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补肾活血中药在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液中的应用进展

    赵娜陈婷陆启滨张乃春...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兆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临床研究发现,先兆流产与宫腔积液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宫腔积液增多、范围持续增大可刺激子宫收缩,影响胚胎发育,导致流产.现代医学认为,宫腔积液的成分及形成原因尚不明确,绒毛膜下血肿形成、激素水平不稳定、免疫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失常、炎症反应等均可导致宫腔积液发生.研究从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液的病因病机出发,论述宫腔积液与血瘀的关系,探讨补肾活血类中药在治疗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液中的应用情况.本病病机为"肾虚血瘀",采用补肾活血药物治疗.对于妊娠期女性,在应用补肾活血药物时应遵循"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原则.研究分别从理论依据、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补肾活血类药物在治疗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液方面具有提高妊娠激素水平、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机制等作用,可促进宫腔积液吸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保胎成功率,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补肾活血先兆流产宫腔积液中医药

    基于"邪气阻络,络息成积"探析子宫腺肌病病机

    孙悦王翠霞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络病是许多疑难杂病的共同发展趋势与归宿,子宫腺肌病作为妇科常见疑难杂病,临床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延长、不孕等症状,患者的主要体征为子宫增大、子宫局限性或弥散性结节及包块,以及子宫结合带增厚、形态异常.本病缠绵难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子宫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气、血、津液的供养,而络脉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发现子宫腺肌病与络病在病理特点方面具有相关性,且二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一致.本研究基于络病理论,认为先天体质或机体正气不足或兼夹他邪,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络脉,络息成积,发为子宫腺肌病.基于其病机特点,采用扶正祛邪、化瘀通络的治疗方法,一方面重视补气益血,调补脾肾,以扶助正气,避免过度攻伐;另一方面清热祛痰、活血化瘀以通络,配伍应用补虚药、清热药、活血药、化痰药,以期为子宫腺肌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另外,应重视自身调养,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络病理论邪气阻络,络息成积子宫腺肌病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石淋的用药规律分析

    念兴涛杨佐香李偲晏豆豆...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及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运用现况及规律.方法:系统搜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0月中医药治疗石淋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规范化统计,并将规范化后的药方信息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用药频次、性味归经、组方规律和新处方进行分析,总结并研究中医药治疗石淋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相关方剂511首,涉及中药266味,其中频次≥30次的有42味,用药以利湿通淋为主,性味多寒、平、温,主要归膀胱经、肝经、肾经.常见药对包括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等.置信度较高的药组为鸡内金,海金沙,车前子→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石韦→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金钱草等.重组18首新方.结论:中医药治疗石淋以利湿通淋药物为主,中药优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车前子、石韦、滑石、牛膝,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石淋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用药规律

    戴恩来教授基于"毒损肾络"理论治疗肾性水肿验案举隅

    党心雨戴恩来周澳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肿是肾脏病的典型症状,也是肾内科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缠绵难愈.西医学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生多由低蛋白血症导致胶体渗透压失衡,或由电解质紊乱导致水钠潴留等造成.西医治疗肾性水肿通常使用利尿剂,通过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重吸收作用等,促进机体排水、排尿,但长期使用会加剧机体水和电解质紊乱、糖代谢异常,加重水肿.中医药的介入可阻止肾性水肿进展.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水肿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肾,关键在肾;病理因素多为湿、瘀互结.肾为水脏,与水肿的发生关系密切,水液的运化依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及开阖作用.戴恩来教授认为,"毒邪"存在于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其中以"瘀毒""湿毒"最为常见,且二者极易结合,导致肾性水肿迁延难愈."毒损肾络",则肾失开阖,蒸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戴恩来教授基于"毒损肾络"理论,运用"解毒通络法"治疗肾性水肿,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基于"毒损肾络"的理论基础及"解毒通络"法的具体应用,总结戴恩来教授治疗肾性水肿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肾性水肿提供新思路.

    肾性水肿毒损肾络解毒通络临床经验

    基于肠-肾轴角度论免疫球蛋白A肾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孔茜王祥生闫宗保任鲁颖...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循环中半乳糖缺乏的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水平升高和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Gd-IgA1主要来源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并引发肠道黏膜过度免疫反应,肠道功能失调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由此形成"肠-肾轴"理论.一方面,肠道生态环境失调破坏肠道屏障,导致肠内毒素增加,进而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加重肾脏损伤;另一方面,肾脏功能失调导致肠循环中尿毒症毒素沉积,打破肠道微生物环境平衡.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抑制GALT中过度的黏膜免疫反应有助于重建肠道微环境,维持肠道黏膜正常免疫,进而减轻肾脏损伤.近年来,基于肠-肾轴理论衍生了新兴治疗方法,例如肠道靶向免疫调节剂、益生菌等药物,可有效维持肠道微环境平衡.同时,中医药在稳定肠道免疫功能、重建肠道屏障、纠正肠道菌群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临床多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通腑祛浊、扶正祛邪等阶段化特异性治疗,以有效延缓IgA肾病的进展,稳定患者病情.研究基于肠-肾轴角度,结合肠道黏膜免疫、肠道菌群,对IgA肾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新兴治疗成果进行综述,揭示肠-肾轴在IgA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提供新策略.

