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中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

赵润怀

月刊

1673-4890

zybjb@163.com

010-88468213,88468211

100195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5号依斯特大厦8层

中国现代中药/Journal Modern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为己任,宣传国家有关中药政策,传递科技与市场信息,研究探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交流推广中药研发的技术成果和经验,力求为政府宏观决策、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发教育等广大中药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和全方位服务。《中国现代中药》2012年对栏目设置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栏目分别为专稿、中药科技、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道地属性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规范标准构建探讨

    李宁宁李丝雨刘国秀李亚楠...
    559-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是影响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源头工序.如何优化其研究模式、建立更精确规范的标准是当前研究的重要任务.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基础上,归纳总结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梳理目前的政策法规,提出在传统产地初加工技术经验基础上,通过优化产地初加工模式,形成具有可行性、示范性的优化方案,构建基于中药材道地属性的产地初加工规范标准,为制订相关政策、项目方案提供参考.

    道地属性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规范标准

    基于"药辅合一"的中药挥发油现状与分析

    李越陈金素郭雪王秀丽...
    564-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药制剂的迅速发展,"药辅合一"理论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挥发油也因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及作为天然辅料的特性而广受关注.结合实例阐述了近年来基于"药辅合一"的挥发油理论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探讨了基于"药辅合一"理论,挥发油在中药制剂领域尤其是在外用乳膏剂领域的开发前景,以期为挥发油在"药辅合一"理论指导下的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挥发油药辅合一中药制剂

    基于"药辅合一"的丁香酚乳膏的研制和药效研究

    谢皓辰陈金素许蕊蕊王秀丽...
    570-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药辅合一"的中药制剂原则,利用丁香酚良好的脂溶性和促皮吸收性来制备具有抗炎、抑菌、止痒功效的丁香酚乳膏.方法:预试验筛选出影响丁香酚乳膏质量排名前三的因素,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乳膏配方.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磷酸组胺致小鼠瘙痒模型考察丁香酚乳膏的抗炎、止痒效果;抑菌圈实验验证丁香酚乳膏对大肠埃希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优选得到丁香酚乳膏基质的最优配方,丁香酚、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的用量分别为1.00、0.75、1.65 g.制得的丁香酚乳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磷酸组胺所致小鼠瘙痒(P<0.05,P<0.01),抑制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结论:优化后的丁香酚乳膏,制备工艺简单可行,稳定性良好,抗炎、抑菌、止痒效果佳,为丁香酚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丁香酚抗炎止痒抑菌药辅合一

    基于"药辅合一"的桉叶油乳膏的制备及药效研究

    郭雪陈金素许蕊蕊王秀丽...
    576-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药辅合一"的理念,优化桉叶油乳膏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药效学研究.方法:以桉叶油、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桉叶油乳膏的制备工艺;通过小鼠耳肿胀实验和热板实验,分别考察桉叶油乳膏的抗炎作用和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考察桉叶油乳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桉叶油乳膏的最优基质处方为桉叶油用量1.1 g、硬脂酸用量1.0g、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1.6g;制得的乳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热板仪所致小鼠疼痛(P<0.05,P<0.01);制备的桉叶油乳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优于大肠埃希氏菌.结论:优化后制备的桉叶油乳膏工艺简单可行,稳定性良好,有良好的抗炎、镇痛和抑菌作用,可为桉叶油的开发提供参考.

    桉叶油抗炎镇痛抑菌药辅合一

    基于"药辅合一"的艾叶油乳膏的研制及药效研究

    许蕊蕊陈金素李越王秀丽...
    583-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药辅合一"的理念,将艾叶油作为乳膏油相,制备艾叶油乳膏,并考察其抗炎、止痒和抑菌的作用.方法:通过单因素及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设计实验,优化艾叶油乳膏处方;通过小鼠耳肿胀实验,研究乳膏的抗炎作用;通过制备小鼠瘙痒模型,研究乳膏止痒的作用.结果:艾叶油乳膏的最优处方为硬脂酸1.65 g、单硬脂酸甘油酯0.75 g、艾叶油2.00 g、月桂氮䓬酮0.13 g、十二烷基硫酸钠0.30 g、甘油0.75 g、适量冰片和蒸馏水.制得的艾叶油乳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瘙痒(P<0.05,P<0.01).结论:优化后制备的艾叶油乳膏涂布延展性好、外观均一,有良好的抗炎和止痒作用,可为艾叶油的开发提供参考.

