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产业
资源与产业

雷涯邻

双月刊

1673-2464

zycy@cugb.edu.cn

010-82322841 82335048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资源与产业/Journal Resources & Industries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资源与产业》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464;国内统一刊号:CN11-5426/TD。 《资源·产业》由原地矿部主办的《矿产资源开发》更名而来,创刊于1995年,在国土资源领域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是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与产业化研究的权威期刊。由于《资源·产业》中间的点号严重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在网上的检索,经研究协商,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资源·产业》于2006年第1期正式更名为《资源与产业》,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同时保持本刊的办刊特色。 《资源与产业》杂志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帅开业教授任主编。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实务性等鲜明的办刊特色,深受广大从事资源管理、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好评,并赢得和吸引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 《资源与产业》杂志设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主要栏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研究。 《资源与产业》杂志立足于科学发展观,集理论与现实于一体,其办刊水平和杂志质量正在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办出特色,办成精品,正是杂志的奋斗目标。 《资源与产业》杂志自创刊以来,获得多项荣誉,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本刊的一个重要和特色栏目,在2003—2004年度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6年5月,《资源与产业》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资源与产业》杂志曾获得“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栏目获‘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等奖项;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以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和引用。 《资源与产业》杂志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进程任重道远,2006年的全新面貌将是我们工作的新起点,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国土资源界及相关领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诚挚邀请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加入《资源与产业》杂志的建设行列。《资源与产业》杂志愿与您的事业共同腾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罗正茂高红贵万华炜陈洋...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诅咒"困境,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的空间特征及路径优化是破解该困境的关键.本文以35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及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测算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生态盈亏、生态效率及生态可持续性,并利用STIRPA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量密切相关,且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的能值生态足迹值最大;2)目前多数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生态供需方面具有不平衡性,但从生态效率来看,在技术优化和政策干预之下,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3)从STIRPAT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值生态足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抑制了能值生态足迹值的增长.基于以上结论,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煤炭资源型城市能值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

    中国三大城市群大气环境政策的合作网络研究

    申伟宁谷雨琪戴娟娟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环境政策的联合发布正是部门协同合作的重要表征.基于2009-2019年政府发布的大气环境政策文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运用Gephi软件绘制大气治理中各部门合作情况的网络关系图谱,同时运用Ucinet软件对京津冀、长三角以及成渝三大城市群部门合作网络的密度、中心度等指标进行分析,考察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协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京津冀城市群来看,北京市对大气环境政策的制定最为密集,涉及部门最为广泛,且部门合作较为频繁;天津市在大气环境政策制定方面涉及部门最为狭窄,但其内部部门合作协同程度最优;河北省在大气环境政策制定方面,政策数量和参与部门均相对较少,应进一步强化大气环境政策的部门参与度与合作协调水平.2)从长三角城市群来看,上海市制定的大气环境政策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部门最为广泛,且部门合作最为频繁,政策部门之间的协同力度最强;浙江省制定的政策数量最多,参与部门也较为广泛,但部门间的合作相对较弱;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大气环境政策数量相差不多,参与部门也基本一致,但安徽省内部部门合作协同程度极为不足.3)从成渝城市群而言,重庆市的大气环境政策相对薄弱,部门参与度不高,且严重缺乏内部合作;四川省大气环境政策制定的部门合作相对较多,但未形成具有"极核"特征的部门协同合作网络模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载体作用,构建区域政府间、组织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打造多部门、多元化联合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的常态化机制.

    城市群大气环境合作网络社会网络分析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中国流域生态保护研究可视化分析

    张金锁刘金华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我国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热点、把握研究趋势,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文章采用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1997-2023年1 013篇流域生态保护领域文献进行分析,描绘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现状.1)国内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可分为初期探索、发展和深化3个阶段;2)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热点内容分为流域生态系统和管理、生态修复和恢复、生态保护和安全、生态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3)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经历了流域水土流失与生态系统建设到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和流域管理与保护,再到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研究将集中在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与协同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3个方面.

    流域生态保护流域高质量发展流域生态系统生态修复CiteSpace

    基于双层嵌套LMDI的长三角减污降碳驱动因素研究

    范远华王世进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以SO2和CO2为代表的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程度及其管控对策尚不明晰.本研究基于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34个地级市统计数据,运用LMDI模型对SO2和CO2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再与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模型进行嵌套,对能源、经济、环境等驱动因素的减污降碳贡献度和协同效应进行核算.研究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强度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长三角地区的SO2和CO2具有协同减排作用,其中仅能源结构强度效应表现为减污降碳正向协同,其他驱动因素对SO2和CO2的减污降碳作用呈负向协同或不协同.因此,为推动我国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发挥协同型因素的减污降碳作用的同时也要兼顾挖掘非协同型因素的减排潜力.

