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运用强心复脉法针药结合治疗四肢不利病验案

    宋婉玲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肢不遂、言语不利等神经系统病症多起病隐匿,致病原因不明,病情发展较快,现代医学诊疗效果不理想,为临床疑难病.中医认为此属"风病"范畴,病名为风痱.《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古医籍记载此类病症和心脏中风有关.心风包括外风和内风,外风责之于内虚外中,内风由心脏阴阳气血异常变动而化风.心风内动,导致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功能失常,进而导致血脉失和,机体失养,神机失用,日久则精神离散,形神不一,这或许是风痱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而心脏功能失常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治疗时,以红景天、丹参、人参、附子等为君药,强心复脉,恢复心脏功能,臣以西洋参、党参、黄芪、紫河车等补益气血,以天麻、独活、羌活、麻黄、防风等祛除外风,全蝎、蜈蚣、黑蚂蚁等虫类药搜剔内风,佐以麦冬、天冬等护阴,还需使药大枣、沙参、干姜、川贝母等固护脾胃肺气.同时以温针刺法温阳化气、疏经通络,祛除肢体经络风邪,并促进脏腑气化,缩短病程,从整体上达到阴平阳秘、血气调和、形神合一的状态.文章从心风理论分析风痱病的发病机制,并创新运用强心复脉、祛风通络法,针药结合治疗此类病症,体现了中医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思维,为现代医学心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

    四肢不利失语心风强心复脉针药结合

    基于黄帝内针理论治疗膝关节痛的应用举隅

    张木兰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帝内针是源于《黄帝内经》的巨刺法、缪刺法,并推陈出新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更完善更系统性、临床应用更广泛的针法,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调和阴阳,治病求本的疗法.黄帝内针禁止在肘膝以上及躯干用针,不讲得气、不用行针、不用补泻,为临床针刺治疗疾病提供了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的诊疗方法.文章总结黄帝内针治疗膝关节痛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膝关节痛寻求更简便、高效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分析黄帝内针理论治疗膝关节痛理论依据;运用黄帝内针"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的理论总则及临证审穴要诀是"六三二一",在对侧肘部同气阿是穴针刺治疗膝关节痛;结果:黄帝内针治疗膝关节痛取对侧上肢肘部同名经穴位,通络止痛、行气活血,滑利关节,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及活动障碍,以及有效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黄帝内针治疗膝关节痛操作简便、安全高效,且取穴少而精,,患者依从性比较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帝内针针刺膝关节痛

    史哲新教授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经验总结

    郭旭彪闫理想史哲新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以骨髓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属于血液系统疾病.该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增多、髓外造血导致的脾肿大及疲乏、早饱感等一系列疾病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可进展为急性白血病,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及特色.史哲新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临床工作多年,总结归纳出该病中医病机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生成并逐渐积累,其中以血瘀为主导,着而不去成积,邪盛毒生,毒邪侵犯骨髓而发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位可累及髓,损伤在气血,显现于腹内癥积.史师围绕其核心病机,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治疗疾病.史哲新教授认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治疗重点在活血化瘀,痰瘀兼治、解毒散结以消阻滞;同时强调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养后天以固先天;分辨机体疲乏病机,据此施以补气或化气之法.中医药参与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临床效果更佳.故文章结合医案一则对史哲新教授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用药经验活血化瘀

    基于五脏一体观探析从肝辨治寻常型银屑病

    纪云张军斌胡有权赵颖...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寻常型银屑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银屑病类型,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斑丘疹,覆有银白色鳞屑,拭去可见出血点,伴有瘙痒等症状.银屑病与中医"白疕"相对应,病虽发于体表,然司外揣内.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脾主运化,肾为先天之本,五脏精津、气血共同作用于肌肤才使得皮肤润泽.五脏之关键脏腑在于肝,以肝为切入点,结合五脏一体观进行整体辨治.文章提出肝脾湿热、肝心火旺、肝火犯肺、肝郁肾虚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病机,并施以相对应治法,协同治疗,祛邪补虚,和五脏,实肌肤.经临床验证,治疗上以治肝为主,兼顾他脏,基于五脏一体观思想,从肝辨治寻常型银屑病顺应整体观念,调和气血,调整阴阳,辨证施以对应治法,以达肝畅条达,五脏清明,从而使皮肤疮消肌愈,"屑"去肤安,取得良好疗效.因考虑到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多伴有抑郁、精神焦虑等情志问题,在治疗时重视调肝治肝,运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清心凉血等法随证治之,基于五脏一体观进行辨证论治,使郁遏得疏,脏虚得养,疏泄有序,阴平阳秘,诸脏平和,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五脏一体观寻常型银屑病整体观念

    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汗证医案一则

    谢李婉仪凌家艳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汗出为临床常见症状,而汗出过多则为人体异常状态,西医称之为多汗症,根据起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多汗和继发性多汗,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中医则认为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包括盗汗、自汗、绝汗(或脱汗)、黄汗、战汗,其中盗汗与自汗较为多见.文章从病因病机、治则及中西医的治疗进展认识汗证,并介绍了治疗主方当归六黄汤的病机与功用.当归六黄汤首载于李杲(号东垣)的《兰室秘藏》,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七味药组成,可滋阴泻火、固表止汗,常用于治疗盗汗.虽然当归六黄汤历来为治疗盗汗的名方,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阴虚火旺型盗汗,但其同样可以用来治疗自汗,如张介宾(号景岳)所言:"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即不论自汗或盗汗,只要病机为火热内盛所致,皆可用当归六黄汤治疗.文章介绍当归六黄汤治疗自汗与盗汗并现医案一则,更好地认识到当归六黄汤的功效,以期今后能更好地运用当归六黄汤治疗汗出症状.

