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基于微观层面的三维面板数据分析

    杨来科闫珂
    1481-1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契机.厘清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路径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方法]本文聚焦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等3个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综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地抑制制造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且这种抑制作用在不同的行业、地区和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中具有异质性,其在高技术行业、东部及东北地区、外资企业和出口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提高生产率、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前端控制和提升污染处理能力的末端治理实现的.[结论]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优化企业环境绩效,助力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加快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形成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良性循环,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投入产出法消耗系数中国

    全球石油供应链演变趋势——基于实物和虚拟石油贸易比较

    李期郑明贵曾健林
    1497-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实物和虚拟石油贸易的角度分析全球石油供应链演变趋势,以揭示虚拟石油的重要作用.[方法]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了石油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石油贸易中的虚拟石油,并综合考察了实物和虚拟石油在主要石油生产、消费和贸易国家间的流动关系;通过区分中间和最终产品,探讨了186个国家(地区)26个部门石油贸易的异质性;另外,进一步分析了实物与虚拟石油的贸易平衡和对外依存度,并根据能源转型加速情景,预测了2017-2030年全球隐含石油需求.[结果]研究发现:①虚拟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1/3以上,虚拟石油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地区),而实物石油生产和消费主要分布在石油资源丰裕的国家(地区).②流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地区)的虚拟石油贸易总量大于相应的实物石油贸易量,虚拟石油贸易对全球石油贸易平衡和供应安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石油贸易格局相反,中间产品贸易中的出口国(地区)在最终产品贸易中转变为进口国(地区).④2017-2030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呈明显下降趋势,且隐含石油需求在不同年份达到峰值后平稳下降,并保持在1.5亿~2亿t/年左右.[结论]全球实物和虚拟石油贸易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同时虚拟石油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因而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注重区域差异.

    石油供应链虚拟石油贸易平衡实物贸易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能源转型

    绿色农业补贴的化肥减量效应及影响机制——来自有机肥补贴试点政策的证据

    范东寿杨福霞郑欣张巧丹...
    1515-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绿色农业补贴是激励农业生产主体持续开展化肥减量行动、实现源头防控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政策之一,因此考察其产生的化肥减量效应及作用路径意义凸显.[方法]本文将绿色农业补贴中的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补贴试点项目视为政策冲击,首先构建理论模型,从收入效应、要素重置、种植结构调整3种途径探究该政策影响化肥施用强度的内在过程;然后,基于反事实因果分析框架,结合2013-2020年中国县域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交叠双重差分(DID)模型和机制检验模型,分别对有机肥补贴的化肥减量效应及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①样本期内,有机肥补贴政策使得试点县化肥施用强度平均降低约7.5%,有效促进了县域化肥减量,主要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②分作物产区来看,该种减量效应在苹果、柑橘、蔬菜和茶叶4种作物产区内具有显著异质性,且在苹果产区最为明显.③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上述减量效果实现主要通过如下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增加农业劳动和农业机械技术两种要素投入对化肥产生替代,二是经由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比扩大所产生的结构调整效应实现化肥减量.[结论]本文证实了绿色农业补贴政策能够通过配置农业劳动力、增加农业机械技术投入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因此,建议继续积极有序地通过绿色补贴推广有机肥料,充分认识到不同作物类型对绿色农业补贴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异质性响应,多措并举、扎实稳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绿色农业补贴化肥施用强度交叠DID异质性县域中国

    陕南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吕沄灏崔民夏显力安福临...
    1531-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讨陕南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各因子驱动及其交互响应作用规律,更科学客观认知耕地"非粮化"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和治理耕地"非粮化"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05-2020年陕南耕地"非粮化"县域数据,采用时空变率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30139份有效样本,探讨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结果]①从时间序列看,陕南耕地非粮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陕南耕地"非粮化"格局自"西高东低"向"西低东高"过渡;整体来看,耕地"非粮化"时空变率呈安康盆地、商丹盆地边缘区高、其他区域低的态势.②各因子时序过程动态性较高,且其内在时空交互对耕地"非粮化"解释力有一定的减弱作用;年降水量时序变化因子及GDP时序变化因子分别是对耕地"非粮化"时空变率解释力最高的自然、人文因子.③各因子交互均为双因子增强及非线性增强,不存在交互后独立情形.耕地"非粮化"时空动态性受人文因子交互驱动较强,且自然因子均会增强人文因子驱动作用.[结论]耕地"非粮化"演化是自然、人文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科学划定耕地"非粮化"底线、均衡城乡资源投入及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措施治理耕地"非粮化".

