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王宁生

双月刊

1003-9783

tg@zyxy99.com,bjb@zyxy99.com

020-36585483,36585613,36585525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0年6月,经卫生部批准,在卫生部药政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出版了《中药(新药)临床及临床药理通讯》;1991年4月。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转为正式出版刊物,定名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4月,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和广东省科委批准,本刊从1999年改为双月刊出版;1999年4月由于国家机构的调整,转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2001年起,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是国内唯一以中药新药和中药临床药理为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可供药厂、医药院校、医药研究单位、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补脾益肠丸通过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糖酵解代谢途径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

    肖秋萍黄佳琦万琪施旻...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补脾益肠丸(Bupi Yichang Pills)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抗炎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同步给予低、中、高剂量补脾益肠丸(1.5、3.0、6.0 g·kg-1·d-1)及美沙拉嗪(300 mg·kg-1·d-1),观察小鼠一般表现并称质量,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IL-35、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葡萄糖转运体及糖酵解代谢激酶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低、中、高剂量补脾益肠丸明显下调结肠炎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P<0.05,P<0.01);其体质量、结肠长度明显增大,而结肠质量、结肠质量指数、单位结肠质量指数均明显减小(P<0.05,P<0.01),且结肠组织溃疡形成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改善;中、高剂量补脾益肠丸明显下调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 的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P<0.01),而抗炎性细胞因子 IL-10、IL-35、TGF-β1 的含量及其 mRNA 表达水平被明显上调(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高剂量补脾益肠丸可明显下调结肠组织中葡萄糖转运体(Glut1、Glut2、Glut4)和糖酵解激酶(HK2、Aldolase A、PKM2)的表达(P<0.01).结论 补脾益肠丸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与改善糖酵解代谢途径及调节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补脾益肠丸溃疡性结肠炎炎性细胞因子糖酵解葡萄糖转运体小鼠

    珠子参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急性毒性研究

    何旭东周连丽杨岚焜陶语萱...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珠子参对大鼠慢性咽炎的干预作用及急性毒性.方法 单次最大体积灌胃昆明种小鼠74.4 g·kg-1 珠子参,通过检测小鼠存活状态、脏器系数、主要脏器组织形态、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来评价珠子参毒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醋酸泼尼松片)组(6.25 mg·kg-1),珠子参低、中、高剂量组(0.58,1.16,2.32 g·kg-1),连续灌胃 30 d,每天 1 次;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诱导大鼠感染慢性咽炎;处死大鼠后,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6(Interlukin-6,IL-6)、环氧合酶 2(Cyclooxygenase-2,COX-2)、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ukin-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 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HE染色观察咽部组织形态改变.结果 毒理研究发现,给予珠子参后,除小鼠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P<0.05)及脾脏系数(P<0.01)明显升高并伴随组织病理改变外,其余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且血常规和血浆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药效研究发现,珠子参明显降低慢性咽炎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P<0.05,P<0.01,P<0.001),改善其咽部组织病理变化.结论 珠子参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诱导的慢性咽炎,但对脾脏可能具有潜在毒性.

    珠子参慢性咽炎毒性炎症大鼠小鼠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炎症损伤的机制研究

    杨佳李晓渝姜朝丽周鑫...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NLRP3 炎症小体活化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64 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组及MCC950(NLRP3 抑制剂)组,各组再分为 12h和 24h两个亚组,每组 8 只.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组及 MCC950 组给予 3.5%的牛磺胆酸钠(2 mL·kg-1)逆行胰胆管注射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MCC950 组于模型制备完成后立即腹腔注射MCC950(1 mg·mL-1).麻醉苏醒后,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组灌胃柴黄清胰活血颗粒溶液(0.35 g·mL-1),6 h一次.造模后 12h和 24h收集腹水、腹主动脉血及胰腺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HE染色观察胰腺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IL-18、IL-1β的变化,IHC、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 炎症小体活化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比较,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组及MCC950 组的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脂肪酶、淀粉酶、白细胞介素(IL)-18、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比较,经柴黄清胰活血颗粒治疗或腹腔注射NLRP3 抑制剂后,胰腺组织NLRP3、ASC、Caspase-1 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量及NLRP3、ASC、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和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可通过抑制NLRP3 炎症小体活化,降低胰腺组织NLRP3、ASC、Caspase-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下游炎症因子IL-18、IL-1β的释放,从而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胰腺炎症损伤.

