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期刊导航
|
中原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
/
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化研究
出版周期:
双月刊
中原文化研究
/
Journal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
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01 期
02 期
05 期
04 期
06 期
Issue 01
Issue 02
Issue 05
Issue 04
Issue 06
《山海经》名物书写的基本样式和运思机制
李炳海
95-100页
查看更多>>
摘要:
《山海经》之中的名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富,是构成全书的基本骨架.其中名物的含义有显豁与隐晦之分,还有的则介于二者之间.造成含义隐晦的原因,是名物所用词语往往取其原始本义、特殊义,而不是常见用法;还有的文字属于多音、多义词.名物指称对象有的是一种物,有的则是一个类别,后者运用的是综合思维.《山海经》以各个条目为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各条目之间不存在意义的直接关联,呈现的是间断性.而在条目内部出现的名物,往往存在意义上的关联,是以条目标题名物所承载的理念统辖其他名物,连续出现的名物呈链状或网状.中国古代神话的片断性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书写方式造成的.
关键词:
《山海经》
名物书写
隐与显
同与异
断与续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六朝洛阳至建康驿路的文学担当
李德辉
101-108页
查看更多>>
摘要:
六朝尽管国家分裂,但洛阳到建康仍有一条驿路沟通南北,驿路走向、沿途风物、风俗人情均对六朝文学的文体、题材、主题产生了影响.永嘉南渡后,该驿路应时势的变化,变成乱世士人的奔亡之路,文官从征奉使之路,奉使交聘行记、从征行记、交聘语录、从征唱和诗、轶事小说从中而出.不仅如此,还对传统的行旅文学有明显的推动,这一时期产生的诗文,主要写此路的避难、奉使、征伐、交聘,带有鲜明的乱世特征.题材虽非新增,但内容和风格有新变.这些诗文创作提高了六朝行旅文学的水平,使得汉魏以前还默默无闻、尚未独立成类的行旅诗,成为士人熟悉的常用题材.这表明贯通南北的驿路交通是六朝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洛阳
建康
驿路
六朝
文学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南乐源于虞舜时代的农业祭仪
张树国
109-119页
查看更多>>
摘要:
南乐为上古虞舜时代农业祭仪上表演的乐章,具有召唤东南季风的神秘作用,东南季风在《夏小正》《山海经》中又称为"俊风",这一名称与大舜有关.因时代久远,早期典籍关于南乐的记载零散而不系统,《尚书》中《尧典》《益稷》等篇,《周礼》《礼记》以及《诗经·周颂》中的象舞与勺舞都与大舜韶乐有关;《诗经·国风》中反映江汉汝水流域的《周南》《召南》为《吕氏春秋·音初》中的"南音".结合甲骨文、金文以及出土战国竹书文献,可以发现大舜南乐包含吹奏乐(箫、竽、笙)、弹拨乐(琴、瑟)以及打击乐(陶钟、陶鼓),最初应用于农业祭仪之中,用以召唤东南季风即"俊风"以及大象、凤凰等动物,与原始自然崇拜的图腾艺术相一致,具有诗乐舞综合性艺术特点,韶乐是大舜南乐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
南乐
虞舜时代
农业祭仪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内国"与"外土":周代铜器铭文所见的两个疆域概念
王坤鹏
120-128页
查看更多>>
摘要:
周代铜器录卣铭中的"内国"及戎生钟铭中的"外土"构成了一对在内涵上密切相关的疆域概念.这两个概念有特定内涵,"内国"意为"内域",在铭文中指以郑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这一地区自夏代至两周一直是早期王朝的核心疆域."外土"为周王朝领土的外层区域,其地存在着大量的土著族群.不过作为周王朝能够有效管辖的区域,该区仍属周王朝之疆域."内国"与"外土"作为一对疆域概念,反映了周王朝疆域形态及疆域治理均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内国"是王朝疆域的内层,由王廷所任命的内服职官加以治理."外土"则是王朝疆域的外层,周王朝于此广设侯、伯贵族以治理土著族群并威慑在其之外的敌对势力.至于"外土"之外的区域,亦可能受到周人的军事打击,但周王朝已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其地已非周之疆域.
关键词:
西周
内国
外土
疆域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人物介绍
封2页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本刊启事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杜
封3页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