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中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

赵润怀

月刊

1673-4890

zybjb@163.com

010-88468213,88468211

100195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5号依斯特大厦8层

中国现代中药/Journal Modern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为己任,宣传国家有关中药政策,传递科技与市场信息,研究探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交流推广中药研发的技术成果和经验,力求为政府宏观决策、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发教育等广大中药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和全方位服务。《中国现代中药》2012年对栏目设置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栏目分别为专稿、中药科技、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药资源现状与系统研究思路

    钟国跃曹岚幕泽迳杜小浪...
    1167-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民族的医药在医学理论或民间传承医药知识(用药经验)、使用的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各具特色,发掘、认识、传承、利用这种特色也是民族药资源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意义所在.针对民族药资源的现状和特点,其研究应围绕资源调查、管理、再生及合理综合利用等环节系统设计,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民族药资源信息化共享,通过民族药资源比较研究发掘新资源与新用途,探索建立符合民族药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的资源再生技术与产业化模式,加强民族药品种整理与质量标准研究,促进民族药质量控制与临床用药的规范化.

    民族药资源研究思路

    藏族药"杂赤"的品种基原与标准整理

    黄文平李志峰李艳冯育林...
    1173-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杂赤"又称"杂赤确""杂赤巴帽卡"等,产于四川、西藏等地,是一种治疗肝胆疾病的常用藏药.通过梳理查阅有关文献与标准发现,"杂赤"可以按正品、副品(替代品)和类同品分类,也可以按黑、白品种分类.其基原包含菊科12属约30种植物,涉及风毛菊属、苦荬菜属、小苦荬属及岩参属植物,各属植物功能主治基本相同."杂赤"的品种整理、质量比较、药用历史和现状总结能够为"杂赤"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杂赤"藏族药考证品种基原标准

    藏族药"热衮巴"的名称与基原整理

    钟卫红曹岚杜小浪慕泽泾...
    1180-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衮巴"为常用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之一.通过文献整理对其进行植物分类学鉴定,结合资源分布、市场流通及临床使用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文献记载的"热衮"未划分品种,自《晶珠本草》始分为上品("热衮")、下品("孜加");现代文献记载作为"热衮巴"的基原涉及罂粟科(紫堇属)、报春花科、蔷薇科、龙胆科、柳叶菜科5科7属23种植物;但不同文献及标准中的记载和各地习用的"热衮巴"品种及其基原不尽相同;市场流通的品种中,上品主要为尼泊尔黄堇Corydalis hendersonii Hemsl.等紫堇属植物,下品主要为蔷薇科植物无尾果Coluria longifola Maxim..结合古籍文献记载的生境、形态及附图分析,"热衮巴"或其上品应以罂粟科植物尼泊尔黄堇为正品,宜以"日官孜玛"为正名;其下品可能为黄花紫堇Corydalis boweri Hemsl.(金球黄堇)、扁柄黄堇Corydalis mucronifera Maxim.,宜以"热衮曼巴"为正名,但有待研究确证;其他科属植物不宜作"热衮巴"使用;各地习用的"热衮巴"类其他基原植物有一定临床应用基础,应加强其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不同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等的比较研究,作为新药材规范其品种、名称、基原,以合理利用其资源.

    "热衮巴"藏族药矮紫堇名称基原

    藏族医学药用罂粟科药材品种基原与标准整理

    杜小浪曹岚慕泽泾高燕萍...
    1187-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查阅藏族医药文献与相关标准,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对藏族医学(以下简称藏医学)药用的罂粟科植物的药材品种、基原及质量标准状况进行系统整理,为藏医学药用罂粟科植物的资源合理利用、品种整理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藏医学药用的罂粟科植物有6属约144种(含种下等级),主要为高原分布的种类,其中有17种为我国特有种,以紫堇属(97种7变种1亚种)和绿绒蒿属(27种1变种)的种类最多;约涉及20个药材品种,其中有关标准中收载有12个,涉及基原植物30种(含变种),部分药材的基原存在与其他科属植物交叉的情况.藏医学药用罂粟科植物药材多数为藏药特色品种,具有重要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多数药材品种存在"名称-基原"不规范、不同地区习用的基原种类差异较大、质量标准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有待结合现代药学研究开展其品种整理、质量标准制定工作.

