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地区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与策略重点比较

    孙久文周孝伦
    435-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黄河流域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内在驱动机制,为新时代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从动力变革、体制改革、结构升级和发展转变等4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了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度量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了黄河流域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分布差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两大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重点。[结果]①黄河流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整体低于长江经济带,且内部空间差异显著,呈现"上、下游地区水平高,中游地区水平低"的局面,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和西部以及兰州、西安、太原和郑州等省会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较高。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总体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②全局莫兰指数显示黄河流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而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莫兰分析显示,黄河流域地区"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城市,"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高-高"集聚类型占比最大,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③城市规模、消费能力和人力资本是黄河流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水平对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城市群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黄河流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促进作用较弱,特别是关中平原、黄河几字弯和兰西等城市群。从东到西水资源量和环境规制对两大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的影响逐渐加强,尤其是黄河几字弯、兰西、滇中和黔中城市群等生态脆弱地区。此外,黄河流域地区中黄河几字弯和兰西城市群发展滞后,尚未形成有效的新旧动能转换机制。[结论]黄河流域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此外,还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差异地理探测器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

    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碳生产率影响路径比较——基于数字金融的中介效应

    宋成镇刘庆芳马伟杨定...
    450-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减碳增效能力,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运用STIRPAT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的中介作用。[结果]①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碳生产率水平提升,且影响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的提升效果表现为长江经济带强于黄河流域地区。②数字金融在技术创新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技术创新能够通过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区域碳生产率水平。数字金融的中介效果也表现为长江经济带强于黄河流域地区。③提高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提升黄河流域地区碳生产率水平。提高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提升长江经济带碳生产率水平。[结论]本文建议提升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数字金融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区域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黄河流域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化转型,进而实现区域低碳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数字金融碳生产率STIRPAT模型中介效应黄河流域地区长江经济带

    市场一体化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生延超李金婧徐珊李倩...
    462-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推手,研究市场一体化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机制,可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方法]选取2011-2020年黄河流域的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模型探讨市场一体化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①市场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一体化程度每提升1个单位,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0。579个单位。②完善基础设施、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市场一体化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③经济集聚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当经济集聚程度超过门槛值0。020,市场一体化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降低。④市场一体化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中小城市市场一体化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烈,特大城市市场一体化抑制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结论]要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地区基础设施,畅通要素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合理控制经济集聚程度和城市规模,借助政策因地制宜发挥市场一体化的高质量红利效应。

    市场一体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产业结构升级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效率的驱动作用

    张泽楚李巍
    475-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绿色效率的大幅提升,进而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力。探究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对绿色效率的作用机制,对资源型城市打破路径依赖、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河流域39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地理分布、资源类型和发展阶段特征,采用DEA-SBM模型测算2003-2020年流域内资源型城市的绿色效率值及其动态变化,通过异质性分析、机制分析和非线性分析探究数字经济对绿色效率的驱动作用。[结果]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效率值先上升后趋于稳定,下游城市优于中上游城市,且石油型和再生型城市分别在资源类型和发展阶段类别中最高;②数字经济显著驱动了绿色效率提升。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在上游城市、金属型和成熟型城市的作用效果相比中下游和其他类型的城市更显著;③数字经济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而非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来间接驱动绿色效率提升,城市群则对数字经济作用效果发挥正向调节效应;④非线性分析表明资源禀赋不具有门槛效应,数字经济作用效果在其自身的双重门槛中先增后减,而在年份的双重门槛中均递增,说明最优水平拐点尚未出现。[结论]数字经济有助于提升资源型城市绿色效率,据此建议应在全流域和城市群两个层面制定激励政策。在工业化基础上,利用数字经济这一新兴形态对原有产业进行适时适度地重塑与升级,以协同推进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并通过实施差异化措施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驱动绿色效率的作用效果。

    资源型城市绿色效率数字经济驱动作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韩燕潘成金凤君马丽...
    488-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创新性、进步性和延展性的新型经济形态,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驱动力。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企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实现数字经济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黄河流域2002-2019年13万余家数字经济企业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企业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企业数量显著增加,表现出"下游城市>中游城市>上游城市"的特征,空间总体呈现"东强-西弱"格局及"收缩化"趋势,各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分布在发展过程中差异显著。②数字产业中的制造业分布呈现"下游城市核心突出,中上游城市有序扩张"的趋势,数字技术应用业呈现"中下游城市连接紧密,多核心片状分布"的趋势。③数字产业制造业企业选址时较注重区位因素,具备路径依赖的特征,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选址更注重区位和技术因素,兼具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的特征。[结论]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议从完善基础、精准布局、促进创新、优化结构等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释放潜能。

    数字产业企业布局空间集聚驱动因素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城市群水生态系统服务与城镇化权衡协同关系

