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韩颖萍

月刊

1001-6910

zgzyyj@yahoo.com.cn,zgzyyj@tom.com

0371-66322705

450004

郑州市城北路7号

中医研究/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报道最新中医学术研究动态和临床运用新进展,提倡学术争鸣,活跃中医学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肺主魄门"探析

    陈杨涛吴涵彬石荣王菁...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主魄门"即肺主宰、主管魄门之意.基于"肺为气本,魄门得气则固摄""肺主宣降,魄门气和则动作""肺水上源,魄门承津则盈润""肺朝百脉,魄门血养则健运""肺本藏魄,魄门有司则调畅",从物质基础、生理、病理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医学典籍、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探讨"肺主魄门"的内涵和临床意义.临床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养肺气、调宣降、滋肺水、养肺血、察肺神等治疗魄门相关疾病.

    魄门关系中医学理论临床治疗

    从元衰气弱、痰湿瘀毒探讨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中医病机

    张钟张俊萍吴景硕李晓琳...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难度大,病死率较高.围绕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医病机,在对肺部感染中医诊治认识的基础上,以元衰气弱、痰湿瘀毒为理论根基,探讨肺、脾、肾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受损导致的感染.肺为娇脏,肺脏受损,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湿,集而化瘀,生热成毒.通过研究得出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机是元衰气弱、痰湿瘀毒集聚,治疗宜培元益气提高免疫力,祛痰化瘀、清热解毒.

    多重耐药菌肺炎元衰气弱痰湿瘀毒中医病机

    《伤寒杂病论》内伤发热类病证辨治规律探讨

    刘冲冲刘道新臧云彩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杂病论》涉及发热的条文非常丰富.发热多见于外感,亦可见于内伤杂病.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对涉及发热的内伤杂病进行归纳,结合后世医家补充,发现水饮内停证、痰阻胸膈证、瘀血证,以及食积、中暑、霍乱、狐惑、痈疽等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发热.对以上内伤发热类病证逐一分析,探讨其发热的内在机制及证候特点,总结其辨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识内伤发热类疾病,特别是现代新疾病谱中发热性疾病提供参考.

    《伤寒杂病论》内伤发热机制证候特点辨治规律

    基于阳主阴从探讨护胃护阳并举思想

    曹建恒李国臣黄美松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元阳的保护、滋养,以及其作为生命之本的重要性展开论述.生理层面上,元阳为生命之本,由肾阳护卫,由脾胃与肺滋养;病理层面上,未病之时侧重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病之时,培元固本、内调外养,"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探讨护胃与护阳的意义和两者一脉相承的实质.护胃包括维护脾阳与胃阴,保护胃气是保护脾阳的基础,应提升到护阳的高度,保护肾阳是保护元阳的基础.从病理上的"阳常不足"到"虚"字当头,护胃护阳并举,扩大了医者视野,且贯穿疾病诊治全过程,既扩展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深度,又保持了阳主阴从的高度,还体现了先、后天一体化的广度.

    胃阳肾阳元气正气命门

    何英教授治疗儿童皮肤病学术思想探析

    王文鹤张小静李建伟沈萃萃...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皮肤病发病以实证为主,多有热毒、湿热、食积等致病因素.治疗儿童皮肤病常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辨证,以消积法、除湿法、解毒法、清导法治疗儿童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白癜风、荨麻疹等.常选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消积健脾颗粒、解毒颗粒、清导颗粒、六一颗粒等联合复方浮萍丸、姜黄丸等,分年龄段、分期进行辨证选方及加减治疗.生活起居方面应避免过度清洁、洗浴,洗浴水温不宜过高,洗浴后注意皮肤保湿;避免穿衣过暖、进食过饱,宜"饿三分、冻三分".

    儿童皮肤病何英中医治疗学术思想

    胥京生教授从"女子以肝为先天"论治月经病

    张海英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胥京生教授从中医学理论及临床的角度进行探析,基于"女子以肝为先天"论治月经病.认为肝气调畅,肝血充盈,则血海平静.然女子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常多愁善感、情志不遂,冲任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则经血失调,出现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肝郁痰凝、湿热下注、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证.治疗以疏肝、清肝、柔肝、平肝为大法,辅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从肝辨证论治月经病,确定治法,选方用药,随症加减,效如桴鼓.

