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知与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知与行
知与行

双月刊

知与行/Journal Cognition and Practic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费萍吴方梅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两个结合"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具有涵养文化认同、强化文化情感、淬砺文化信念、引导文化行为等育人价值.为了充分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铸魂育人价值,应当集聚力量、整合内容、创新方式、营造环境,从而汇聚育人合力、锚定育人着力点、打造育人亮点、强化育人效果,不断增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的亲和力、实效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对象化-现实"的思想建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张跃川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早期马克思现实性思想的发展,其演变轨迹大致呈现着同黑格尔疏离再到对黑格尔扬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费尔巴哈是其重要的思想参照系.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而言,对象化处于上述发展过程的核心地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笔记本Ⅲ]中,马克思一开始站在费尔巴哈的立场对黑格尔予以批判,但在批判过程中,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介和否定之否定的"独特作用",从"对象化-活动"的角度给予主体能动性生动诠释.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象化-现实"不断深化,体现为"活动"凝为实践,这不仅完成了对旧唯物主义的伟大超越,也为探寻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象化现实扬弃实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问题的论域转换

    孙嘉瞳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碑,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人的本质"概念本身的在场,代表着前一阶段马克思的理论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旧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式的思维.然而,在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摒弃了对"人的本质"相关命题的普遍定义与追问.在这一阶段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论域转换,即转向探寻历史的物质前提,从"现实的个人"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出发,强调人现实实践的重要性,动态地观察和发现人的历史活动进程.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本质现实的个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

    陆寒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体系的改革优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和价值体系,不仅赋予课程内容以新的活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基于此,应当构建线上互动、专题授课、情境教学、"读讲演赛"、实践拓展"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五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多元化、全方位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

    宋冠澎姚杨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得到了深度的挖掘和整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民族复兴相契合,并与思政课程在教育目标、社会理想、实践理性上相通,让高校能够"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培育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人才培养

    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法治保障

    逯达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数字经济能够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可以促进碳减排与推动增加碳汇.加强相关法治建设是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然而,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法治体系面临挑战,包括法治理念不明确、法律规制缺失、执法监管不足、司法保障体系不足以及守法体系缺失.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内涵的法治理念包括环境公平与正义价值、环境效率价值、环境义务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构建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法治保障路径,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执法监管体系,完善司法体系,建立健全守法体系.

    数字经济碳达峰与碳中和法治保障

    "双碳"目标下气候变化诉讼的中国范式: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

    周诗雅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诉讼能够通过适度的司法能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真正的气候变化诉讼应当采取狭义上的概念,即当事人以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公益为目的,直接提出气候变化诉求的诉讼,其权利基础为气候环境公共利益.考察我国环境领域已有的诉讼制度体系,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权利基础、适用范围和责任承担方式上与气候变化诉讼的要求最为契合.本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气候变化诉讼可以以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开展路径,针对气候变化的特点作出适应性调试,明确"重大风险"的判断机制、完善预防性措施的适用以及优化责任承担方式,最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气候变化诉讼制度,以司法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诉讼"双碳"目标风险预防制度构建

    数字经济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

    吕萍王笑康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逐步从传统生产力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是具有高渗透、高流动等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数字经济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业融合、人力资本积累驱动农业动力变革;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产业收益驱动农业效率变革;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产品品牌驱动农业质量变革.为进一步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推进农业数字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开发;提升农业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以及加强数字安全建设,为数字经济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三大变革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农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王春刚赵涵野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乡村振兴之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农业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更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农村农业人才培养工作驶入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师资结构不合理、农民内生动力不强、教育内容与形式滞后等问题,农村农业人才培养作用无法彰显,阻碍了乡村振兴进程.为此,要不断深化改革,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培养内容与形式,塑造良好环境,多措并举推动农村农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农业人才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