    汗证自汗盗汗当归六黄汤加减

    桂定坤运用益气滋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

    林康鸿桂定坤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原因之一,是以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属"消渴""水肿""尿浊""关格"等证.该病病程长,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特点,但以正气亏虚为本,湿、浊、瘀、毒等实浊晦邪为标,气阴两虚夹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文章介绍桂定坤主任医师运用益气活血滋阴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桂老师认为,脾肾之气相互化生、相互滋养,脾失健运则肾精不藏,下元不固,治疗应着重补脾肾之气、滋肝肾之阴,重用黄芪、黄精等益气滋阴药健脾益肾、滋阴固精,补一身之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糖尿病肾病久病瘀浊实邪阻滞经络,阻碍脏腑气机,则应在辨证基础上加强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如予三七等以通肾络之瘀血.临床治疗时灵活遣方用药,在益气滋阴活血法的基础上,针对疾病各期症状不同,如出现肌酐升高、蛋白尿、水肿等症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标本兼顾的同时又有所侧重.临床中运用上述方法能减轻患者症状,降低蛋白尿,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衰竭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附病案二则,以验证益气滋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糖尿病肾病益气活血滋阴法治疗经验

    "从阴引阳法"从腹治腰的临床思路探究

    袁世伟朱泽智张冰婷陈桢华...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腰痛属中医"痹病"范畴,病位在筋、骨,中医理论认为其是因风、寒、湿邪致经筋挛缩不伸.现代医学认为腰痛的原因仍与椎间盘相关,而忽视来源于其周围肌群、关节、神经的关联.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对于仅有轻微的椎间盘膨出却存在明显的疼痛症状,运用常规针刺治疗后疗效欠佳,此类腰痛常与患者腹部区域出现相关性阳性反应点密切相关.当在腰痛局部施术难以获效时,可对其腹区进行查体,并对腹区阳性点进行针刺,即从阴引阳治法可获显效.正如《黄帝内经》:"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即在常规治疗收效甚微时,可应用针刺配合手法,从阴引阳,调节阴阳平衡,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符合中医治病理念的阴阳整体观.笔者临证中总结腰痛的发生、轻重与脊柱的结构密切相关.大多数医师将腰痛的焦点集中在腰椎后侧,忽略腹肌和髂腰肌.又因"腹属阴,腰背属阳",《黄帝内经》:"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有别于痹证治疗时"以痛为腧"的原则,故认为"从腹治腰"是关键.文章以腰痛治腹的诊疗为主,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结合现代筋膜学理论及生物力学,基于临床实录对腰痛病的治疗经验加以阐述,以飨同道.

    腰痛从腹治腰从阴引阳针刺手法

    基于宣补通降法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鞠苏岚张怡孙倩倩胡晨...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相关的功能性疾病,其作为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机制目前尚未被阐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或复发性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的异常,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作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亚型之一,在全球的发病率为22%.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目前,该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作为现代的常见疾病,往往易因情志异常被诱发或加重.中医学多将其归属于"便秘""腹痛"等范畴,其病位在大肠.西医治疗以对症为主,疗效欠佳,且疾病往往易反复发作,而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讲究个体化治疗,对该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对此,文章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相关脏腑理论,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核心为肠腑气壅,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大法——宣补通降法,从宣肺揭盖、培土生金、清肺通腑三方面具体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从而使得肠腑气机条畅,便秘得消.并结合典型医案分析宣补通降法治疗该病的成功经验,为临床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参考.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宣补通降法肺与大肠相表里

    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为首发表现的干燥综合征1例

    王明雁张迪曲夷樊冰...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外分泌腺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起病个体差异性较大,临床症状多样,损伤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除了导致腺体损伤外,还可能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为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均可累及.其中干燥综合征首发表现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情况在临床上较少见,在实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询问病史、筛查抗核抗体及抗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Protein 4,AQP4)抗体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报道1例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为首发表现的干燥综合征青年女性患者,该患者以下肢麻木疼痛伴瘙痒为首发表现,多次就诊于皮肤科,发病2个月后才出现干燥症状,确诊后予中西医治疗,治疗后好转,随访1年未见复发.文章通过分析此病例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诊治预后等,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以便对病情进行早期诊断,以免出现误诊或漏诊,并及时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控制病情,避免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动态随访,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燥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燥痹病例报道

    论暑热泄泻

    张玉凌李蒙子谢晓宇谷仁壮...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泄泻常见于夏秋季节,大人和儿童均可出现,夏月当令,暑邪和湿邪确为主要病邪.湿邪所致泄泻常有饮食不节或者久居湿地的病因,表现为胸脘满闷、肢体倦怠、不思饮食、泄泻、舌苔厚腻等湿邪内停的征象,此类泄泻的记载良多.暑邪侵袭导致的泄泻,历代医家少有论述.暑热泄泻的发生先有感受暑邪的病因,患者或者在暑热天气下作业,或者长时间待在闷热的房间内,暑邪首先犯表,侵袭太阳表经,易袭于阳明,二阳相和,从而出现"发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的阳明经证,导致阳明里气逆乱,从而出现胃肠升降失序,水谷不分,下祛大肠,最后发为泄泻.暑热泄泻的治疗常囿于"无湿不成泻""暑兼湿热"的治疗思路,常与湿热泄泻相混淆.发生暑热泄泻时,如果用利湿诸法治疗,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会加重病情,导致津液耗伤,甚至昏狂等.文章基于六经理论,从暑邪的性质、暑邪致泻的机制、暑热泄泻与湿热泄泻的鉴别、暑热泄泻的治法、医案举例、结语这六方面分别阐述暑热泄泻这一疾病,以期为此类泄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暑邪暑热泄泻湿热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