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的两座春秋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文物局襄汾县文化局
    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寺北墓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北,因盗墓被发现,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2015年、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墓地中部偏西北处共发掘春秋中晚期竖穴土坑墓10座,其中四座墓葬出土青铜器,本次简报报道了其中的两座.这批资料丰富了晋系青铜器的内容,对研究春秋中晚期青铜器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陶寺北墓地春秋中期春秋晚期青铜器

    三门峡后川村四座西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至2018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门峡市开发区后川村拆迁区域内西部发掘一大批古墓葬,以西汉时期为主.其中四座西汉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大墓道土洞室墓,共出土各类文物68件,质地有陶、铜、骨、玉和铁等.这批西汉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豫西地区的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三门峡市后川村墓葬西汉

    山西太原唐代马绶夫妇墓发掘简报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阳古城研究所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为配合太原市晋源区龙山大街西段道路建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工程涉建区域的汉至清时期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M23是一座唐代圆形砖室墓,随葬品有墓志、陶罐、瓷碗等.根据出土墓志可知为马绶夫妇三人墓葬,此墓的发现,为研究唐代丧葬习俗和墓葬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太原唐代马绶夫妇墓志圆形砖室墓

    彩陶的起源与传播——从浙江地区的发现说起

    蒋乐平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距今约9000年前后,彩陶开始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距今约8000年前后,随着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的稳定发展,彩陶工艺成为区域间重要的文化交流内容.这一阶段的聚落规模小、分布相对稀疏,传播速度较慢,但已经抵达赣西北乃至洞庭湖地区,不能排除对黄河流域产生影响.仰韶时代,鄂皖一带还保持着与仰韶文化彩陶混杂、对峙的要素分布,"小彩、简画"的波折、网格、条带纹是南方彩陶的传统风格.后起的黄河流域彩陶,则以"大范围、大色块"图案的规律性重复为特征.从仰韶文化开始,史前中国的人群规模和聚落分布密度都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海平面稳定,更适合人类居住与交流的江淮下游平原区形成,文化传播的力度与速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色彩中的观念出现了更具中国化的变化趋向.

    彩陶上山文化长江中下游起源与传播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两个传统

    张爱冰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距今7000前后为发生期,以双墩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6300-5500年为鼎盛期,以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龙虬庄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5500年以后为衰落期.江淮之间史前彩陶可分为东西两个工艺传统:西部的侯家寨文化彩陶传统,由双墩文化、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彩陶所构成,以橘地红彩、外彩和几何形纹饰为主要特征;东部的龙虬庄文化彩陶传统,由龙虬庄文化彩陶所构成,包括青莲岗二期、万北二期、黄岗二期和龙虬庄二期彩陶等遗存,以白(或黄)地黑(或褐)彩、器内彩、几何形纹饰以及人物纹、变形鱼纹、变形人面鱼纹为主要特征.江淮之间史前彩陶两个传统的认识,可进一步揭示该地区在中国史前彩陶及其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进程研究.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侯家寨文化龙虬庄文化

    天山彩陶系统的形成及意义

    刘学堂
    62-7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洲彩陶分东、西方两大体系,天山彩陶是东方彩陶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天山彩陶系统兴起于公元前2100年前后,源于河西走廊马厂—西城驿文化的向西拓展.天山彩陶系统沿天山自东向西发展,形成了东天山哈密地区、环博格达地区、中部天山南麓地区、伊犁河谷地区五个前后相继、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彩陶分布小区.境外西天山费尔干纳盆地楚斯特文化彩陶,亦属于整个天山彩陶体系的范畴.天山彩陶系统揭示的是始源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对天山史前文化的整合,它在内陆欧亚史前文化格局形成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东亚彩陶体系天山彩陶系统文化整合与格局意义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埋藏学研究

    曲彤丽陈宥成汪松枝顾万发...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晚更新世一处包含多层堆积的露天遗址.本文从埋藏学视角对遗址形成与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准确解读人类生存环境背景与遗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遗址第4层与第3层存在着不同的堆积环境,其中的遗物存在着不同的堆积形成过程.从3F层至少到3B层,该地区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河漫滩环境,为人类反复在此栖居提供了条件.这些层位中的石制品和动物遗存是人类活动形成的.遗物在较短时间里被低能水流掩埋,得到了较好的原地保存.然而,微小石制品所占比例、骨骼风化程度的差异表明不同层位堆积力强弱以及被掩埋速度存在变化.堆积形成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或改造,比如有些炭屑在水流作用下发生位移,但程度有限;潮湿的埋藏环境对动物遗存保存产生影响;同时,微小型遗存有可能受到生物扰动而发生位移.尽管动物骨头在废弃后受到食肉动物的啃咬破坏有限,但不排除食肉动物或其他大型动物的活动造成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位移,或者受踩踏而发生破损.

    老奶奶庙遗址埋藏学微形态分析

    公元前二千纪前后的晋南至嵩山地区——以石器为视角

    翟少冬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晋南至嵩山南北地区庙底沟二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不同遗址的石器组合情况,来探析石器组合与聚落等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石器组合特征的变化和遗址性质密切相关.同一遗址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石器组合特征基本不变.石器组合特征和遗址等级之间也有一定关系,等级相同的遗址,石器组合特征大体一致.功能性遗址因各自功能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石器组合特征.东下冯遗址的多镞现象可能除了因为其生产威望产品外,还和它的位置及其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有关.

    晋南至嵩山地区庙底沟二期二里头文化石器组合聚落等级

    龙山至二里岗文化时期河东盐池分布范围研究

    姜湾田伟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东盐池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盐产地,堪称支撑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因缺乏早期文献资料,学术界对河东盐池的早期历史缺乏研究,迄今仍不清楚早期盐池的分布范围.本文从考古资料入手,考察盐池周边龙山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古代遗址点的高程信息、盐池与淡水水系,以及遗址点同盐池及淡水水系的水平与时间成本距离分析这三个因素,推测这一时期河东盐池的大致分布范围.

    河东盐池龙山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二里岗文化时期地理信息系统

    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编钟及相关问题研究

    高西省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西周中晚期编钟形式、编组已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的格局,但西周早期编钟的形制、编组却比较模糊,虽有学者就此提出新的认识,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西周早期墓及该墓出土的4件一套编钟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这座墓的年代当在成王到康王早期,这套编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周编钟.西周早期周人(广义)编钟已使用第二基音,其编钟的造型、纹样、结构、铸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从早到晚发展变化的脉络是清楚的.四件编钟很可能产于渭河流域.

    叶家山西周早期编钟编组音列结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