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王宁生

双月刊

1003-9783

tg@zyxy99.com,bjb@zyxy99.com

020-36585483,36585613,36585525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0年6月,经卫生部批准,在卫生部药政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出版了《中药(新药)临床及临床药理通讯》;1991年4月。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转为正式出版刊物,定名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4月,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和广东省科委批准,本刊从1999年改为双月刊出版;1999年4月由于国家机构的调整,转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2001年起,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是国内唯一以中药新药和中药临床药理为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可供药厂、医药院校、医药研究单位、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计算生物学和动物实验探究党参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机制

    王振娟柳立军安琪张婧...
    1107-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计算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研究党参水提物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50 只SPF级 8 周龄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 5 组,构建D-半乳糖小鼠衰老模型,并用不同剂量党参水提物进行干预;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检测分析小鼠皮肤中羟脯氨酸(HY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皮肤组织超微结构变化。GEO数据库获取皮肤老化芯片数据,筛选皮肤老化差异基因,应用 TCMSP及UniProt 数据库检索党参活性成分及其药物靶点。将以上数据整合后获得党参-皮肤老化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党参干预皮肤老化的核心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靶点基因和其所在通路主要蛋白在党参干预衰老模型后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结构有明显损伤,党参干预后明显改善了皮肤组织结构损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中HYP、SOD含量显著减少(P<0。05),MDA显著升高(P<0。05);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党参组HYP、SOD含量上升,MD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是通过计算生物学预测得到党参干预皮肤老化的核心靶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MMP9 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经党参干预后,MMP9 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其所在通路NF-κB中的关键蛋白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IκB激酶α(IKK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 的表达在党参干预后的皮肤组织中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党参水提物可以有效减轻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组织的老化,通过抑制NF-κB通路中IκBα、IKKα、NF-κB P65 蛋白的表达,减少下游基因MMP9 的表达,从而减轻皮肤胶原破坏,抵抗皮肤老化。

    党参计算生物学D-半乳糖小鼠皮肤老化作用机制NF-κB通路MMP9

    基于EGFR/MAPK/MUC5AC通路探讨益肺健脾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

    张雅男张玉新郑莉莉王胜...
    1115-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黏蛋白 5AC(EGFR/MAPK/MUC5AC)通路探析益肺健脾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氨溴索组及益肺健脾方低、中、高剂量组。烟熏联合脂多糖滴注、番泻叶灌胃泻下的方式复制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模型。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观察大鼠支气管黏液分泌及杯状细胞增生程度;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MUC5AC、EGFR蛋白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 丝裂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及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RT-qPCR)检测大鼠肺组织 EGFR、JNK、p38 MAPK、MUC5AC及ERK mRNA的表达。结果 AB-PAS染色显示氨溴索组及益肺健脾方各剂量组杯状细胞增生明显改善。HE染色下见氨溴索组及益肺健脾方高剂量组明显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肺组织中 ERK、MUC5AC、p38 MAPK、JNK 及 EGFR mRNA 的表达皆明显升高(P<0。01),MUC5AC、EGFR蛋白和p38 MAPK、JNK、ERK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量皆明显升高(P<0。01)。相比于模型组,氨溴索组及益肺健脾方中、高剂量组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P<0。05),低剂量组EGFR、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量皆降低(P<0。01,P<0。05);高剂量组与氨溴索组EGFR、ERK、JNK、p38 MAPK及MUC5AC mRNA的表达皆降低(P<0。01,P<0。05),中、低剂量组MUC5AC mRNA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 益肺健脾方可减少MUC5AC的表达,从而改善气道黏液高分泌,其作用机制与EGFR/MAPK信号通路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两虚MUC5ACEGFRMAPK益肺健脾方气道黏液大鼠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4年征稿启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辑部
    1122页

