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巩义窑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评

    孙锦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义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窑场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巩义窑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巩义窑始烧于北朝,发展于隋,唐代达到鼎盛,至宋金衰落.在满足当时社会各阶层陶瓷器需要的同时,工艺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创烧了白瓷、唐三彩、绞胎器和唐青花,不仅对南、北方诸窑产生较大影响,并作为最早的外销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巩义窑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展望

    西安杨官寨遗址石球的类型与工艺技术研究

    贺存定彭胜蓝杨利平殷宇鹏...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球是一类常见但特殊的无刃工具,在旧—新石器时代存在显著差别.本文采用类型学和技术学理念,对杨官寨遗址出土石球进行综合研究.石球的类型分析和统计显示:石球原坯均为砾石,有天然石球和人工石球之分,岩性以石灰岩居多;石球尺寸以小石球为主,大石球次之,石丸相对较少,石球滚圆程度以较高和中等滚圆度为主;石球表面痕迹特征可区分片疤、坑点或麻点、摩擦痕、磨光或抛光痕迹等不同类型.石球的加工技术和策略并不相同,工艺技术过程主要包含原料选择、粗坯打制、琢制成型、磨制精修和表面抛光五个阶段,至少存在九条操作链条的策略或模式,不同的加工阶段和操作模式可根据石球原料本身的形态和特性灵活选择和调整.石球的类型和技术之间存在较强的对应统一关系,石球功能也应存在时代上的转变或分化.

    石球类型工艺技术杨官寨遗址

    试析东汉陵园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

    卢青峰张鸿亮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东汉陵园遗址出土云纹瓦当共计950件,分为A型(双隔线)、B型(无隔线)、C型(三隔线)共21个型式.演变趋势是类型逐渐增多,A型、B型并行发展,A型比例逐渐增高且Aa型始终占据主流;云纹线条由断开为主转变为以相接为主;乳钉外的装饰也越来越丰富.相关研究既丰富了洛阳汉魏时期云纹瓦当的类型,完善了云纹瓦当的发展序列,也为判断东汉陵园遗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东汉陵园遗址云纹瓦当类型学研究发展演变

    "庆公都和灵塔之记"石幢考

    朱佩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门石窟研究院新入藏的"庆公都和灵塔之记"石幢,所载内容不同于常见的陀罗尼类经咒,而是辑录《大楼炭经》《法句经》《贤愚经》《增一阿含经》等佛经相关偈言,这些内容同时留存于《经律异相》,是目前见诸著录经幢资料中的唯一一例,对于佛教经幢刻写内容、佛经版本校勘和佛教僧人丧葬礼仪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庆公都和灵塔石幢偈言

    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研究

    陈朝云张博睿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存河南濮阳县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记载了西夏遗民唐兀闾马家族迁居中原的经过、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姻亲及子嗣情况.碑铭载唐兀闾马在元世祖时曾跟随元军作战,以军户身份入籍,定居濮阳的同时承担着屯田驻守的军事任务.唐兀公家族迁徙中原后,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都随之汉化.该家族积极学习接受儒家文化,参与营建书院并推行乡村教化,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表现明确.唐兀公碑为研究元代西夏遗民流寓中原并逐步汉化的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元代西夏遗民唐兀公碑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图版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