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

    洪竞科黄河王先柱
    2103-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技术创新减排效应边际递减背景下,挖掘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潜力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结构分解分析,构建了一个描述经济转型驱动碳减排的解释性框架,运用中国2007-2017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数据,分别从产业和空间维度,系统分析能源结构、投入结构、中间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与出口结构动态调整对碳减排的贡献,并按全国、区域和地区3个层次分别展开讨论.[结果]①观察期内由于结构变动带来的碳减排量约为1726.82百万t,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技术降碳到结构减排的动力转换;②中间生产结构优化是结构性减排的支柱力量,且经济部门间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远大于地区间资源要素再配置带来的空间结构优化效应;③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地理区位存在先天劣势的内陆地区并未能实现区域协同联动下的碳减排;④地区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间主要表现出"尾部效应"和"规模效应"特征.[结论]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路径,生产侧和需求侧结构优化形成的"双轮驱动"效应有助于持续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发展.

    经济结构转型技术进步碳排放低碳转型区域协调结构分解分析

    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及机制——基于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

    郭沛王光远
    2117-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数字经济是实现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融合和不断发展,赋予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新的动力机制,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实现"双碳"气候承诺的关键窗口期,研究数字经济发展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是实现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方法]本文基于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及其中介机制.[结果]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法、剔除直辖市等方法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②选取"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以多期DID模型评估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③机制分析发现,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公众环境监督可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④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更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中影响不显著,这主要与区域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有关.[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维度加强环保意识和行动,依托各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潜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数字经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宽带中国双重差分模型异质性

    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门槛效应

    韩冬日吕晓丽董会忠王洪宇...
    2130-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的历史交汇期,依托数字化力量推动环境治理成为重要的研究焦点,探讨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影响及其机制意义凸显.[方法]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探讨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直接影响,并通过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分别探究了以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生产工艺创新、环境规制为约束变量,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的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非线性效应.[结果]①在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存在正向的直接影响,且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分布特点.②数字技术在全国层面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产业结构升级高于门槛值、能源利用效率高于第二门槛值、生产工艺创新在第一门槛值和第二门槛值之间、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的推动作用更强.③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进行门槛效应检验,3个地区均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其中,除了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表现为负向的非线性影响;各门槛变量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积极作用均更强.[结论]数字技术有利于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助力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各地区应将全过程治理纳入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工作中,制定差异化政策,形成"数字+绿色"发展合力.

    数字技术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规制门槛回归

    土地资源配置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

    赵伟诸培新
    2144-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及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究土地资源配置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方法]基于2006-2017年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面板数据,并采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模型,对政府管控、土地市场化及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①理论上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化配置相较于分割状态能够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而土地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和政府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城乡融合发展导向下的土地资源配置取向应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②以税收政策表征的政府管控行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产业政策的影响则不显著,且研究时段内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化和农地市场化都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③农地市场化和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化在税收政策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这一路径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29%、12.26%;土地市场化在产业政策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中介效应则不显著.[结论]清晰界定政府和市场边界,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统筹城市和乡村制度体系联动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土地资源配置政府管控行为中介效应模型长三角地区

    灌溉制度影响农地流转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

    胡凌啸王欢武舜臣
    2156-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灌溉制度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但其对农地流转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厘清二者关系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灌溉制度影响农地流转的机理;其次,使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分别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具有回归调整的逆概率加权法(IPWRA)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①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建立了统一灌溉制度的村庄平均耕地流转比例增加5%~8%,村庄灌溉设施维护频率越高、灌溉设施维护程度越好,村庄耕地流转比例越高;②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统一灌溉制度和特定灌溉设施维护频率、灌溉设施维护状态对耕地流转的处理效应同样显著.[结论]良好的灌溉秩序和有效的灌溉设施管护机制都有助于农地流转的实现.推动农地的市场化流转,可以从优化完善灌溉制度方面寻找政策着力点.

    灌溉制度灌溉秩序灌溉设施管护农地流转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具有回归调整的逆概率加权法(IPWRA)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西省丘陵山区为例

    谢花林施佳颖冷克诚
    2170-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作用机理,明晰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耕地撂荒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因素,以期为丘陵山区耕地撂荒分类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20、2021年的江西省丘陵山区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借助Logit和Tobit模型探究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耕地撂荒决策及撂荒规模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劳动力非农转移在稳定期家庭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①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耕地撂荒决策和撂荒规模存在显著差异性.相较于抚养期家庭,稳定期和空巢期家庭撂荒耕地的概率更高,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家庭耕地撂荒规模更大.②相对于抚养期家庭,稳定期家庭可以通过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增加间接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规模.③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结论]应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农户的撂荒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撂荒治理策略.