    重症急性胰腺炎柴黄清胰活血颗粒NLRP3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大鼠

    基于IL-6/STAT3和IL-2/STAT5信号通路探讨伏九贴敷药物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的抗哮喘作用机制

    付昆杨艳陆一菱仲蓬...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考察伏九贴敷药物(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组成)通过IL-6/信号转导器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IL-2/信号转导器和转录激活因子 5(STAT5)信号通路对哮喘大鼠CD4+ T辅助细胞 17(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揭示其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卵白蛋白(OVA)和氢氧化铝混合液致敏激发造模,然后于大鼠大椎穴、肺俞穴和肾俞穴敷上伏九贴敷药物,每次贴敷 4h,隔日 1 次,共给药 7 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Th17 特异细胞因子IL-17、Treg转录因子Foxp3 的阳性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比例;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肺组织IL-6/STAT3 和IL-2/STAT5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伏九贴敷组大鼠肺中IL-17 的阳性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Foxp3 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同时IL-6 蛋白和STAT3 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IL-2 蛋白和STAT5 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但总STAT3 和STAT5 蛋白表达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此外,伏九贴敷组大鼠外周血中Th17 细胞比例低于模型组,而Treg细胞比例高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哮喘大鼠存在Th17/Treg免疫失衡,伏九贴敷药物可通过抑制哮喘大鼠IL-6 表达,下调磷酸化STAT3 的表达,降低产生IL-17 的Th17 细胞水平;同时增加IL-2 表达,介导STAT5 磷酸化,升高表达Foxp3 的Treg细胞水平,促进Th17/Treg趋于平衡,抑制大鼠哮喘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抗哮喘效应.

    伏九贴敷哮喘Th17/Treg平衡IL-6/STAT3信号通路IL-2/STAT5信号通路大鼠

    基于"肺主皮毛"理论在历代古方中挖掘最具美白祛斑潜力中药"二白一辛"

    苏琳邬宗周余茜邹纯朴...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黄帝内经》"肺主皮毛"理论,分析美白祛斑用药规律,为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中医医美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收录的美白祛斑相关用药,对中医药美白祛斑用药的频数、性味归经、组方配伍进行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高频药物的美白祛斑作用和机制进行剖析,分析潜在有效成分,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黑色素含量检测验证美白祛斑功效.结果 共筛选出 171 篇外用方文献,包含 261 味中药,归肺经、辛味的药物占比最多,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是"二白一辛"(白芷、白附子、细辛);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二白一辛"美白祛斑核心靶点为TP53、EGFR、ALB等,主要参与氧气的感知和反应,皮肤免疫调节,皮肤细胞的生长、分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基于分子对接结果,通过生物学分析证明"二白一辛"有效成分大黄酚、没食子酸和咖啡酸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黑色素产生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古方美白祛斑用药多为辛味、归肺经,体现了"肺主皮毛"理论;高频药物"二白一辛"可能是通过调控皮肤氧化还原、免疫和炎症等发挥作用,其有效成分对黑色素形成有抑制效果.该研究丰富了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的中医美白祛斑方的科学内涵,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支持.

    肺主皮毛美白祛斑白芷白附子细辛古方挖掘网络药理学实验验证中医药现代化学科交叉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讨Yes相关蛋白1改善马兜铃酸I诱导小鼠肝损伤的机制

    薛玉李彩格刘一玮杨佳丽...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讨Yes相关蛋白 1(YAP1)改善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AAI)诱导小鼠肝损伤的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 8 只 3 周龄雄性肝细胞特异性Yap1 基因敲除(基因型为Yap1Flox/Flox,Albumin-Cre,简称Yap1LKO)小鼠作为Yap1LKO+AAI组,8 只Yap1Flox对照小鼠作为Yap1Flox+AAI组.2 组小鼠均按照 2.5 mg·kg-1·d-1 剂量腹腔注射AAI,连续 14 d.采用鼠尾PCR法鉴定基因型;微板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中YAP1 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肝脏组织差异代谢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样品,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利用HMDB数据库、METLIN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鉴定,通过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1)AAI诱导 14 d,Yap1LKO小鼠的体质量增长低于Yap1Flox小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 14 天,与Yap1Flox+AAI组比较,Yap1LKO+AAI组小鼠血清中的ALT、AST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加重.Yap1Flox小鼠肝脏有YAP1蛋白阳性表达,而Yap1LKO小鼠无YAP1 蛋白阳性表达.(2)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 139 种显著变化(VIP>1且P<0.05)的差异代谢物,与Yap1LKO+AAI组小鼠相比,Yap1Flox+AAI组小鼠的 62 种肝脏代谢物上调,包括胆碱、牛磺酸、亚牛磺酸、α-亚麻酸、桐油酸、鹅去氧胆酸等;77 种代谢物下调,包括甘油磷酸胆碱、L-磷脂酰胆碱、L-谷氨酰胺、L-丝氨酸、L-谷胱甘肽、5-甲硫腺、苯丙氨酸、6-磷酸葡萄糖、乳酸、尿酸苷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有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胰岛素抵抗、谷胱甘肽代谢等.结论 肝细胞特异性Yap1基因敲除加重了AAI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YAP1 通过上调胆碱、牛磺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参与调控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从而改善AAI诱导的小鼠肝损伤.