    月经病从肝论治胥京生名医经验验方

    张怀亮教授辨治三叉神经痛经验探讨

    王东阳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叉神经痛是内科常见病、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张怀亮教授为全国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熟谙经典,精于内科杂病的辨证之法及用药之道.张怀亮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从外感内伤与脏腑经络辨析,认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机为风、火、痰、瘀痹阻少阳、阳明经脉,临床从风火上犯证、胆胃郁热证、痰瘀痹阻证 3 个常见证型辨证论治,每获良效.归纳张怀亮教授辨证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方证经验,以期对中医药辨治该病有所裨益.

    三叉神经痛张怀亮少阳经阳明经风火痰瘀经验

    双相障碍躁狂症中医证型的临床调查研究

    孙峰俐金卫东周勇沈东...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双相障碍躁狂症的常见证型及相关症状.方法:制定调查表,包括一般人文资料和 10 中常见中医证型的症候、脉象、舌象.对 117 例双相障碍躁狂症常见中医证型及其症状表现进行临床调查.结果:10 个证型分布分别是痰火上扰型 35.90%(42/117)、痰热郁结型 25.64%(30/117)、火盛伤阴型 10.26%(12/117)、气滞血瘀型 7.69%(9/117)、气阴两虚型 7.69%(9/117)、痰结血瘀型 4.27%(5/117)、阴虚火旺型 2.64%(3/117)、肝胆火盛型 2.64%(3/117)、阳明热结型 1.71%(2/117)、心肾失调型为 1.71%(2/117).各证型之间的精神症状各有不同.躁狂分值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胆火盛、心肾失调、痰结血瘀、气滞血瘀、火盛伤阴、痰火上扰、痰热郁结、气阴两虚、阴虚火旺、阳明热结.抑郁分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心肾失调、肝胆火盛、气阴两虚、痰结血瘀、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热郁结、气滞血瘀、阴虚火旺、阳明热结.焦虑分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心肾失调、痰火上扰、气阴两虚、痰结血瘀、火盛伤阴、阴虚火旺、肝胆火盛、痰热郁结、气滞血瘀、阳明热结.结论:痰火上扰型、痰热郁结型、火盛伤阴型、气滞血瘀型、气阴两虚型为常见证型,占所有可能证型的 87.18%.

    双相障碍躁狂症狂病中医证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和胃安神方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窦晨辉刘永瑞付利然毛帼粟...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和胃安神方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 80 例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给予佐匹克隆胶囊治疗,7.5 mg/次,1 次/d,口服.治疗组给予和胃安神方(药物组成:制半夏、生薏仁、陈皮、茯苓、生白术、柴胡、炒黄芩、夜交藤、炙甘草),1 剂/d,煎药汁 400 mL,早晚各服 200 mL.两组均连续治疗 4 周判定疗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肠道菌群及神经递质水平.结果:治疗组显效 22 例,有效 16 例,无效 2 例,有效率为 95.00%(38/40);对照组显效12 例,有效 18 例,无效 10 例,有效率为 75.00%(30/4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睡眠质量评分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肠道类杆菌、优杆菌、胃瘤菌数量,血清 5-羟色胺和褪黑素水平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和胃安神方可明显改善睡眠障碍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对肠道菌群和神经递质均有调节作用.

    睡眠障碍脾胃不和型和胃安神方中医证候积分肠道菌群神经递质睡眠质量

    通关缩泉饮联合艾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研究

    刘拴锋李磊王慧利王丹...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通关缩泉饮联合艾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疗效及对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88 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44 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通关缩泉饮(药物组成:桑螵蛸、诃子、益智仁、乌药、盐知母、盐黄柏、肉桂等)联合艾灸(取穴:中极、双侧水道、气海、关元、百会、四神聪、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治疗;对照组给予尿失禁模拟剂联合艾灸治疗.两组均以 2 周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3 个疗程判定疗效.观察中医症状评分、尿代动力学、排尿功能、排尿控制能力、心理弹性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显效 25 例,有效 18 例,无效 1 例,有效率为 97.73%(43/44);对照组显效 19 例,有效 14 例,无效 11 例,有效率为 75.00%(33/44).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尿代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排尿功能、排尿控制能力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弹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关缩泉饮联合艾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有较好疗效,可以减轻症状,改善尿代动力学和排尿功能,提高排尿控制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安全可靠.

    中风后尿失禁通关缩泉饮艾灸尿代动力学排尿功能排尿控制能力心理弹性水平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