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国城镇化下的民族认同建构

    袁鸿
    13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体意识作为维系特定群体的意识形态,是与特定群体的共同物质基础密切联系的.作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聚合体,城镇在民族形成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通过现代城镇建设,建成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不断提速,城镇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各族群众在新型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随着"十四五"规划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建设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传承历史文化、区域协调、统筹城乡、边境城建,着力破解民族关系再平衡、民族工作再布局、民族政策再调整等问题,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的内涵.

    民族理论共同体意识城镇化政策建议

    空间、文化与公共性:统一战线视域下的城市民族工作

    赵泽琳
    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散居化趋势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民族工作作为民族领域的新问题、新内容,重要性不断凸显.在统一战线工作视域下看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其核心是最大程度地谋求凝聚共识,让"城市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广阔平台".理解城市民族工作的两个关键:一是多民族人口流入城市促使城市空间再生产,形成共享的空间;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和空间再生产促使城市文化再生产,形成共识的文化.而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关键在于,最大程度地通过城市空间和文化再生产凸显"公共性"和"均等化",不断促进"空间的共生"和"文化的共识",赋予城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台的意义,发挥城市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的作用.

    统一战线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世界观的古今演变——"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意涵

    吕存凯
    15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胸怀天下"是对当代中国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其背后隐含着中华文明的世界观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线索.中国古代"天下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普遍主义,主张不同文化形态的多元共存,与之相关的华夏中心主义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本质主义的.当中国在近代遭受西方文明大规模冲击的情况下,华夏的文明中心地位被西方所取代,以礼义为准则的"天下"也转变为以势力为法则的"世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西方文明等级论的不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实现了无产阶级意识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二元世界观向多元世界观的转变.当代中国"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导的国际秩序,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的多元共存与交流互鉴.这就超越了近代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和文明观念,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天下观"的核心精神理念.

    "坚持胸怀天下"天下观文明等级论多元世界观

    冷战后美国"中国观"的演变:内容与动因

    徐小敬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后至今,美国的"中国观"经历了从克林顿政府至拜登政府的四个阶段演变,呈现出日益消极的趋势.当前,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战略竞争者"的定位再度清晰.从内容上看,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目标、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与国际秩序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三重转变.这些转变源于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美国两党对华强硬新共识的形成.美国的"中国观"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厘清美国的"中国观",有助于我国一方面进行有理有利有力的反击,另一方面推进中美在具体问题上增强互信与共识、管控分歧、防止冲突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观"中美关系认知战略竞争者

    "亚洲世纪":印度的认知和困境

    邱永辉刘玲芳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亚洲世纪"的相关框架中,印度的认知经历了由"亚洲主义"到"大印度主义",再由"印度主义"到"亚洲世纪",最后回归到以印度为中心的"印度世纪"的演变过程,中印两国关系相应地经历了友好合作、敌对与战争、冷漠与竞合以及竞争与冷冻的轨迹.本文分阶段详细梳理印度对"亚洲世纪"的认知变化,并尝试分析造成这种认知变化的原因.本文认为,未来印度对"亚洲世纪"和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不仅取决于中印之间的政治互信、边界问题、经贸问题以及全球和平与治理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也取决于印度能否跳出高估自我正义、低估他人正义的陷阱,真正以其主张的"整体观"看待世界和认识世界.

    中印关系"亚洲世纪"认知变化认知困境整全观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管秀兰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活动是影响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日本经济界的中国观在整个日本社会中国观的形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仅次于政界的最重要影响力量.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发展变化,与中日经济合作的状况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政府对华政治与经济政策.从中日关系进程看,当中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时,双方比较容易建立安定的互补性经济合作关系.中日政治与经济关系方面,本世纪之前中日经济合作的稳定性对政治关系的依赖性很强,日本在中日经济交往中占据更加有力的位置,但本世纪以来双方的摩擦与纷争不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日本经济界重新认识到中国在其经济发展链条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抓住中国经济发展机遇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性,并不断调整同中国的合作模式与内容,这必然带来双方关系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观中日关系经济合作利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