    Yes相关蛋白1马兜铃酸I药物性肝损伤代谢组学胆碱代谢小鼠

    基于UHPLC-Q-TOF/MS技术分析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促进巨核细胞分化的效应成分

    张钟康卢晓南卢震胡佳...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促进巨核细胞分化的效应成分.方法 (1)以人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Dami)与人骨髓基质细胞(HS-5)共培养的方式建立巨核细胞分化障碍模型作为评价体系,实验分组:Dami组(Dami)、对照组(Dami+HS-5)、PMA组[Dami+HS-5+5 ng·mL-1 佛波醇 12-十四酸酯 13-乙酸酯(PMA)]、模型组[Dami+HS-5+1%兔抗大鼠血小板血清(APS)+5 ng·mL-1 PMA],培养 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分化成熟表面标记分子CD41a、CD61 的表达情况.(2)将 49 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血浆组、15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90 min组、120 min组、240 min组,每组 7 只.各给药组大鼠灌胃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 1.26 g·kg-1,在 6 个设定时间点(15、30、60、90、120、240 min)采血制备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经时含药血浆.(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对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经时含药血浆进行分析,以峰面积构建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经时含药血浆中的化学成分随时间变化量矩阵(X矩阵).将所采集的 6 个不同时间点的肿节风总黄酮经时含药血浆对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模型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1a、CD61 的表达水平,构建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经时含药血浆效应矩阵(Y矩阵).(4)将X矩阵和Y矩阵数据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计算分析量效关系,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for projection,VIP)>1 为阈值,筛选与细胞表面分子CD41a、CD61 变化相关的效应成分,并进行化学成分鉴定,作为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中促进巨核细胞分化的潜在效应成分,最后回归评价体系验证其药效.结果 (1)与Dami组比较,对照组Dami细胞表面的CD41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PMA组Dami细胞表面的CD41a、CD61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PMA组比较,模型组Dami细胞表面的CD41a、CD61 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2)与空白血浆组比较,15、30、60、90、120、240 min各时间点Dami细胞表面分子CD41a、CD61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CD41a、CD61 均在 30 min组表达水平最高.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出VIP值>1 的潜在效应成分,并选取540.3638@12.25 与 559.2991@11.53 两个成分进行药效学验证.559.2991@11.53 被鉴定为胡萝卜苷(Daucosterol,Dau),540.3638@12.25 被鉴定为迷迭香酸-4-O-β-D-葡萄糖(Rosmarinic acid 4-O-β-D-glucoside,Ros).Ros、Dau分别干预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模型后,与模型组比较,Ros及Dau低、中、高剂量组(40、60、80 μg·mL-1)的 Dami 细胞表面的 CD41a、CD61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Ros、Dau可能是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促进巨核细胞分化的效应成分.

    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巨核细胞分化障碍模型人巨核白血病细胞人骨髓基质细胞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偏最小二乘法胡萝卜苷迷迭香酸-4-O-β-D-葡萄糖

