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技术异质性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提升路径

    韩海彬王娇芬
    235-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探究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为促进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将Meta-frontier分析框架与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构建Meta-frontier 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MNML)生产率指数模型,从而有效解决了如何在技术异质性框架下对能够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问题.[结果]利用MNML生产率指数对1997-2019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①共同前沿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为0.350,仍有65.0%的可改善空间;除东部地区之外,中、西部地区群组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远高于共同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②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0%,并且主要由耕地利用技术进步驱动,而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则阻碍了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③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且东、中、西部地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各不相同.[结论]在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或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时,需要按照某种标准将具有技术异质性特征的决策单元划分为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技术水平的群组;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代表了全国潜在最优生产技术,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技术则与全国潜在最优生产技术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因此本文构建了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

    技术异质性共同前沿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MNML生产率指数中国

    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乾隆马贤磊石晓平邹旭...
    250-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是提高存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创新型宏观调控工具,但政策实践效果仍有待检验.本文旨在分析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而明确该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基于2009-2019年全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征收方式的影响异质性.同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该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可以显著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征后返还模式相比,税收减免模式下该政策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此外,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途径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结论]引入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有助于客观认识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城市土地使用税政策的创新对于优化城市存量工业用地配置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税收政策评估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影响机制多期双重差分中国

    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武汉都市圈48个区县为例

    张瑞文兰娇王宁柯牟珊珊...
    264-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方法]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结合圈层理论,运用SBM模型、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武汉都市圈48个区县2010-2020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圈层差异,探究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①武汉都市圈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时间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散趋势,各圈层平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表现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外围圈层.②科技创新能显著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存在中介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和结构效应来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③圈层异质性通过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要素集聚和配置,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三大圈层表现出异质性:在核心圈层,科技创新通过集聚效应和结构效应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紧密圈层,科技创新通过集聚效应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外围圈层,科技创新抑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结论]科技创新能促进大都市圈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但城市异质性会影响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影响要素集聚和配置来影响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中介效应圈层异质性武汉都市圈

    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测算、比较与验证

    黄建冯升波杨阳何彦旻...
    28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梳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内涵与测算方法,旨在比较、验证影响测算结果可靠性的相关因素与测算结果的变化特征,为更好地分析能源要素与其他要素在生产中的技术效率,更好地开展节能工作和实现向碳"双控"转变提供关键支撑.[方法]通过梳理大量相关文献,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及相关概念的内涵、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的方法学以及现有典型文献的测算结果开展比较分析.对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开展测算,以此验证影响测算结果的因素与相关变化特征.[结果]文献梳理结果表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存在与其他能源效率概念混用的现象.由于能耗与碳排放高度挂钩,在测算方法上简单将碳排放纳入非期望产出,可能导致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被高估或低估.现有文献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甚至截然相反.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决策单元数量和投入产出数据质量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重要影响;而技术异质性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更大.此外,还验证了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其时间趋势与其他相关成果基本一致.[结论]应加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内涵与方法学探究,特别是提升在处理非期望产出、技术异质性、空间自相关性等方面的分析能力;并在测算过程中加强对投入产出数据及其质量的控制;同时强化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特征的系统性分析.

    全要素能源效率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前沿分析数据质量控制长三角城市群

    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技术赋能和技术外溢视角

    方冬莉
    296-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关注数字经济的绿色发展效应,从技术赋能和技术外溢的角度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提高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参考.[方法]使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中国279个地级市2012-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将其作为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代理变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分解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技术效应的影响渠道.[结果]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分解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为正.将能源进步指数替换为绿色发明专利数量对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回归,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正.这些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绿色技术进步来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能源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显著为正,对能源技术效率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不显著,说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绿色技术传播来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人口规模较小城市以及西部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更大,说明数字经济对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间大的城市的作用效果更佳.[结论]数字经济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但未能通过绿色技术效率的渠道起作用.

    数字经济能源利用效率技术赋能技术外溢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空间计量模型

    资源依赖视角下金融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姚璐王书华范瑞
    308-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引导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通过合理布局金融资源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方法]以2007-2019年中国153个非资源型城市和113个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资源依赖视角下金融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结果]①整体来看,在非资源型城市中,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在资源型城市中,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②构建以金融集聚为门槛的面板门槛模型时,在非资源型城市中,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金融集聚区间为[0.000,0.475],在资源型城市中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金融集聚区间为[0.000,0.385]和[0.475,+∞].③构建以资源依赖为门槛的面板门槛模型时,在非资源型城市中,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资源型城市中,当资源依赖程度大于0.018时,金融集聚将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④在成长型、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中,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只有在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中,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结论]地方政府在合理规划金融资源集聚的过程中,应兼顾地区资源依赖程度进一步因地施策,为推动非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资源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金融集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面板门槛中国