    对数迪氏指数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长三角地级市

    FDI流动与碳排放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

    尤荻黄永余昊臻杨成业...
    4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0-2016年间FDI流动网络和碳排放转移网络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良好的通达性,整体网络的稳定性较高;2)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处在网络的中心地位;3)根据空间关联网络的聚类板块特征,将沿线国家划分为4个板块,其中,板块I为净溢出板块、板块Ⅱ和板块IV净受益板块,板块Ⅲ为双向溢出板块.对此,各国应以实现低碳发展为出发点引入外国投资,充分把握好沿线国家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中板块的特征,根据各板块属性因地制宜施策,实现精准调控.

    FDI流动碳排放转移社会网络分析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城乡融合视域下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陈俏吴文婕付雪
    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举.综合运用复合指标体系法、改进熵值法以及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2000-2022年乌鲁木齐城乡融合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提升速度较为缓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制约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旨在为新时期高效推动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精准化、差异化参考决策.

    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水平测度驱动因素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城协调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研究

    周宝刚岳琳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城协调发展是实现港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定位港城关系协调发展,明确港城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对于促进港城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六个港口与腹地城市互动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构建港口发展-城市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3-202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六个港口与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港城协调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各港口城市的港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的港城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葫芦岛市相对较低;3)港城协调发展有利于腹地城市经济发展,其贡献作用与城市对港城协调发展重视程度、港口规模有一定关系.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坚持创新发展;2)发挥特色优势,提升港口能级;3)依托区位资源,提升城市的服务保障.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城协调城市经济面板数据影响作用

    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陈晨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构建产业共同度指标测度了2012-2021年31个省份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矩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QAP),解析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同度指标能有效展现省际产业结构相似性及区域间关系的不对称性.2)省际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网络可以分为4个板块,其中第一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上海、重庆7个省份块,处于产业结构网络关系的顶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领头羊"角色;第二板块包括山西、辽宁、福建、山东4个省份,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中发挥"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既与第一板块双向互动,又能向第三板块溢出;第三板块包括内蒙古、河北、江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陕西、吉林11个省份,既接收第二板块的溢出,又向第四板块溢出;其余9省属于第四板块,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承接比自身发达区域的产业.3)QAP分析得出,各省份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资本类型、最终消费构成的关系以及地理邻接关系可以部分解释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中国省际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存在一些优化的路径.

    产业共同度产业结构空间关联网络分析产业转移承接

    科技援疆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吴惠文吴正平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科技援疆政策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2003-2020年中国西部地区除西藏外的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熊彼特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和科技援疆政策的主要措施,分析了技术传导、资源配置和产业扶持三大机制在科技援疆政策影响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援疆政策对其产生了显著的负向效应,反映了科技援疆政策未能有效促进新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滞后动态效应检验分析表明,科技援疆政策的实施存在2年的时滞性,使得科技援疆政策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法及时显现.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1)技术传导机制在科技援疆政策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遮掩效应,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疆内外的创新联动和科技合作,但由于新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难以完全消化吸收引进的高新技术,进而弱化了政策对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2)资源配置机制在其中发挥负向中介效应,政府的过度干预和不合理的安排会扰乱市场的供需关系,造成创新资源出现错配,最终导致该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市场的作用;3)产业扶持机制在其中发挥负向中介效应,由于企业容易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导致政策产生"挤出效应",使企业的投入减少,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构建全方位科技合作互动模式,激发创新合作潜能;2)优化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3)完善产业扶持措施,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

    科技援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双重差分模型

    考虑交叉价格弹性的城市天然气分时定价研究

    徐斌邓冰洁
    11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天然气"气荒"现象突出,为缓解天然气使用压力,除了稳定的天然气进口外,有效的定价方式是其中关键.随着天然气需求区域及消费人群的增多,城市管网平稳运行压力增大,要求为天然气寻求能够实现缩小峰谷负荷差、维护市场稳定的定价方式.论文建立了对工业用户基于自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的需求响应模型,考虑天然气价格自弹性以及不同时段间的交叉弹性的双重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分时定价仿真模型,对北京的城市天然气终端消费状况进行仿真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分时定价实施效果峰同时段价格上调比例(峰谷价格差)之间成正相关,同居民用户天然气消费量占总用气量的比重呈负相关,居民消费占比越大,实施效果越差.2)天然气价格自弹性与交叉价格弹性对于分时定价政策效果有明显的重要作用.在不考虑政府对于燃气公司或者工业用户给予补贴等情况下,分时定价并不能实现燃气公司、工业用户等主体多方共赢,只能完成一方利益向另一方转移.总体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在分时定价是削峰补谷,保障城市燃气管网稳定运营的有效措施,在分析分时定价政策时,须同时考虑上述因素才能更好地模拟市场运行情况.

    动态定价理论天然气分时定价需求响应城市燃气管网交叉价格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