    基于风水水肿大鼠模型的麻黄拆分组分的升降浮沉药性研究

    张宇涵徐瑞齐曾梦楠吴媛媛...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风水水肿大鼠模型探讨麻黄拆分组分(生物碱、非生物碱、多糖)的升降浮沉药性物质基础.方法 将 70 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物碱组(51.48 mg·kg-1)、非生物碱组(215.28 mg·kg-1)、多糖组(276.12 mg·kg-1)、麻黄组(麻黄水煎液 4670 mg·kg-1)及通宣理肺丸组(阳性药组,4326 mg·kg-1).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结合吹风刺激的方式建立风水水肿大鼠模型,以大鼠出现四肢浮肿、恶风、弓背、毛松、喷嚏、流涕、小便减少等症状为造模成功.采用灌胃给药(10 mL·kg-1),每日 1 次,连续给药 21 d.通过氨水诱咳实验观察大鼠咳嗽状况;测定大鼠汗腺分泌功能、自主活动次数、睡眠时间;通过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自主活动情况;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仪检测大鼠的心功能指标: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检测大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测定心、肝、脾、肺、肾各脏器系数;生化指标检测:尿液中的尿蛋白(UP)、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细胞介素 4(IL-4)、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血清中的肌酐(CER)、尿素氮(BUN)、一氧化氮(NO)水平,血浆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T)、生长抑素(SS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及其活性氧(ROS)水平;HE染色法观察相关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1)呼吸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咳嗽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咳嗽次数显著减少(P<0.05,P<0.01),其中生物碱和多糖组分的效果接近麻黄;肺泡壁肿胀减轻,肺泡内炎症细胞浸润及上皮细胞脱落现象有所缓解,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生物碱组分改善效果最为显著;BALF中的IL-4、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IFN-γ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生物碱组分的改善效果最接近麻黄;肺组织细胞的凋亡率及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作用效果为生物碱组分>多糖组分>非生物碱组分.(2)泌尿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麻黄组、生物碱组、多糖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足趾汗腺着色点数显著增多(P<0.05,P<0.01),麻黄组、生物碱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排尿量显著增加(P<0.01);各给药组大鼠的血清CRE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尿液中UP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麻黄组、生物碱组、多糖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血清BUN水平及尿液MAU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3)中枢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增加(P<0.01),麻黄组、生物碱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睡眠时间显著缩短(P<0.05,P<0.01);麻黄组、生物碱组、多糖组及通宣理肺丸组大鼠的活动总距离显著延长(P<0.05,P<0.01).生物碱组分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且接近麻黄,提示麻黄生物碱组分的药性偏升浮.(4)消化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麻黄多糖组大鼠的胃残留率显著降低(P<0.01),小肠推进率及血浆GT水平显著升高(P<0.01);非生物碱组大鼠的血浆SST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麻黄多糖组分的药性偏沉降.(5)循环系统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的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生物碱组大鼠的心脏LVFS明显升高(P<0.05).结论 麻黄生物碱组分表现出升提趋上、轻浮宣散之势,药性偏"升浮",多糖组分表现出趋下之势,药性偏"沉降",可能是麻黄发挥"宣发肺气、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功效的物质基础.

    中药药性升降浮沉风水水肿麻黄生物碱多糖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大鼠

    辛桂凝胶贴膏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谭晓王慧雯申奥修彦凤...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辛桂凝胶贴膏(肉桂、细辛、吴茱萸、川芎、冰片)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次腹腔注射 1%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1)复制 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结合长期(连续 8 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产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钴胺组及辛桂凝胶贴膏组,每组 6 只.辛桂凝胶贴膏组大鼠穴位贴敷辛桂凝胶贴膏,每天 1 次,持续给药 8 周;甲钴胺组大鼠给予甲钴胺溶液灌胃(0.045 mg·kg-1),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第 2、4、6、8 周测量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第 4、8 周检测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TWL);第 8 周检测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BG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法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FINS水平显著降低(P<0.01),FBG、TC、TG水平及HOMA-IR显著升高(P<0.05,P<0.01);TWL、MNCV及SNCV显著降低(P<0.01),坐骨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松散,出现脱髓鞘、轴突萎缩和空泡样现象.与模型组比较,辛桂凝胶贴膏组大鼠体质量及FBG、TC、TG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FINS水平明显升高(P<0.05),HOMA-IR明显降低(P<0.05);甲钴胺组及辛桂凝胶贴膏组大鼠的TWL、MNCV及SNCV显著升高(P<0.05,P<0.01),坐骨神经病变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神经纤维排列较规则,髓鞘缺失和轴突萎缩明显改善.结论 辛桂凝胶贴膏可以一定程度改善DPN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缓解热刺激敏感度,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具有保护作用,但降糖、降血脂作用不明显.

    辛桂凝胶贴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大鼠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与抑郁症"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

    单佳铃胡伟琼谢勤白薇...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与抑郁症"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四逆散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其相关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CTD、TTD数据库筛选溃疡性结肠炎和抑郁症的疾病相关靶点;对上述预测得到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抑郁症的潜在作用靶点(共有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 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共有靶点"网络,分析核心成分;将共有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共有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获得四逆散的活性成分 136 个,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抑郁症的潜在作用靶点(共有靶点)220 个,涉及 657 个生物过程、70 个细胞组分、147 个分子功能以及 133 条信号通路.筛选得到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柚皮素、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等核心活性化合物,JUN、MAPK3、STAT3、AKT1、MAPK1 等关键靶蛋白,以及TNF、IL-17、Th17 细胞分化、HIF-1、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5 个关键靶点均与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柚皮素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 四逆散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柚皮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JUN、MAPK3、STAT3、AKT1、MAPK1 等关键靶点,通过TNF、IL-17、HIF-1、Toll样受体、Th17 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发挥对溃疡性结肠炎与抑郁症"异病同治"的作用.

    四逆散溃疡性结肠炎抑郁症异病同治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