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产业
资源与产业

雷涯邻

双月刊

1673-2464

zycy@cugb.edu.cn

010-82322841 82335048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资源与产业/Journal Resources & Industries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资源与产业》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464;国内统一刊号:CN11-5426/TD。 《资源·产业》由原地矿部主办的《矿产资源开发》更名而来,创刊于1995年,在国土资源领域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是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与产业化研究的权威期刊。由于《资源·产业》中间的点号严重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在网上的检索,经研究协商,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资源·产业》于2006年第1期正式更名为《资源与产业》,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同时保持本刊的办刊特色。 《资源与产业》杂志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帅开业教授任主编。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实务性等鲜明的办刊特色,深受广大从事资源管理、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好评,并赢得和吸引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 《资源与产业》杂志设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主要栏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研究。 《资源与产业》杂志立足于科学发展观,集理论与现实于一体,其办刊水平和杂志质量正在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办出特色,办成精品,正是杂志的奋斗目标。 《资源与产业》杂志自创刊以来,获得多项荣誉,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本刊的一个重要和特色栏目,在2003—2004年度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6年5月,《资源与产业》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资源与产业》杂志曾获得“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栏目获‘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等奖项;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以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和引用。 《资源与产业》杂志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进程任重道远,2006年的全新面貌将是我们工作的新起点,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国土资源界及相关领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诚挚邀请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加入《资源与产业》杂志的建设行列。《资源与产业》杂志愿与您的事业共同腾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卤水型锂资源勘查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王楠赵艳军刘成林沈立建...
    11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可得性、易操作性原则,从影响卤水型锂矿床的地质条件、开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约束条件4个方面优选"成矿地质条件""卤水Mg/Li比值"等19项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首次构建了一套卤水型锂资源勘查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同类型矿床勘查开发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初步确定的各指标参考评价标准,对西藏扎布耶盐湖等5个典型卤水型锂矿床的勘查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影响卤水型锂资源勘查开发的首要因素是地质条件,反映在矿区卤水型锂资源的地质特征、水化学特征和资源禀赋等方面,次要因素是环境约束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柴达木盆地一里坪盐湖的卤水型锂资源勘查开发优势度得分最高,为87.69,其次依次为:察尔汗盐湖别勒滩矿段,得分87.50;西藏扎布耶盐湖,得分85.02;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得分73.53;马海盐湖,得分56.96.评价结果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卤水型锂矿床勘查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可作为卤水型锂资源勘查、投资开发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卤水型锂资源战略性矿产环境约束层次分析法

    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识别与未来演化模拟分析

    官冬杰李梦丹周李磊杨文...
    13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预测未来城市扩展趋势并揭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随着重庆市中心城区各方位扩展分异性缓慢上升,城市破碎化程度加剧,形成"多方向、多扩展翼、多条带"扩展模式,呈现"西快东慢、西南-东北延伸"分布格局;2)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扩展速度和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城市扩展方向由内部和边缘式填充向外部发展,城市形态由逐渐趋于紧凑向逐渐趋于松散、破碎和不规则化分布;3)未来203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仍将向外围扩展,扩展速度有所减缓,扩展方向差异性明显,经济和规划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愈发凸显;4)地形、GDP、距水域的距离、距离道路距离和开发区规划是影响重庆市城市扩展快慢的主要驱动力.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多方向、多条带"城市分布格局下,经济、交通、政策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驱动重庆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关键.建议未来充分发挥经济战略的动能作用,完善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模式,响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号召,增强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区县间交通路网,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以提升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带动区域发展;同时,考虑重庆市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农耕地保护区域,将市政府生境保护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环境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扩展空间格局驱动因素PLUS模型重庆市中心城区

