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药管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中医药管理杂志

曹正逵

月刊

1007-9203

zyyg@chinajournal.net.cn

010-62005172,62005170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中医药管理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查看更多>>卫生管理刊物。旨在指导中医药各级管理工作,交流经验,沟通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慢病患者对中医药膳的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张佳宇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并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对中医药膳的认知及需求情况。方法:选取2023年3-9月医院慢病科的357例老年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患者对中医药膳的认知与需求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慢病患者对中医药膳的认知得分为(62。54±5。39)分,认知水平较低,其中基础知识、食材识别、食疗认知、实践应用、安全性认知5个维度得分分别为(10。36±1。85)分、(15。94±1。07)分、(12。65±1。77)分、(13。52±1。54)分、(10。07±1。23)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中医药膳的认知得分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经济条件、文化背景(P>0。05),教育水平高、经济条件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患者中医药膳认知得分较高(P>0。05);对中医药膳的需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个性化药膳方案(89。47%)、药膳知识普及(80。19%)、适老化健康咨询(71。52%)、药膳材料来源(65。94%)、法规与安全教育(59。13%)、烹饪方法指导(45。20%)。结论:医院老年慢性患者对中医药膳的认知水平较低,但需求度较高,且需求内容广泛。相关部门应加大中医药膳的宣教力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患者对中医药膳的认知水平。同时,应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中医药膳指导服务,引导中医药膳推广和普及。

    慢性病老年人中医药膳认知需求度调查分析

    12支国家中医医疗队赴脱贫地区开展巡回医疗

    黄蓓
    31页

    某三甲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调查与健康管理

    谢小鸭金焕治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甲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提出健康可持续管理对策。方法:2022-2023年抽取医院80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医院中医药基础服务能力、服务内容、培训方法、服务水平、服务效率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结果:医院中医药基础服务能力中科室文化建设、科室基本建设(医疗队伍、科室制度、政策支持)、硬件基本配置(医疗设备、科室面积、科室床位)评分较好,中医专科门诊、中医特色护理、中医药服务收支评分相对较低。医院服务内容中中医适宜技术评分最高,其他依次为疾病管理服务、情志管理服务、中药学服务、康复保健、饮食管理、生活起居管理等。医护人员对中医药服务的培训需求主要为演练操作、视频教学、中医病案分析、专题讲座、理论授课、临床轮训、网络自学等。医院医护人员中医药保健指导(穴位保健、饮食调养、轻质调摄、运动保健、起居调摄等)、中医体质辨识(阳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阴虚型、气虚型、气郁型、平和型、特禀型)、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定向治疗、捏脊按摩、穴位贴敷、针灸等)整体服务水平评分较高。2022年医院中医药服务纯技术效率为0。877,规模效率为0。904,平均综合效率为0。815。2023年医院中医药服务纯技术效率为0。911,规模效率为0。933,平均综合效率为0。919,分别较2023年增长了 8。4%、3。5%和10。5%。结论:某三甲综合医院医护人员中医药服务不断完善,服务环境不断改善,但中医药服务仍有提升空间,应从强化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健康可持续管理,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服务水平。

    三甲综合医院中医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

    临床医生对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认知度调查分析

    伍晓慧练莹芳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生对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认知度,改善临床妇产科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的24名妇产科医生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其对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认知情况,了解中成药联合使用的认知、用药习惯认知及中成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提高中成药的应用效果和管理质量。结果:妇产科医生对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认知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在"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面,认为中成药与西药可以联合应用的占比较高,"临床上患者治病较为偏好的药物类型"中,以中医免煎颗粒及中药汤剂占比较高,中成药占比较低。妇产科医生对中成药知识的掌握以临床疗效、并发症、剂量、安全性、疗程等占比较高,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结论:妇产科医生对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认知及中成药相关知识的掌握均处于中等水平,且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管理者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临床医生中成药上市再评价认知度调查结果

    终末期肿瘤患者应用中医适宜技术促进因素及阻碍因素的质性调研

    张硕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质性调研分析终末期肿瘤患者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促进因素及阻碍因素。方法:选取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06例终末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患者诊疗期间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包括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项目、应用目的,对影响患者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意愿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质性调研分析患者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促进因素及阻碍因素。结果:中医适宜技术耳穴压豆占比最高(占59。43%),目的主要是缓解乏力(占66。04%)。患者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意愿在年龄、文化程度、疼痛耐受程度、睡眠质量、月收入、中医适宜技术掌握水平、中医保健意识、社会支持程度、中医适宜技术获益感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疼痛症状耐受、睡眠质量良好、月收入≤3 500元、中医适宜技术掌握水平低、中医保健意识低、社会支持程度低、中医适宜技术获益感低为影响患者使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因素(OR>1,P<0。05)。结论:终末期肿瘤患者使用的中医适宜技术以耳穴压豆为主,各项中医适宜技术整体使用偏低,应用目的以缓解乏力为主,医适宜技术应用不仅受文化程度、疼痛耐受情况、睡眠质量及月收入影响,而且中医适宜技术掌握水平低、中医保健意识低、社会支持程度低、中医适宜技术获益感低也会阻碍患者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反之则能促进患者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终末期肿瘤中医适宜技术促进因素阻碍因素质性调研