    肠-肾轴肠道黏膜免疫肠道菌群半乳糖缺乏的免疫球蛋白A1中西医结合

    肾性水肿的中医治法研究

    陈淑鸽傅晓骏郑宇彤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肿是慢性肾脏病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疾病.肾性水肿可表现为凹陷性水肿,通常由眼睑累及全身,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分为"充盈不足"和"充盈过度"两种情况.西医治疗肾性水肿,通常在评估患者血容量的基础上直接或者扩容后使用利尿剂,初期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利尿剂抵抗现象,进而引起肾血管收缩和疾病反复,加重肾功能损害.中医学并无"肾性水肿"这一病名,多将其归类于"水病""水胀""跗肿"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肾性水肿方面,展现出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显著优势.近年来关于肾性水肿的中医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不同医家持有不同观点,对肾性水肿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上常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拘于一方一药.研究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思路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从风论治、从毒论治、从脏腑论治、从三焦论治和从六经论治等5个方面,并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提供新的方法.

    肾性水肿风邪脏腑六经

    马鸿斌主任医师辨治肾性水肿经验探析

    常育博马鸿斌魏锦慧黄锦蕊...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肿是肾脏病的常见症状与经典临床表现之一,可导致头面部、眼睑、四肢肿胀,严重时甚至可发展为全身浮肿,属于中医学"水肿""胕肿""水气病"等疾病范畴,具有病程缠绵、虚实夹杂、容易反复、数症并发的临床特点,治疗相当棘手.中医药在肾性水肿的诊治方面有独特优势,采取的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扭转病程.马鸿斌主任医师认为,肾性水肿为本虚标实之候,病位关乎肺、脾、肾三脏,气、血、水、虚贯穿疾病始终,病理因素不离风、湿、热邪,治疗上提出"顾护脾肾是大法,宣肺利窍不可废"的治疗宗旨,善于健脾温阳利水兼清热、祛湿、化瘀,提倡用药以补益为主、祛邪为辅,清热祛湿治其标,温阳健脾治其本,临证根据患者正虚与邪实的程度灵活选择方药,辨证论治.如肾虚湿热证采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健脾益肾、清热利湿,脾虚湿热证运用肾炎四味汤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气虚湿阻证运用行湿补气养血汤益气健脾、利水渗湿,痰热内扰证采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利湿泄浊.马鸿斌主任医师治疗肾性水肿时标本兼治,同时不忘顾护脾胃正气,在临床肾性水肿的治疗方面颇有心得.本研究介绍马鸿斌主任医师治疗肾性水肿的相关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肾性水肿名医经验肾炎四味汤中医药疗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陈正义张浩岚王澄槟谢锦楠...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的作用靶点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丹红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从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糖尿病肾病靶点,将疾病靶点与丹红注射液有效成分靶点取交集,获得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可视化网络,并分析网络节点度值以筛选关键的有效成分.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蛋白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借助AutoDockTools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关键的有效成分与蛋白靶点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共收集丹红注射液有效成分84个,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靶点有195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显示,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等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靶点.KEGG富集分析涉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Receptor,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 B(Akt)信号通路及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丹红注射液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分子TP53、AKT1、STAT3能够自发结合,其中丹参酮Ⅱ A与AKT1的结合能力最强.结论:丹红注射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发挥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糖尿病肾病丹红注射液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营卫理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论治探讨

    姜佳慧李思琦陈利浩杨旭娜...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为心内科的常见疾病,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治疗冠心病除应用脏腑辨证等常规辨证外,还可从营卫角度辅助辨证.《难经》记载:"损其心者,调和营卫."营卫与心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一则心主血脉,脉管收缩舒张与血之化生皆与营卫息息相关.营卫调和,脉道通利;营卫失和,血脉凝滞不通,久及心脉则发为胸痹.营气与现代医学中血管内皮分泌的活性物质及激素可调节血管舒缩、改善血流的作用类似;卫气与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淋巴管及肾上腺素能神经调节血管舒缩及血流的作用类似.同时,脉络学说也以营卫为切入点,提出了营卫与血管内外皮的相关性.二则心主神,营卫与心神所化之血同源.营卫化源充足调和,则心神得养,情志调达愉悦,气机通畅;若营卫亏欠或不合,则心神失养,人易焦虑、紧张,情志不畅,此为胸痹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营卫调节情志影响胸痹的过程与现代医学所说自主神经对冠心病的影响机制极为吻合,营卫相互依存转化、对立制约,与心脏交感和迷走神经相互依赖,营卫昼夜循行规律与自主神经节律性调节,皆有相似之处.因此,临床上可从"损其心者,调和营卫"的角度干预冠心病.

    营卫理论营卫不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