    大数据驱动下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现代化的研究框架与主要议题

    彭忠益孙立明
    32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大数据驱动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现代化的内在机理,为推动中国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实现现代化提供参考.[方法]从全球矿产资源安全战略发展与管理现状出发,揭示中国矿产资源安全面临的形势、战略管理面对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梳理大数据应用于矿产资源安全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系统论述大数据驱动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现代化的可行性、内在逻辑、基本问题与研究框架,提出主要研究议题.[结果]大数据应用于政府管理的技术、政策、经验趋于成熟,矿产资源安全数据基础良好,大数据驱动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现代化具有可行性.大数据驱动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可以有效推动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决策的科学化与精准化、预警与处置的协同化,系统解决中国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的现实问题.利用大数据驱动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现代化,核心在于解决"造"大数据与"用"大数据两大基本问题,可以从"理论分析—技术操作—对策设计"3个层面构建研究框架.[结论]大数据驱动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夯实大数据基础、构建新型决策系统、再造体制与机制、完善政策体系等方向展开.

    大数据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现代化研究框架主要议题

    基于产出效率的中国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

    宋亚植李银李仲飞
    33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推动钢铁行业尽快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已有研究主要从成本影响角度分配钢铁企业碳配额.然而,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大、生产工艺复杂,过度强调成本影响易降低减排效益,不利于推动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本文基于碳减排效率与产出效率,旨在设计符合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的碳配额分配方案.[方法]梳理不同流程钢铁生产工序,将碳配额作为各工序连续生产的必要原料,重新得到钢铁生产流程;叠加碳配额,构建投入-产出随机前沿模型,得到钢铁行业生产效率与碳配额效率估计公式;对比不同碳配额基准值对钢铁生产工序产出率的影响,以提高效率为标准,确定中国钢铁业跨区域碳配额基准线.[结果]相较于历史排放法,基准线法更适于中国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在行业前[30%,50%]区间有助于提升钢铁行业总体产出率,且当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在行业前40%时的产出率水平最高.当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大于钢铁行业前50%企业碳排放值时,行业产出率随着碳排放基准线设定的增加而降低.以基准线法推进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钢铁行业将在节约碳关税的同时,获得碳排放交易收益.[结论]基于产出效率分配碳配额有助于提升钢铁行业减排效益,激发钢铁行业自主减排潜力,助力中国钢铁行业全流程脱碳.

    钢铁行业碳交易市场碳配额分配方案产出效率随机前沿模型基准线法中国

    2011-2020年中国镥资源动态物质流分析

    谭雪萍耿涌肖诗茳陈伟...
    344-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稀土镥是全球新材料产业的关键矿产之一,厘清镥资源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代谢过程及动态演变规律是保障中国镥资源供应安全的重要基础.[方法]运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法,本文定量刻画了 2011-2020年中国镥资源的物质代谢全景图,追踪了镥资源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流动规律及关键驱动因素,分析了镥资源的存量分布及报废量,并提出针对性的镥资源管理建议.[结果]①2011-2020年中国镥资源的消费量持续增加,且在核医疗器械和激光器等新兴产业的消费占比稳步上升,其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设备(PET)的消费增速最快,是镥资源的"明星"产品.②镥产业具有典型的需求驱动特征,新兴产业政策刺激终端产品消费量及其结构演变,并进一步驱动中上游的资源与材料供应.③中国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大幅上升,进口成为满足国内强劲需求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政策及地缘政治风险是影响镥资源国际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④中国镥资源的社会存量和理论报废量均呈直线上升趋势,具有可观的二次资源开发潜力.[结论]在人口老龄化和产业政策的驱动下,中国镥资源的新兴战略价值正在凸显,具有多元化和高端化的应用趋势.然而,中国镥资源的国际供应依赖性较高,且缺乏二次镥资源循环体系,存在较强的供应风险.动态监测镥资源物质流、提升高端镥基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开发二次镥资源等,有望促进中国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态物质流分析镥资源重稀土全生命周期流量存量中国

    IRT框架视域下的中国旅游减贫特征与模式

    李燕琴崔佳奇施佳伟
    361-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通过对中国旅游减贫经验的总结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指南和理论支撑.[方法]以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对2018-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中90个中国案例进行内容分析.[结果]①IRT框架可修订为由速度、质量、外源性和内源性重构的SQEI框架,并建立起4大类10子类旅游发展模式体系;②旅游减贫模式以"企业+就业"的外源质量型模式占比最多、分布最广;③东、中、西部减贫模式分别多采用"合作社+就业"的内源质量型、"村企+产业"的内源速度型、"企业+产业"的外源速度型模式;④旅游发展模式演化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演化路径.[结论]①在IRT框架基础上重构的SQEI框架更加契合中国情境;②通过政府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的中国旅游减贫呈现出政府主导、外源帮扶为主、减贫质量较高三大特征;③"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平衡发展模式是理想的旅游发展型态.推进乡村振兴,各地需要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既有经验优势防止返贫,注重因地制宜振兴乡村,并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关联的共创机制.

    旅游减贫乡村振兴一体化乡村旅游SQEI框架演化路径中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