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IRT框架视域下的中国旅游减贫特征与模式

IRT框架视域下的中国旅游减贫特征与模式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s of China's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RT framework

扫码查看
[目的]旨在通过对中国旅游减贫经验的总结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指南和理论支撑.[方法]以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对2018-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中90个中国案例进行内容分析.[结果]①IRT框架可修订为由速度、质量、外源性和内源性重构的SQEI框架,并建立起4大类10子类旅游发展模式体系;②旅游减贫模式以"企业+就业"的外源质量型模式占比最多、分布最广;③东、中、西部减贫模式分别多采用"合作社+就业"的内源质量型、"村企+产业"的内源速度型、"企业+产业"的外源速度型模式;④旅游发展模式演化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演化路径.[结论]①在IRT框架基础上重构的SQEI框架更加契合中国情境;②通过政府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的中国旅游减贫呈现出政府主导、外源帮扶为主、减贫质量较高三大特征;③"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平衡发展模式是理想的旅游发展型态.推进乡村振兴,各地需要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既有经验优势防止返贫,注重因地制宜振兴乡村,并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关联的共创机制.

李燕琴、崔佳奇、施佳伟

展开 >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44

旅游减贫 乡村振兴 一体化乡村旅游 SQEI框架 演化路径 中国案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民族大学交叉研究专项

418711452021JCXK10

2023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资源科学

CSTPCD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408
ISSN:1007-7588
年,卷(期):2023.45(2)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