    抗炎止痒艾叶油药辅合一

    山东药用植物二新记录属种——辽吉侧金盏花小顶冰花

    袁亚茹辛晓伟高志朋闫蓉...
    589-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在山东省威海市发现的药用植物辽吉侧金盏花Adonis ramosa Franch.和小顶冰花Gagea terraccianoana Pascher.辽吉侧金盏花隶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侧金盏花属(Adonis L.),小顶冰花隶属于百合科(Liliaceae)顶冰花属(Gagea Salisb.),均为山东省新记录.通过3年的跟踪观察,确定了其分布的稳定性,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原有描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辽吉侧金盏花和小顶冰花的形态学描述,并探究了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辽吉侧金盏花小顶冰花新记录山东省

    江西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探讨

    郑明敏李雪微王小青虞金宝...
    595-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药材质量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我国重要的野生生物资源和战略生物资源.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针对性地分析了江西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现状,发现可收集到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有3115种,隶属于237科1218属;除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就地保存外,还建有12个药用植物保存机构.探讨了江西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更好地促进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江西省

    基于MaxEnt模型的防风潜在种植区预测

    王浩秦义杰钟荣荣马东来...
    606-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野生防风分布信息及多个环境因子,预测防风生态适宜性区划,为栽培防风的扩大生产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通过最大熵(MaxEnt)模型分别加载89个野生防风分布点数据和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多项环境数据,预测栽培防风分布区域的生长适宜度和主导环境因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预测结果分别划分为不适宜区、适宜区和最适宜区.结果:建立的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共筛选出土壤类型、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和坡向5个主要生态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2%)为防风适宜生长的环境参数.结合ArcGIS软件分析认为,内蒙古中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黑龙江东北部大庆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吉林和辽宁两省西部地区,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是防风的普遍适宜生长区.结论:建立的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考察相符,可为防风的种植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防风适宜性区划最大熵模型ArcGIS分析

    基于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技术确定艾叶中的白坚木皮醇

    陈阳江丹廖子蔚王玉...
    611-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从艾叶中分离、纯化出的白色晶体为高纯度白坚木皮醇,并检测其纯度.对比分析9个产地艾叶中白坚木皮醇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提取、结晶、重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和高分辨-电喷雾离子源-质谱(HR-ESI-MS)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检测其纯度.结果:从艾叶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白色晶体,根据其HR-ESI-MS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为白坚木皮醇,纯度>99%.9个产地艾叶中的白坚木皮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产地和采收时间有关.结论:提供了一种工业化获取高纯度白坚木皮醇的方法,增加了艾叶的附加值.

    艾叶核磁共振高纯度白坚木皮醇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武营雪康帅刘静戴忠...
    616-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鱼腥草中马兜铃内酰胺AⅡ、马兜铃内酰胺FⅠ和马兜铃内酰胺BⅡ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方法:选用Agilent SB-C18柱(50 mm×2.1 mm,1.8μm),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多反应监测模式,建立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UPLC-MS/MS,在方法学验证的基础上对所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运用SPSS 26.0和SIMCA 14.1进行差异性、聚类、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加样回收率为83.77%~105.61%,RSD为1.14%~11.46%.14批鱼腥草中马兜铃内酰胺AⅡ、马兜铃内酰胺FⅠ和马兜铃内酰胺B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757~19.538、1.418~15.971、2.893~70.131μg·g–1.差异性分析表明,3个成分的含量与鱼腥草的产地、野生或种植无关.相关性分析表明,3个成分的含量成正相关.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能够用于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检测分析.

    鱼腥草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马兜铃内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