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产业
资源与产业

雷涯邻

双月刊

1673-2464

zycy@cugb.edu.cn

010-82322841 82335048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资源与产业/Journal Resources & Industries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资源与产业》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464;国内统一刊号:CN11-5426/TD。 《资源·产业》由原地矿部主办的《矿产资源开发》更名而来,创刊于1995年,在国土资源领域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是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与产业化研究的权威期刊。由于《资源·产业》中间的点号严重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在网上的检索,经研究协商,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资源·产业》于2006年第1期正式更名为《资源与产业》,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同时保持本刊的办刊特色。 《资源与产业》杂志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帅开业教授任主编。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实务性等鲜明的办刊特色,深受广大从事资源管理、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好评,并赢得和吸引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 《资源与产业》杂志设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主要栏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研究。 《资源与产业》杂志立足于科学发展观,集理论与现实于一体,其办刊水平和杂志质量正在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办出特色,办成精品,正是杂志的奋斗目标。 《资源与产业》杂志自创刊以来,获得多项荣誉,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本刊的一个重要和特色栏目,在2003—2004年度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6年5月,《资源与产业》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资源与产业》杂志曾获得“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栏目获‘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等奖项;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以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和引用。 《资源与产业》杂志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进程任重道远,2006年的全新面貌将是我们工作的新起点,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国土资源界及相关领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诚挚邀请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加入《资源与产业》杂志的建设行列。《资源与产业》杂志愿与您的事业共同腾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德清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析

    孙辰阳刘玉珠田涛于舒逸...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作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助力碳交易、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前提,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而基于栅格的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与分析,则对推动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德清县的国土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物质量评价法及其协同与权衡分析,从测算德清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入手,不但研究了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以及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而且还对德清县及其德清县各个乡镇的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2015年、2020年德清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0.337亿元、35.906亿元、38.806亿元,呈现出了递增的发展趋势,而德清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则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由2010年、2015年、2020年德清县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可以看出,3年间德清县各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现出了上升趋势.3)在德清县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方面,供给价值与固碳价值、释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壤保持价值、生产有机质价值之间均表现为权衡关系;固碳价值、释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壤保持价值、生产有机质价值之间则表现为协同关系.4)德清县大部分乡镇生态系统服务的固碳价值、释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壤保持价值、生产有机质价值之间均表现为了协同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InVEST模型协同与权衡分析相关性分析

    基于风光发电的中国各省绿氢替代灰氢经济性研究——基于精细地理网格分析

    张荣达赵晓丽张庆斌谢茜茹...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研究基于风力与光伏发电的我国各个省份绿氢能源替代灰氢能源的经济性,本文基于卫星遥感技术首先对我国各个地理网格单元内的可再生能源禀赋进行了分析,在考虑了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出力情况的前提下,运用构建的相关计算公式,经过计算分别获得了当前我国各个省份的氢气需求量、灰氢制取成本、绿氢制取成本、绿氢平均输送距离、绿氢使用成本等相关数据,进而借助以上数据对我国各个省份绿氢能源替代灰氢能源的经济性及其替代量都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还对各个省份未来绿氢能源替代灰氢能源的前景做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新疆、河北等个别北方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效果较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低,2022年在内蒙古、新疆、河北等省份中部分地区的绿氢使用成本已经低于灰氢使用成本.2)2022年我国绿氢能源对灰氢能源的替代总量为51.80万~335.62万t.随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电解槽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碳交易价格的不断提升,至2040年我国绿氢能源对灰氢能源的替代总量预计将会达到4 168万~8 176万t,至2060年我国绿氢能源对灰氢能源的替代总量预计将会达到27 900万~48 000万t.3)至2040年我国各省份间的用氢需求量,以及绿氢制取量差距较为悬殊,其中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省份的绿氢制取量相对较多,预计可以共同向其他省份输送1 352万~3 410万t的绿氢能源,而宁夏、山西、四川、河南4个省份的绿氢制取量相对较低,还无法满足本省对氢气能源的需求且缺口较大,预计缺口将会达到516万~946万t.