    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北京城市综合韧性测度研究

    问瀚之田毅李嘉琪梁其婵...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综合韧性定量测度是衡量城市韧性发展水平、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在分析城市巨系统的系统熵构成特征的基础上,选择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4大类21小类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开展北京市2016-2019年城市综合韧性定量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19年北京市城市综合韧性水平逐年增长,韧性平均值呈"上升—平稳—上升"趋势,韧性指数介于0.30~0.76.2)北京市综合韧性指数最高的前3个区分别为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韧性指数分别为0.76、0.74和0.55;根据韧性指数高低,全市综合韧性水平可划分为低韧性、较低韧性、中等韧性、较高韧性和高韧性5级,其中低韧性与较低韧性辖区数占区总数的82%,全市总体韧性水平较低,且空间上不同区的韧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呈"北低、东南较高、中心最高"的分布特点.3)全市各区不同类型的韧性水平受政府资金投入和自然资源本底条件影响,各具优势和不足,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社会、经济韧性水平较高,且朝阳区基础设施韧性水平相较其他区明显较高,而门头沟区、房山区和怀柔区等区的生态韧性更有优势.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北京市应从控制系统内熵产生、增加系统负熵流输入两方面增强城市发展综合韧性,促进城市更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韧性熵权法TOPSIS模型耗散结构理论北京市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研究——以长春市九台区为例

    方飞金铭
    15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域旅游是为顺应全行业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推动创新型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游客满意度则是衡量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基于游客满意度感知的视角,构建全域旅游目的地指标评价体系,以长春市九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获取相关评价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IPA分析法对全域旅游目的地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从游客的角度直观全面地了解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程度,探究其全域旅游发展与游客预期间的差距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长春市九台区全域旅游的满意度评价介于一般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整体处于良好水平,虽高于一般水平,但总体评分较低,仍有进一步发展建设空间.2)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要素维度中,客源市场需求维度评价值最高,全域旅游资源与全域旅游目的地供给次之,全域旅游产品维度评价值较低,在全域旅游发展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3)IPA分析结果表明,在28个评价指标中,目的地地理位置、旅游餐饮质量、旅游住宿条件、交通的便捷度、景区景点配置、旅游活动体验等指标的评价较高,宜在继续保持其优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全域旅游目的地供给等游客满意度指标的敏感性较低,宜保持现状不做重点考虑;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资源的保护、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季节性、资源分布、产品类型丰富度、景区景点的特色、旅游行政管理、旅游营销宣传、旅游安全保障、智慧旅游配套等指标对游客的吸引能力有限,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以发挥其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品牌形象、资源环境质量、各景区景点关联性、旅游产品的全时性、旅游产品消费价格、旅游产品性价比、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等9个评价指标是九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薄弱部分,应作为发展的重点.

    全域旅游游客满意度因子分析长春市九台区

    基于前景理论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三方演化博弈研究

    陈玥庞庆华
    170-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举措进行探讨.考虑决策主体的不完全理性,引入前景理论,建立政府-企业-民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排污企业最终趋向于严格排污,民众则趋向于不参与监督,在政府策略倾向于加强治理的情况下仿真结果与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民众的策略选择仍略微滞后于政府,表明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对民众的引导作用.在考察罚款、企业绿色补贴和民众监督补贴对演化结果的影响时,发现并未明显影响主体最终达到稳定策略的时间,表明初始策略的选择更为关键.根据演化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对地方政府而言,应严格依照相关条例,规范各部门职权,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投入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可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强流域间合作水平.对排污企业而言,应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应慎重考虑开展强污染项目,继续严格按照指标控污.政府可适当增加对流域内企业排污的绿色补贴,推动其进行绿色创新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对民众而言,不仅需要自觉履行保护黄河流域水环境的义务,树立流域绿色发展新理念,积极响应流域内政府部门的倡议,主动监督排污企业,并在必要时举报不法行为.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建立明确的黄河流域水质水环境保护的效应激励机制,明确奖励标准,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保护黄河流域水环境的积极性.

    前景理论水环境治理演化博弈仿真分析黄河流域

    《资源与产业》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