    万世龙杨海楠马丽叶露锋...
    505-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与城镇化的关系关乎区域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水生态问题突出,厘清水生态系统服务与城镇化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制定区域发展策略。[方法]本文运用InVEST模型在县域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水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从人口、土地和经济3个维度分析了城镇化的时空变化,使用双变量自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和差异划分法定量分析了水生态系统服务与城镇化的权衡协同关系,最后利用GTWR模型揭示了生态和社会因子对权衡协同关系的影响。[结果]①黄河流域城市群水生态系统服务以粮食生产与水土保持服务为主,且得到显著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区)间的差异不断缩小。②水生态系统服务与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以"低-低""高-低"类型为主,两者在全局上呈现权衡关系;在局部则以表现协同关系的县(区)为主,但呈权衡关系的县(区)数量逐渐增多,且主要分布在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西北部、关中平原城市群中部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③降水、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生态措施、土地利用强度和区位因子对两者权衡协同关系主要呈正影响,而温度、海拔、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则相反。海拔和地形因子对二者权衡协同关系影响强度最强,其次为降水因子,其余因子影响强度较弱。[结论]因此,需针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空间失调的问题,根据两者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分异,分区分类制定生态保护和发展政策。

    水生态系统服务城镇化权衡协同影响因素黄河流域城市群

    黄河中上游极端降水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贺山峰陈超冰李铮冯爱青...
    524-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晰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及变化趋势,对于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61-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线性趋势、M-K检验、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前期(1961-1990年)和后期(1991-2020年)揭示了黄河中上游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①除持续干旱日数连续减少,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均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反转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并且在后期,日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43 mm/(d·10a)、13。98 mm/10a和0。06 d/10a,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②全时段内研究区西南部较为湿润、河套平原最为干旱,极端强降水呈现东南多、西部少的空间格局。在后期,黄河上游地区暖湿化趋势逐渐增强,中游地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③近60年研究区年均气温上升约1。5℃,升温速率逐渐加快,年降水量先降后升且后期上升趋势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气候整体上从前期的暖干化向后期的暖湿化转变,尤以黄河上游地区更为明显。极端降水事件变化与区域年均气温表现出较弱的线性对应关系,但对年降水量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除持续干旱日数与年降水量呈弱负相关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极端降水在前期和后期的变化趋势和幅度远大于全时段的变化。19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暖湿化趋势明显,中游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显著增加,未来需重点关注极端降水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

    极端降水时空分异特征气候变化敏感性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黄河中上游

    基于综合赋权和TOPSIS模型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姜德娟余灏哲李丽娟
    538-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山东省GDP稳居全国前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水资源短缺一直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水资源刚性约束的重要体现,对其研究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方法]本文结合综合赋权法和TOPSIS模型对2011-2020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探讨水资源承载力在不同水平年的分布特征,最后应用障碍度模型对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①2011-2020年,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较低(0。39);其在丰水年最高(0。68)、枯水年最低(0。19)。②空间上,水资源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全省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较差,即使水资源承载力最高的济南市也仅0。51,威海市更是低至0。24。从不同水平年来看,丰水年大部分地市水资源承载力偏高,而鲁西北地区和烟台市较低(<0。60);平水年水资源承载力自西南向东北总体呈降低态势;枯水年所有地市水资源承载力均较低(<0。40),空间差异不大。③水资源总量、产水模数、生态用水率、地表水资源占比、废水排放量是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尤其水资源禀赋是制约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最大障碍。[结论]针对全省水资源匮乏及水资源承载力较弱的特点,开源节流和提质增效是当前及未来山东省生态优先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赋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山东省

    区域"创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组态路径——基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

    孙燕芳张淑惠
    549-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水平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合理测度新发展阶段下"创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从组态视角探究"创新-生态-经济"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互动联合而形成的高耦合协调路径,明确未来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点方向。[方法]以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结合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系统内部角度出发,运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识别产生高耦合协调的组态路径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结果]①整个研究期间内,"创新-生态-经济"系统准则层要素并不单独构成其耦合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各要素交互匹配产生4条高耦合协调组态路径,可归为"创新应用节能减排共促发展型"和"创新培育环保治理效率提升型"两大模式,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②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时期,应用性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弱化,基础性创新、经济质量追赶和发展成果共享成为新的核心驱动因素。[结论]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在弥补子系统短板弱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系统内部要素协同联动,将科技研发、质量追赶与共同富裕作为未来关注与提升的重点。

    创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定性比较分析组态路径动态演化中国

    环渤海地区海岸带人地系统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形成机制

    盖美徐晶晶岳鹏
    565-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也是陆海交互作用强烈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厘清海岸带人地系统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形成机制,有助于把握韧性水平跨区域协同发展并进一步丰富海岸带科学研究。[方法]基于2005-2019年环渤海地区海岸带17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测度海岸带人地系统韧性水平,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①环渤海地区海岸带人地系统韧性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但网络关联结构仍较为疏松;②天津、青岛、烟台和大连等城市在关联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沧州、日照、丹东等城市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边缘位置;③锦州、营口、葫芦岛等属于"净受益"板块,潍坊、滨州、东营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青岛、唐山和天津属于"净溢出"板块,烟台和大连属于"经纪人"板块;④QAP回归模型揭示了地理空间邻近、经济水平差异、环境质量差异、人力资本差异和信息化水平差异是海岸带人地系统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形成机制的主导因子。[结论]实现海岸带人地系统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紧密化发展,需促进地区间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并解决要素错配问题,有效提升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机制。

    海岸带韧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环渤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