    耕地撂荒家庭生命周期农户劳动力非农转移中介效应Logit模型江西省丘陵山区

    完全成本保险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及机制

    郭凤茹任金政
    2183-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是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厘清完全成本保险对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对推进耕地质量稳步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方法]基于2022年冀、鲁、豫、皖四省1719份农户调查数据,使用双栏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完全成本保险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结果]①参与完全成本保险可以显著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意愿和投资程度,保障水平具有更大的提升效果.②完全成本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户预期收入、增加农户信贷获取从而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③完全成本保险对处于不同分位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对投资水平处于70分位点农户的影响系数最大.相较于小农户,保障水平对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作用更强;与兼业户相比,对纯农户的影响更大;与风险规避型农户相比,对风险偏好型农户的效果更明显.[结论]应继续推广完全成本保险,充分发挥完全成本保险"保护伞"的作用,激发农户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内生动力.

    完全成本保险耕地质量保护投资保障水平农业生产双栏模型

    休耕政策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

    张慧珍侯现慧靳亚亚
    2196-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休耕政策是中国改善耕地质量、解决耕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探查其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层面的影响对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西北生态严重退化休耕政策试点区514份微观调查数据,首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评价休耕政策给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带来的影响,其次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耕地质量保护认知的中介效应以及休耕政策认知的调节效应.[结果]①休耕政策促进了农户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以及回收地膜等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对回收地膜的影响最大,而对施用商品有机肥影响最小.②休耕政策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存在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其中,直接和间接路径的影响分别为86.84%和13.16%,这表明休耕政策通过改善耕地质量和缓解经济约束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占主导地位.③休耕政策认知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异质性.当农户的休耕政策认知处于低水平时(均值减去一个标准差),其促进休耕政策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认知的作用并不显著;相反,随着农户的休耕政策认知的不断提升,其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休耕政策实施范围,鼓励探索农户自我管护式休耕,可缓解中国西北地区耕地质量退化趋势.此外,加快商品有机肥交易市场构建将有利于降低农户施用有机肥的门槛,发挥休耕政策促进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作用.

    休耕政策耕地质量保护认知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

    耕地非粮化对土壤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徐州市城乡结合部为例

    陈浮华子宜马静蒋非非...
    2210-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明非粮化行为对土壤健康的潜在损害,为科学评估非粮化对耕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实地踏勘、采样分析、模型评价和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从徐州市城乡结合部现状为设施大棚、果园、杨树林、草地、公路景观林和撂荒地等6类典型非粮化田块和对照耕地共采集80个表层土样,测定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及重金属污染等23项指标,并构建耕地健康评价模型探索非粮化对耕地健康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①非粮化显著改变了 土壤理化和生物指标,非粮化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碱性磷酸酶和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对照样(P<0.05).设施大棚土壤有机质、总磷、有效磷、有效钾、总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且与其他5种非粮化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与对照样相比,6类非粮化导致耕地土壤生产力、持水净水、碳固存、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不同的功能或多或少产生失衡,甚至处于亚健康状态;③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显示土壤养分、酶活性、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重金属污染指数主导了非粮化土壤的健康分异.[结论]非粮化对耕地健康有影响,且不同行为的健康损害差异大,这一结果为非粮化分类整治、稳固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非粮化土壤健康土壤功能重金属污染耕地保护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

    邹亚锋罗锋饶钰飞朱苡萱...
    2222-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是统筹村庄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村民出行行为特征划分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能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人的主体作用.[方法]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村民出行行为空间联系特征,基于联系强度与程度中心度组合特征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并提出不同发展类型居民点乡村振兴路径.[结果]①可镇村民日常出行构成中,社交占比最大,其次为购物、学习,医疗与工作占比稍次,旅游占比最小;②可镇农村居民点联系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呈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网状结构,建制镇为区域网络中心;农村居民点程度中心度总体较高,其主要分布于交通线与建制镇附近;③将可镇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划分为城郊融合类(20个)、特色保护类(9个)、集聚提升类(44个)、一般存续类(49个)及搬迁撤并类(58个),结合地域实际提出各自乡村振兴路径,并顾及村内联系强度为搬迁撤并类居民点提供搬迁参考方向.[结论]考虑村民出行需求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有利于精准定位、分类施策推进乡村振兴.本文可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识别及村域尺度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乡村振兴社会网络分析类型识别农牧交错区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