    基于Gal-3/NLRP3/IL-1β信号通路探讨异荭草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陈健高雅李丹彤张誉方...
    1123-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异荭草苷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 48 只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600 mg·kg-1)、异荭草苷低剂量组(25 mg·kg-1)、异荭草苷高剂量组(50 mg·kg-1)及异荭草苷对照组(50 mg·kg-1),每组 8 只。小鼠自由饮用 2%DSS溶液复制UC模型,实验进行 3 周后,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 4 周。给药结束后,称取体质量,摘眼球取血,剖取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结肠组织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PS)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Gal-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黏蛋白(MUC2)表达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NLRP3)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共定位情况;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 Gal-3、NLRP3、ASC、半胱氨酸蛋白酶 1(Caspase-1)、IL-1β、IL-18、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 1(ZO-1)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结肠长度明显缩短,肠质量指数明显增加(P<0。01);小鼠肠黏膜结构紊乱,微绒毛稀疏,隐窝结构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线粒体肿胀明显,杯状细胞明显减少;血清IL-6、IL-8、IL-1β、TNF-α、LPS和MPO水平明显升高,IL-10 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肠组织MUC2 蛋白阳性表达减少及NLRP3 和ASC共定位增强;结肠组织中Gal-3、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明显增加,Occludin和ZO-1 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异荭草苷低、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上升,结肠长度明显增长,肠质量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肠黏膜、微绒毛及线粒体结构明显恢复,炎性浸润减轻,杯状细胞明显增加;血清IL-6、IL-8、IL-1β、TNF-α、LPS和MPO水平明显降低,IL-10 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肠组织MUC2 蛋白阳性表达增加,NLRP3 和ASC共定位减弱;结肠组织中Gal-3、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明显降低,Occludin和ZO-1 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 异荭草苷对DSS诱导的UC小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al-3/NLRP3/IL-1β信号通路,保护肠黏膜屏障有关。

    异荭草苷溃疡性结肠炎半乳糖凝集素-3/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白细胞介素1β(Gal-3/NLRP3/IL-1β)信号通路肠黏膜屏障小鼠

    红花提取物通过调控Nrf2/STAT3/NF-κB信号通路对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文萱付向磊戚曼范芙蓉...
    1132-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红花提取物(Carthamus tinctorius L。extract,CTLE)对乙醇诱导的酒精性肝病小鼠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C57BL/6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 4 组:对照组、模型组、红花提取物低剂量组(50 mg·kg-1)、红花提取物高剂量组(100 mg·kg-1)。对照组给予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其他组给予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构建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收集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通过HE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qRT-PCR和 Western Blot法检测Keap1/Nrf2 和STAT3/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表明红花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到小鼠肝脏病变和脂质沉积有所改善。并且通过激活Keap1/Nrf2通路相关抗氧化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抑制STAT3/NF-κB通路及相关炎症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从而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结论 红花提取物可以通过调节Keap1/Nrf2 和STAT3/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减轻小鼠的酒精性肝损伤,为治疗酒精性肝病和后续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红花提取物酒精性肝病氧化应激炎症Nrf2/STAT3/NF-κB通路小鼠

    基于CREB3L1探讨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沈乐乐范洪桥刘丽芳
    1142-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3 样 1(CREB3L1)及炎症损伤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30 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积雪草苷组及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8。15、16。3、32。6 mg·mL-1)。采用热力烫伤法进行造模,深Ⅱ度烧伤造模成功后第 14 天给予相应药物外用,空白组、模型组外用等量生理盐水,每日 2 次,连续给药至第 35 天。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兔耳瘢痕组织病理学改变;马松(Masson)染色观察瘢痕组织胶原沉积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兔耳瘢痕组织CREB3L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共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瘢痕组织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0(IL-10)等炎性因子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 CREB3L1、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α-SMA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 CREB3L1、COL-Ⅰ、COL-Ⅲ、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瘢痕增生指数明显升高(P<0。01);病理学改变包括真皮层增厚,形成致密的网状纤维,伴见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真皮层增厚,蓝染的胶原纤维大量沉积排列紊乱;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CREB3L1 阳性表达增加,α-SMA阳性表达增加,IL-6 含量明显升高(P<0。01),IL-10 含量明显降低(P<0。01),兔耳瘢痕组织中的 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mRNA 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矾冰纳米乳中、高剂量组及积雪草苷组治疗后瘢痕增生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P<0。01),病理改变可见真皮层变薄,炎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蓝染的胶原纤维减少,免疫荧光双染可见瘢痕组织中CREB3L1 阳性表达降低,α-SMA阳性表达降低,IL-6 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 含量明显升高(P<0。01),矾冰纳米乳中、高剂量组和积雪草苷组均能够明显下调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mRNA的表达(均P<0。01),降低CREB3L1、COL-Ⅰ、COL-Ⅲ、α-SMA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 矾冰纳米乳能够通过调节CREB3L1 及相关纤维化蛋白的表达,降低炎症水平,从而预防增生性瘢痕形成,丰富了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的科学内涵。

    增生性瘢痕矾冰纳米乳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3样1(CREB3L1)炎症纤维化新西兰大耳白兔

