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金融对中国用水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

    马海良郭金暄贺正齐张长征...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金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如何有效释放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节水减排"红利,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议题。[方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数字金融发展能有效发挥对用水强度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提升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来实现,且在经过替换变量、工具变量法以及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从传导路径看,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数字金融对用水强度影响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作用却不明显。③从异质性角度看,数字金融对东部地区用水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对一产和二产的用水强度发挥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不显著;另外水资源禀赋高的地区更容易发挥数字金融的红利效应。[结论]因此,需加强数字金融建设,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对资源利用的正向促进作用。

    数字金融用水强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中国

    水电梯级开发的水资源效率及节水效应

    张锦丁雅静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水电梯级开发过程中其水资源效率的演变规律,以提升水电梯级开发的水资源效率来促进节水开发。[方法]本文构建1996-2020年间中国22条流域水电开发的面板数据,共纳入331座大中型水电站,运用固定效应与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水电梯级开发规模对流域水资源效率的影响,并检验开发模式在该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机制。[结果]研究发现:①随着水电梯级开发规模增长,水资源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②针对该U型相关关系,集约性开发模式与多样性开发模式都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且多样性开发模式的调节效应更强。③流域水资源禀赋与水电梯级开发的水资源效率间呈正相关关系,相比集约性开发模式,多样性开发模式更有利于加强这种正相关关系。[结论]上述结果证明了水电梯级开发能节水,但只有当开发规模超过59%的阈值后,节水效果才稳定且明显。为促进节水开发,在梯级开发起始阶段,宜推广集约性开发模式;当开发规模超过阈值后,宜推广多样性开发模式;径流资源禀赋越稀缺,越应实行多样性开发模式。

    水电梯级开发水资源效率节水水资源禀赋调节效应

    中国农业节水政策效果评估

    王晓燕王太祥刘枢灵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实施积极的农业节水政策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探讨政策的效应,对科学制定和完善中国农业节水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农业节水政策,采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方法,从政策的力度、目标、措施、监督和反馈5个维度测算了政策效力,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评估了不同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结果]研究表明:①政策总效力呈周期性变动态势,但各年政策平均效力整体呈较低水平;②在政策效力的5个维度中,政策的措施较多,但力度偏低,目标不够具体,监督和反馈不充分;③在政策工具中,命令控制型、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的总效力和平均效力均强于经济激励型和劝导型政策工具;④政策文本中各政策工具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均存在滞后效应,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提高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劝导型和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提升。[结论]中国农业节水政策制定时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进一步提高内容效度,不断夯实政策维度的具体内容;应协同运用4类政策工具,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农业节水政策文本分析政策工具政策效果政策演化中国

    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

    邵汉华王亚宁
    3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环境信息公开对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评估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04-2020年2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对减污降碳的直接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①环境信息公开能够实现减污与降碳双赢,具体而言,该制度使得试点城市污染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相对样本均值分别降低了 25。5%和19。2%。②环境信息公开的降碳效应在资源型城市、强环境规制城市更为明显,且该效应随碳排放的水平提高呈边际递减趋势。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效应对不同城市则显现出相对普遍和稳定的特征。③绿色技术创新、政府财政支持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环境信息公开促进减污降碳的重要机制;④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结论]本文准确识别了环境信息公开助力城市减污降碳的关键作用,为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强化协同减排行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此,应进一步提升环境信息公开的深度与广度,设计特色鲜明、精准有效的治理路径,打好减污降碳政策"组合拳",为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环境信息公开减污降碳综合治理政策组合双重差分异质性中国

    中国碳市场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罗良文雷朱家华
    5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2和SO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①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②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③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碳污协同治理体系,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扩大碳市场规模,完善碳市场政策工具,进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赢局面。

    碳市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工具耦合协调度中国

    淮海经济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异速关系演化及协同机制

    仇方道刘继斌陈然张新林...
    6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背景下,基于异速生长视角揭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对于促进淮海经济区等典型省际边界区域工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构建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模型,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脱钩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 2000-2020年省际边界区域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作用关系时空异质性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解释异速生长的协同机制。[结果]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由弱脱钩演变为强负脱钩,处于脱钩状态的县域呈向徐州、连云港等中心城市外围集中之势。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性不断提高,极度及高度耦合协调类县域占比由18。64%提高到83。05%;②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指数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变化历程,持续处于碳排放弱扩张阶段;空间上,绝大多数县域工业相对增速高于碳排放,40%以上的县域异速生长类型呈向下演变趋势;③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固碳能力等因素对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关系变化呈正向促进作用且有增强之势。工业化水平、资源型产业占比、省际边界的影响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工业转型及省际边界功能演化是工业碳排放异速关系演化的主要动力。④工业增长的市场支配力与碳排放治理的政府主导力的错位、工业发展的外推力与内源力的失配引发了淮海经济区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的时空异质性,并催生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区域协同发展与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结论]工业低碳化是推动工业增长与碳排放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而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时空协同演化与发展有利于助推省际边界区域工业低碳绿色发展。