    耕地"非粮化"驱动力时空变率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陕南地区

    收入质量对农户膳食质量的影响——基于陕西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赵殷钰方非凡韩昕儒
    1546-1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收入数量对膳食质量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的背景下,探讨收入质量对农户膳食质量的影响,有助于解决收入数量对膳食质量改善效应的瓶颈,为膳食质量改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利用2022年陕西省510份农户调查数据,首先从收入数量、结构性、稳定性、成本性和知识性5个维度出发,采用熵值法测算农户的收入质量.其次,通过比较食物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的偏离程度评价农户的膳食质量.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收入质量对农户膳食质量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收入质量的提升降低了谷薯类、蛋类、水产品、豆类和坚果的摄入量与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的偏离程度,优化了膳食结构,并显著提升了农户膳食质量,且收入质量对低收入农户膳食质量的影响更加明显.[结论]提升农户的收入质量是突破膳食质量改善瓶颈的重要抓手.建议通过增加收入来源、加强技能培训、推广农业保险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措施提升农户的收入质量,从而提高农户膳食质量.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建立更加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

    农户收入质量膳食质量Ⅳ估计陕西省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及其经济效应评价

    刘浩彭华余泽田夏千童...
    1560-1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畜禽养殖粪污污染、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高成本投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机制及其经济效应,对于技术推广、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方法]本文基于全国15个省份218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调研数据,以净收益和环境效率综合反映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经济效应,运用Probit、PSM模型考察了不同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因素,并评价了不同规模养殖场采纳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经济效应差异.[结果]技术采纳决策方面,适度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与养殖场负责人年龄、养殖密度、技术人员比重、挤奶机类型、养殖场性质、环境规制等因素显著相关;大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主要受环保约束、激励政策等环境规制以及养殖密度的影响.经济效应方面,采纳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使适度规模养殖场的净收益和环境效率分别提高约26%和6%,可使大规模养殖场环境效率提升约4%,而对其净收益影响不大.[结论]通过健全畜禽粪污监管和支持体系、加强养殖人员技术培训、推广适度规模养殖等方式可有效缓解粪污处理压力.未来仍需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基础支撑,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决策经济效应SBM-Undesirable模型PSM模型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来自八大试点行业的证据

    杨晓妹王宋伟
    1577-1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产能过剩不仅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还是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之一.在"双碳"目标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能否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从而助力产能过剩的治理,对于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20年沪深A股八大试点行业中的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其中的作用机制和政策效应的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①相比于非试点地区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能够促进试点地区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从而有利于缓解企业产能过剩,实证结果经过平行趋势、替换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②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投资机制和创新机制,即抑制企业过度投资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③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存在着异质性.与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相比,碳排放权交易对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更大.[结论]本文有效评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持续推进碳减排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为实现"双碳"目标,应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从而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适时将更多的高碳排放行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推动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企业产能利用率过度投资技术创新异质性双重差分模型

    中国新能源示范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效应

    李福柱张欣然
    1590-1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是中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客观评估其绿色低碳发展绩效对于新能源试点城市的进一步推广至关重要.[方法]本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分析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是否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结果]研究发现:①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绿色低碳发展水平.②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通过财政补贴与金融支持、倒逼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试点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但政策尚未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③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异质性影响,西部试点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东部、中部试点城市的政策效果不显著,且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对非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效果不明显.[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适时提升财政补贴与金融支持水平,并倒逼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试点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这对于带动全国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评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PSM-DID模型中国

    中国城市"碳诅咒"效应及其异质性

    黄清子李冬冬李敏
    1604-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碳诅咒"是指化石能源富集区域比化石能源贫瘠区域更倾向于采取碳密集发展方式的现象.本文将"碳诅咒"理论延伸至城市层面,考察"碳诅咒"效应在中国的存在性与差异性.[方法]通过识别中国化石能源城市、划分其能源类型和开发阶段,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选用2012-2017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检验"碳诅咒"效应在中国城市层面的存在性以及不同化石能源城市遭受"碳诅咒"的程度差异.[结果]中国化石能源城市比非化石能源城市更倾向于采取碳密集发展方式;从城市能源类型来看,油气型、煤炭油气型、煤炭型城市受"碳诅咒"的程度依次减弱;从城市开发阶段来看,成熟型、再生型、成长型、衰退型城市受"碳诅咒"的程度依次减弱;从控制变量来看,化石能源城市的人口密度和政府干预程度增加了碳排放强度,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效果不显著.[结论]在中国城市层面,的确存在"碳诅咒"现象.这种现象由于城市能源类型与开发阶段的不同呈现出差异.

    "碳诅咒"化石能源异质性地级市面板数据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中国

    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展望

    陈小龙狄乾斌侯智文梁晨露...
    1619-1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碳汇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已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海洋碳汇作为一种高效的长期碳汇,其碳汇机理、效应、技术、核算与交易市场构建,正成为当前各学科领域亟待探索的新课题.本文在辨析海洋碳汇研究缘起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碳汇和碳源层面出发,结合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海洋碳汇相关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工具,定量对比分析国内外海洋碳汇研究论文的发文量、期刊、作者和机构等主要特征;通过关键词聚类、突现和共现知识图谱探讨研究热点、阶段性前沿领域和主题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国内外海洋碳汇研究发文量随时间变化整体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刘纪化和Christian J Sanders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国外在该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国内研究也已形成小规模学术研究团队;研究机构主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在沿海地区;研究方向逐渐多元化,热点明确.对海洋碳汇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应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引领,推动陆海统筹的统一碳汇市场研究;以滨海湿地、海水养殖环境碳汇为支撑,实现海洋碳汇新突破;以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为导向,构建海洋碳汇保护管理体系;以海洋碳汇相关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为基础,探索海洋碳汇应用模式;以海洋碳汇合作研究为重点,探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蓝碳合作机制.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海洋碳汇研究现状,推动该领域研究向更深层次科学合理地发展,为后续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双碳"海洋碳汇关键词分析研究展望CiteSpace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