    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地理网格单元绿氢灰氢

    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杜晓荣黄彤欣
    14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我国微观经济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成为了推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新的驱动力.由于资源协同在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会对企业的创新意愿、投资行为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决定将2011-2019年我国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对企业资源协同进行度量,并同时运用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而以探究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作用,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资源协同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协同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经过进一步考察企业技术创新在资源协同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作用机制之后可以发现,资源协同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负向调节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资源协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影响作用就会越弱.3)相较国有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资源协同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驱动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根据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企业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出各类资源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不断整合、重组资源配置,以提高各类资源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并不断提升企业资源的整体运营效率.2)应逐步完善能够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并尽量降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3)应通过制定并实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的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以解决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的异质性问题.

    资源协同数字化转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制造业企业

    技术创新条件下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

    荣屹胡海生
    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制定实施的绿色发展战略中,资源税作为一项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还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本文决定将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将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首先利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了不同技术创新水平条件下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其次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了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影响作用的对比,最后还通过运用双边缩尾处理、滞后一期门槛变量、加入新控制变量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本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并期望以此能够为发挥资源税的"双重红利"作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具有非线性影响,在征收资源税的初始阶段,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但在长期内则会对劳动力就业发挥正向促进作用.2)技术创新在资源税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发挥着门槛效应,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的正向促进作用会显著提高,从而也能够推动实现资源税的"双重红利".3)资源税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存在着门槛效应,当技术创新水平超过门槛值后,资源税能够显著促进劳动力就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不存在着门槛效应.在相同的技术创新水平条件下,在经济发达地区征收资源税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会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表现得更加显著.

    资源税劳动力就业技术创新门槛效应

    生产要素下乡的障碍性因素及破解之策——基于S县J农业项目的调查研究

    李建兴陈锦富陈藻孙晓艳...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要素的双向有序流动是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之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而城乡融合则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当前我国的城乡要素却只呈现出由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还存在着障碍.为了深入研究生产要素下乡的障碍性因素,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法,通过对S县J农业项目落地过程的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阻碍生产要素下乡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为:由于在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政策、运行机制之中均存在着与现代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因而由此引发的农用地供地障碍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地障碍.为了破解生产要素下乡的障碍性因素,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我国应以土地确权为基础,积极开展对农用地经营权的股份化改革,从而可以将农用地经营权"化零为整"集中管理,最终以达到解决农用地规模化流转困难的目的.2)我国应通过重新研究制定乡镇的行政区划标准,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从而以打破土地流转的行政壁垒.3)我国应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空间置换机制进行深入改革,并完善相应的土地入市机制,从而可以将农村分散、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合利用,并可以为生产要素下乡提供足够的空间载体.4)我国应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促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出集聚产业要素、保障社会服务、促进文化发展等诸多功能,进而以形成主城区与区域中心镇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并可以为生产要素下乡提供畅通的渠道.

    城乡要素流动生产要素下乡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集体土地流转

    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

    张阳王俞欣田鸣
    18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研究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以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了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系数为0.513 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2)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企业商业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11.941 9,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集体主义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商业社会资本的积累.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在加入中介变量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后依然显著,回归系数为0.517 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对组织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00 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3)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企业政治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0.935 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企业政治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集体主义文化能够促进企业政治社会资本的积累.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在加入中介变量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后依然显著,回归系数为0.508 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对组织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05 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同样也发挥着中介效应.

    集体主义文化组织韧性社会网络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企业政治社会资本

    中国典型省份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

    黄炜达吴君杨鹏郁丹...
    195-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使得各省份的碳排放特征复杂多样,而通过识别、把握不同省份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则有助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在Q型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将我国30个省份划分为领先型、探索型、改革型、问题型4个集群,并从中选择北京市、四川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作为领先型、探索型、改革型、问题型省份的代表,从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产生的碳排放角度入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来分析研究2000-2019年我国4个典型省份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以及驱动因素中各个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发挥的具体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市、四川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由经济活动人口效应、经济活动人均GDP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由经济活动经济结构效应、经济活动能耗强度效应、经济活动能源结构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则均呈现出下降的发展趋势.2)北京市、四川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由居民生活人口效应、居民生活能耗强度效应驱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3)北京市、天津市由居民生活城镇化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下降的发展趋势,而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由居民生活城镇化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则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4)北京市、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由居民生活能源结构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下降的发展趋势,而天津市由居民生活能源结构效应驱动的碳排放量则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

    碳排放经济活动居民生活驱动因素LMDI

    征稿启事

    210-21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