    藏族药罂粟科药用植物品种基原标准

    豆科瑶族药品种与标准整理

    王柳萍涂冬萍李雪芳梁敏玲...
    1196-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瑶族药(以下简称瑶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够完善是制约瑶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采用查阅文献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瑶族医药用豆科植物(以下简称豆科瑶药)的品种、基原、药用部位、功效及标准现状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发现豆科瑶药有37属94种,涉及62个瑶药品种,其中11个为瑶族老班药,9种豆科瑶药被广西瑶药材质量标准收载;不同文献记载的豆科瑶药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不尽相同;除与中药交叉使用的11个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应加强瑶药特色品种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质量标准等研究,促进其规范使用及资源的发掘利用.

    豆科瑶族药品种标准

    藏族药治疗肝病的药材及复方整理分析

    王成辉范久余古锐钟世红...
    1203-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整理,从植物名、拉丁名、功效、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用于治疗肝病的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63味和复方23个.63味藏药包括植物药51味、动物药2味、矿物药10味.其中,植物药、动物药分属27科,反映出藏族医药治疗肝病的药物来源广泛.这些品种中参与炎症相关机制的药材有10味,直接抑制相关肿瘤细胞生长的有6味,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有5味,抑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有3味.藏药治疗肝病机制较为多样,为抗肝病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藏族药肝病复方

    藏族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现状分析

    张宇包旭宏姜垦刘海龙...
    1212-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人们患痛风病的现象较普遍,且痛风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生长于高海拔地域的人群,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生活习惯,痛风病频发.痛风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藏族医药(以下简称藏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效果显著,体现出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特点,深受医药学界的关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近年来藏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现状,为研究者进一步发掘治疗痛风的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资源,研发新的抗痛风藏药提供参考.

    藏族医药痛风研究现状

    蒙古族药孟根乌苏(水银)燥"协日乌素"功效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王得慧王灿武世奎王英泽...
    1219-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族药(以下简称蒙药)中燥"协日乌素"药物孟根乌苏(水银)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等具有显著的疗效.目前,多从镇惊安神功效方面对汞进行药效和毒性研究,对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较少.综述了蒙药孟根乌苏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报道,并梳理汞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汞的形态、摄入剂量对其免疫机制的影响,进而探讨汞的形态演化过程及其可能的自身免疫调节机制,为蒙药"孟根乌苏"药效机制提出合理的解释,为蒙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孟根乌苏蒙古族药汞形态自身免疫药效学机制

    基于ITS2的和田玫瑰分子进化分析

    宁慧霞鹿娟娟鲁春芳文洪江...
    1225-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和田玫瑰分子系统发育进化式样并评价其道地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和田玫瑰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NCBI)比对,从GenBank获取邻近属ITS2序列共52条,利用MEGA X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构建邻接(NJ)系统发育树,推断进化时间,预测ITS2序列二级结构.结果:基于ITS2引物扩增获得长度为409 bp的序列,包括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和内部转录间隔区的部分序列(1~39 bp)、5.8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全序列(40~64 bp)、ITS2标准全序列(65~268 bp)、大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的部分序列(269~409 bp).分析发现和田玫瑰与英国、意大利等欧洲产玫瑰Rosa sherardii距离最近,共同亲本是大马士革玫瑰,和田玫瑰于20000多年前开始出现.结论:和田玫瑰ITS2标准序列为204 bp,起源于欧洲大马士革玫瑰,分歧进化时间约为2900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玫瑰花的ITS2序列二级结构的区别主要在Ⅲ螺旋区部位.

    和田玫瑰道地性内转录间隔区2系统发育进化时间

    藏族药小叶棘豆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夏梦棋欧阳辉吴宗耀格桑顿珠...
    1234-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藏族药小叶棘豆药材的质量标准,为小叶棘豆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并对13批小叶棘豆药材的水分、浸出物、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检查,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药材中2′,4′-二羟基查耳酮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小叶棘豆的TLC鉴别方法,确定了小叶棘豆的水分(不得超过7%)、浸出物(不得少于16%)、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6%)限定量.2′,4′-二羟基查耳酮的质量浓度在0.0093~0.1399μg·m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49%,RSD为2.99%.13批小叶棘豆样品中2′,4′-二羟基查耳酮质量分数为0.75%~1.72%,取均值的80%设限,规定其质量分数不得低于1.0%.结论:考虑到不同来源小叶棘豆药材中2′,4′-二羟基查耳酮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建议2′,4′-二羟基查耳酮的最低质量分数限度为1.0%,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以应用于小叶棘豆质量标准研究.

    小叶棘豆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