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模式下某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9月-2021年3月选择广东省某石油化工企业1 677名职工作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工作要求-自主(job demand-control,JDC)模 式的《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effort-re ward imbalance,ERI)模式的《付出-回报失衡问卷》评估调查对象职业紧张状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684份,回收有效问卷1 677份,有效回收率为99.58%.JDC模式和ERI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分别为28.6%和2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JDC模式下,>20年工龄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低于工龄<10年职工(OR=0.535,95%CI:0.292~0.978);轮班作业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高于常白班职工(OR=1.319,95%CI:1.028~1.693);视屏作业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高于其他职工(OR=1.662,95%CI:1.229~2.246);月收入10 000~12 000元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高于月收入<10 000元职工(OR=1.566,95%CI:1.167~2.102);饮酒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低于不饮酒职工(OR=0.758,95%CI:0.599~0.959);缺乏运动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高于运动组(OR=1.318,95%CI:1.028~1.689);睡眠时间为6~7h和>7h组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均低于睡眠时间<6 h组(OR=0.675、0.496,95%CI分别为0.522~0.873和0.364~0.676).ERI模式下,女性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低于男性(OR=0.464,95%CI:0.300~0.715);10~20年工龄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低于工龄<10年职工(OR=0.685,95%CI:0.511~0.918);接触化学毒物的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高于不接触者(OR=1.331,95%CI:1.023~1.730);视屏作业职工发生职业紧张风险高于其他人员(OR=1.477,95%CI:1.088~2.007);睡眠时间6~7 h与>7 h职工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低于睡眠时间<6 h职工(OR=0.723、0.508,95%CI分别为0.557~0.937和0.369~0.699).结论 该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检出率较高.JDC模式与ERI模式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企业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加强职业卫生工程防护及个体防护,重视员工心理健康培训,缓解职工的职业紧张;职工也应合理安排作息,适量运动,预防职业紧张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