    基于病症模型的经方四妙丸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的药效物质探讨

    曾永长梁少瑜吴俊洪徐丹丹...
    1152-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经方四妙丸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的药效物质。方法 建立高尿酸血症药理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tive-MS)分析四妙丸体内外化学成分;以入血成分为基础,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四妙丸调控高尿酸血症痛风"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以关键活性成分与高尿酸血症痛风关键靶点尿酸生成酶(XDH),尿酸转运体(ABCG2、GLUT9、OAT1、URAT1)及炎症靶点(PTGS2、TLR2、TLR4)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对接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探讨四妙丸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关键药效物质。结果 UPLC-Q-Exactive-MS法共鉴定四妙丸 89 个成分,包含 74 个入血成分,即候选成分;网络药理学构建了"入血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入血成分匹配 116 个高尿酸靶点和 173 痛风靶点,涉及调节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ERK1、ERK2 和MAPK级联反应、PI3K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调节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凋亡、AGE-RAGE、TNF、PI3K-Akt、MAPK、TLRs、JAK-STAT、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多途径调控高尿酸血症痛风疾病网络的作用。分子对接研究表明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黄柏酮、柠檬苦素、苍术素、花旗松素、白术内酯Ⅲ及β-蜕皮甾酮等成分与尿酸合成酶、尿酸转运体及炎症靶点的亲和力良好,Western Blot验证发现花旗松素具有负调节尿酸盐转运蛋白 1(URAT1)表达的作用,其是四妙丸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主要药效物质。结论 该研究阐述了四妙丸调控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主要药效物质,可为四妙丸临床应用、质量评价和标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高尿酸血症痛风四妙丸花旗松素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人肾上皮细胞HK2细胞大鼠

    基于KLF16/PPAR-α信号通路探讨参苓白术散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黄尚一陈稼炳李佳雨周凯莉...
    1163-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KLF16/PPAR-α信号通路探讨参苓白术散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2。685、5。369、10。738 g·kg-1·d-1),每组 7 只。除正常组给予标准饲料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连续喂养 12 周,复制MAFLD模型。造模结束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 5 周。测定小鼠体质量及肝脏系数;采用HE及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RT-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PPAR-α、KLF16、FAS、SREBP-1c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肝质量及肝脏系数明显升高(P<0。05,P<0。01);血清TG、TC、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01);肝细胞胞质可见大量空泡,出现大量红染的脂滴,NAS病理评分及油红O染色IOD值显著升高(P<0。05,P<0。001);肝组织中PPAR-α、KLF16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P<0。001),FAS、SREBP-1c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小鼠的体质量、肝质量、肝脏系数明显降低(P<0。05);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G、TC、ALT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AST 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01);各给药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肝细胞胞质内橘红色脂滴显著减少,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的NAS病理评分及油红O染色IOD值显著降低(P<0。05,P<0。01);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 PPAR-α、KLF16 mRNA 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P<0。001),FAS、SREBP-1c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P<0。001)。结论 参苓白术散对MAFLD 小鼠的肝脏脂质代谢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转录调控核受体KLF16/PPAR-α信号通路有关。

