胶囊中的化学成分,初步阐明其化学组成,为后续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及提升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双冬胶囊UPLC-Q-TOF-MS化学成分环烯醚萜类皂苷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