    社区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开展现状及认知水平调查

    祝时青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社区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开展现状及医务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水平,探讨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对2022年1月—2023年6月医院内科的220例两慢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中医适宜技术开展情况。同时问卷调查20名医务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情况。结果:中药内服的开展率最高(38。6%),其次为灸法(23。6%)和针刺(13。6%),穴位贴敷的开展率最低(9。1%),52。3%的患者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认为有必要开展推拿治疗的比例最高(95。0%),其次为中药内服(90。0%)、灸法(80。0%)和拔罐(80。0%),认为有必要开展中药熏蒸和穴位贴敷的比例最低(均为75。0%)。医务人员对灸法的掌握率最高(60。0%),其次为中药熏蒸(55。0%)和拔罐(50。0%),推拿的掌握率最低(30。0%)。医务人员对培训途径的需求以专家面授最高(50。0%),其次为远程培训(40。0%)和外出进修(30。0%)。结论:社区医院门诊存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率有待提升、项目种类相对单一的情况,医务人员对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重要性的认知较高,但掌握率较低。科普宣教力度不足、医患缺乏有效沟通、设备配置不全、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缺乏专业的中医人才、培训和实践机会较少等是目前存在的问题,管理者需针对问题制定有效干预对策,提高社区医院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率,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

    社区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医护人员问卷调查认知水平

    某中医院含麻黄类中成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调查

    丁爽孙俏洁潘嘉嘉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某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中医适宜技术以及含麻黄类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方法:将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某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对比研究。从医院信息系统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具的458份含麻黄类中成药处方进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结果:某中医院主要有润肺膏、芙朴感冒颗粒、柴银颗粒、三拗片、痰热清胶囊、连花清咳片、一清胶囊及口炎清颗粒。药物成品含麻黄碱量较高的为3。93 mg/粒和1。10 mg/粒,分别为一清胶囊和痰热清胶囊。单一药物治疗处方共424张(92。60%),两种药物联用的有11张(2。40%),与含麻黄碱西药联用的23张(5。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综合服务质量及专科管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某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含麻黄类中成药应用广泛,临床应进一步重视其规范使用,提升科室的综合服务质量及专科管理质量。

    含麻黄类中成药呼吸与危重症中医适宜技术

    2024中国针灸学会年会召开

    黄蓓刘恩昊
    44页

    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中医急救思维的培养

    王若琼杨萌李慧娅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中医急救思维的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以医院急诊科2023年5月-2024年1月在职的69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调查对象,2023年9月对其统一展开中医急救思维培养管理干预,观察其展开中医急救思维培养管理干预前(2023年5-8月)和干预后(2023年9月—2024年1月)的中医急救思维变化、中医急救能力变化、中医急救技术掌握水平变化。结果:干预后的中医急救思维评价显示中医整体观念、中医预防调节、中医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中医技术综合运用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病症观察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中医诊断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中药诊断技术、中药急救技术、针灸急救技术、推拿急救技术、气功急救技术方面的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通过中医基础知识培训、中西医融合培训、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培训、加强实践培训和考核评估对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展开中医急救思维培养管理干预不仅更有助于帮助其形成中医急救思维,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中医急救能力及中医急救技术掌握水平。

    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中医急救思维培养方法中医急救能力中医急救技术掌握水平

    中医系统心理教育模式的改良式技能训练在精神类疾病管理中的优势

    吴玲玲朱文燕陈闽丽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基于中医系统心理教育模式的改良式技能训练在精神类疾病管理中的优势,特别是对认知水平、药物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招募80例在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基于中医系统心理教育模式的改良式技能训练。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12周)、6个月和12个月接受评估,包括认知情况(B-CATS量表)、药物依从性(MMAS-8问卷)和生活质量(SQLS量表)等指标。结果: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连线测验A、B的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数字符号替换正确个数、动物流畅命名个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药物依从性方面,观察组在干预结束后及随访期间的MMAS-8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药物依从性更好。此外,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在干预12周后显著提高(P<0。05),且持续改善至随访期间,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中医系统心理教育模式的改良式技能训练在精神类疾病管理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改善认知水平、提高药物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因此,该模式可作为精神类疾病管理的有效补充手段。

    精神类疾病中医系统心理教育技能训练药物依从性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