    参苓白术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KLF16/PPAR-α信号通路小鼠

    熟地黄上调木糖基转移酶Ⅰ信号途径促进阴虚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合成的机制研究

    黎健殷郭晓纯张宇婧王剑...
    1170-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木糖基转移酶Ⅰ(xylt-1)信号途径探讨熟地黄及其活性成分地黄苷D、梓醇对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调控机制。方法 (1)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熟地黄组,30 g·kg-1),每组8 只,雌雄各半。采用辛温燥湿利湿中药复方(30 g·kg-1)灌胃诱导建立阴虚大鼠模型,早晚各 1 次,连续10 d。造模结束后,治疗组灌胃熟地黄水煎液,早晚各 1 次,连续 10 d。测定记录大鼠体质量并通过旷场行为学实验检测其活跃度、穿格次数及总路程;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qPCR法及全自动毛细管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xylt-1、多配体蛋白聚糖 1(SDC-1)、早期生长反应因子 1(EGR1)、谷氨酸脱羧酶 1(GAD67)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HPLC法检测脑组织中GABA含量。(2)采用siRNA沉默大鼠高分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的xylt-1 基因,细胞分为正常组、阴性对照组、沉默组、沉默+地黄苷 D(10 μmol·L-1)组、沉默+梓醇(10 μmol·L-1)组。采用 qPCR 法检测细胞中 xylt-1、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水平;HPLC法检测细胞内、外液GABA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SDC-1 表达水平。(3)采用慢病毒转染PC12 细胞过表达xylt-1 基因,细胞分为正常组、阴性对照组(空载组)、过表达组。然后采用qPCR法检测细胞中xylt-1、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水平;HPLC法检测细胞内、外液GABA含量。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活跃度显著升高(P<0。01),穿格次数及总路程显著增加(P<0。01);血清LH、FSH、GnRH、CRH、TR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海马及大脑皮层组织中的GAB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脑组织中的xylt-1、SDC-1、EGR1、GAD67 mRNA(海马、大脑皮层组织)及蛋白(下丘脑、大脑皮层组织)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经熟地黄干预后的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活跃度显著下降(P<0。01),总路程明显缩短(P<0。05);血清LH、FSH、GnRH、CRH、TR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海马及大脑皮层组织中的GAB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脑组织中的xylt-1、SDC-1、EGR1、GAD67 mRNA(海马、大脑皮层组织)及蛋白(下丘脑、大脑皮层组织)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沉默组细胞的xylt-1、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细胞内、外液中的GAB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细胞中SDC-1 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沉默组比较,沉默+地黄苷D组细胞的xylt-1mRNA表达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梓醇组细胞的xylt-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沉默+地黄苷D组、沉默+梓醇组细胞的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细胞内、外液中的GABA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胞中SDC-1 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3)与正常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过表达组细胞的xylt-1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过表达组细胞的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细胞内、外液中的GABA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脑内可能存在调节GABA合成的xylt-1/SDC-1/EGR1/GAD67 通路,熟地黄可能通过上调该通路提高脑内GABA水平。

    熟地黄阴虚证γ-氨基丁酸xylt-1/SDC-1/EGR1/GAD67通路大鼠

    健脾化瘀方调控TGF-β1/Smad7通路逆转肝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血管生成

    章颖方崇锴施涵千姚瑞伟...
    1181-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健脾化瘀方(人参、茯苓、白术、丹参等)通过TGF-β1/Smad7 通路对肝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EMT)及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方法 (1)采用BALB/C-nu裸鼠建立Hep3B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健脾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3。844、7。689、15。378 g·kg-1·d-1),每组 5 只。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给药 21 d。(2)将Hep3B细胞分为空白组、造模组(10 ng·mL-1 TGF-β1)、低浓度组(10 ng·mL-1 TGF-β1+4 mg·mL-1健脾化瘀方)、高浓度组(10 ng·mL-1 TGF-β1+6 mg·mL-1 健脾化瘀方),TGF-β1 诱导 48 h后更换为相应浓度的健脾化瘀方完全培养液(0、4、6 mg·mL-1)继续培养 24 h。(3)将HUVEC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模型加中药组。正常组细胞用不含TGF-β1 的条件培养基培养;模型组细胞用含TGF-β1 的条件培养基培养;中药组细胞用含有 4 mg·mL-1 健脾化瘀方但不含TGF-β1 的条件培养基培养;模型加中药组细胞用含 4 mg·mL-1健脾化瘀方且含TGF-β1 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继续培养 24 h后收集细胞进行后续实验。(4)计算Hep3B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瘤质量指数和抑瘤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中CD31 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ep3B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Hep3B/HUVEC细胞的侵袭能力;检测HUVEC细胞小管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Hep3B及HUVEC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健脾化瘀方中、高剂量组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质量及瘤质量指数显著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中CD31 的表达量及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5,P<0。01),VE-cadherin、EphA2、N-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E-cadherin、Smad7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2)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的Hep3B细胞的相对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侵袭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Vimentin、N-cadherin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E-cadherin、Smad7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造模组比较,健脾化瘀方低、高浓度组Hep3B细胞的相对迁移率显著降低(P<0。01),侵袭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E-cadherin、Smad7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形成的小管分支点数显著增多(P<0。01),小管分支长度及侵袭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VE-cadherin、EphA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Smad7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加中药组HUVEC细胞形成的小管分支点数显著减少(P<0。01),小管分支长度显著缩短(P<0。01),侵袭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VE-cadherin、EphA2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Smad7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健脾化瘀方可明显抑制肝细胞癌的生长、侵袭与迁移,可能与通过调控TGF-β1/Smad7 通路介导的EMT及血管生成有关。

    肝细胞癌健脾化瘀方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TGF-β1/Smad7通路侵袭与迁移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