    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关系协同机制淮海经济区

    全球磷产品贸易格局演变及中国磷安全

    陈雨然陈敏鹏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磷是不可再生资源,关系到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磷产品贸易格局的演化特征,有利于认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对保障中国磷安全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 1990-2020年全球磷产品贸易网络模型,分析其全球化水平、贸易互惠和国家连接模式,考察了贸易大国(地区)的中心性演化,并构建指标评估了中国磷产品贸易安全。[结果]结果表明:①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磷矿加工产品(包括磷肥与其他化工产品)为主的贸易网络越来越活跃,互惠性增加了 30%以上,从而有利于增加国际合作,稳定贸易关系。在不均衡的网络结构下,许多国家(地区)依赖磷产品出口国(地区),因此主要出口国(地区)的政策稳定性对全球磷产品供给十分重要。②20世纪90年代,磷矿石、磷矿加工产品贸易的主要贸易国包括具有高磷资源禀赋或生产能力的出口国(摩洛哥、美国)与磷资源禀赋低、需求大的进口国(荷兰、德国、比利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2006年以来随着东欧和中国磷矿石产量增加、磷肥需求扩大,它们对磷产品贸易网络的影响能力不断增强。③随着磷化工产业的发展,中国由磷资源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贸易伙伴的政治风险和市场集中度深刻影响中国的贸易和安全,应进一步提升贸易伙伴的多样性,增强与政治稳定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结论]本文认为应积极推进磷资源可持续管理,考虑磷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效促进磷矿资源的保护和优化利用,增强与磷资源大国的贸易联系,提升国家长期的磷安全。

    磷资源全球贸易复杂网络模块度互惠性节点中心性磷安全中国

    全球钴资源贸易网络演化及其启示

    赵晞泉陈伟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全球钴资源贸易网络演化,对于理解全球钴市场和钴供应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产品链视角出发,本文构建了钴矿石、钴化合物和钴及其制品的全球贸易网络,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全球钴贸易规模时序变化,揭示不同产品类型钴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拓扑结构,以期为保障中国钴供应安全提供参考。[结果]①全球钴贸易规模在波动中上升,不同钴产品的贸易发展态势具有明显差异,钴及其制品成为全球钴资源贸易的主要形式。②全球钴贸易网络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钴贸易向少数国家(地区)集聚趋势明显,不同产品类型钴贸易网络的空间组织形态具有较大差异。③钴矿石和钴化合物贸易网络日渐松散,钴及其制品贸易网络稠密化程度显著提升,3类钴产品贸易网络的传输效率均随时间增强。④全球钴贸易网络均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核心结构和边缘结构层级界限清晰,各国(地区)在网络中的角色仍处于动态调整中。⑤中国、英国、美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家(地区)长期处于贸易网络的中心位置,韩国、法国和芬兰等国是其中两类钴产品贸易网络的关键国家(地区),奥地利和斯洛伐克、西班牙和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分别在3类钴产品贸易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刚果(金)对钴产品链的整体运行具有较强控制力。[结论]在厘清全球钴贸易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基础上,中国需对钴产品链各环节制定差异化政策,有针对性地实施贸易策略,从而保障中国钴供应安全和稳定。

    钴资源钴贸易产品链贸易网络拓扑结构

    全球锂产业链贸易格局演化及脆弱性分析

    左芝鲤成金华詹成郭海湘...
    11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模拟贸易中断风险发生时锂产业链贸易网络的脆弱性,以有效识别关键节点和网络的潜在风险,为优化贸易格局和规避风险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基于贸易流向分析锂产业链2000-2021年的贸易格局演化情况,采用蓄意攻击法模拟2021年PageRank中心度前10%的节点发生贸易中断后锂产业链贸易网络脆弱性动态变化。[结果]研究显示:①锂产业链全球贸易格局正面临深刻的重组与变革,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凸显;②样本期内锂产业链上游网络抗毁性有所提升,中游和下游网络抵御风险能力相对稳定;③锂产业链脆弱性排名为下游<中游<上游,当全球前10%的关键节点贸易中断后,上游、中游和下游贸易网络的整体性能分别平均下降60%、35%和23。5%。[结论]为维护中国与世界的锂产业安全与稳定,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锂产业链安全风险预警与应急保障机制;建立锂产业链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增强产业链与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正向响应能力;提高锂资源国内自主供给保障能力和全球配置能力。

    锂产业链演化格局脆弱性核密度估计贸易中断PageRank中心度

    中国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特征及成因

    王福红夏咏
    13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路径。科学辨析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时空分异特征,精准把握耕地集约化利用存在的短板,对促进耕地资源潜力的挖掘,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维度测度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耕地集约化利用空间不平衡状况及结构来源,运用分位数标准化方法分析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充分状况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差异较为显著,但总体均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省份对较高省份存在"追赶效应"。②全国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状况总体呈现缩小态势,耕地集约化利用空间不平衡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不平衡,约占7成以上。③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充分指数均呈现下降态势,总体不充分指数西部(80。94)>东北(74。33)>全国(68。14)>中部(60。16)>东部(55。72)。④耕地利用持续状况是导致全国及东部、中部地区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因素,耕地利用投入强度对东北地区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显著,4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影响均非常显著,此外各地区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均存在向内收敛的趋势。[结论]近20年间全国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依然显著,亟需因时因地加强耕地集约化利用,构建有序梯次协同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格局,从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Dagum基尼系数分位数标准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