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李文华

季刊

1674-764X

jorae@igsnrr.ac.cn

010-64889816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Journ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立代表中国资源与生态研究领域全貌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全面反映中国在资源与生态领域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重要进展和先进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工业用地规模与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来自中国294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王洋杨敏吴映梅孙贵权...
    793-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城市工业用地规模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已从不同角度(如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进行了广泛讨论,研究结果显示了正向、负向和多元的影响关系.然而,城市工业用地扩张如何影响二氧化硫排放仍不明确.为了明确这一关系,以促进中国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利用2011-2019 年的29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工业用地规模越大,单位工业增加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越低.通过深入了解城市工业用地规模与二氧化硫排放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工业用地和工业布局,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该研究的政策价值在于:在工业用地规模较大的城市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在工业用地规模有限的地区发展高效、环保的工业;优化技术和鼓励绿色产业发展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工业用地二氧化硫排放降污减排空间面板模型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发展现状、挑战与建议

    侯阁石培礼赵广帅陈雪莹...
    804-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对我国畜牧业具有重大意义,其天然草原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然而,草原退化、牲畜数量增长及放牧方式失衡加剧了当地草畜关系的不平衡.人工草地的发展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策略.本综述评估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建议.尽管该地区的人工草地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持续性的挑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农民及牧民的认识热情不足、人工草原分布不均以及科技贡献受限等因素.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建议强化人工饲草的推广,优化草地布局,提高饲草品种选择、播种、管理及储存的科技水平.总之,青藏高原的人工草地发展潜力巨大,但需克服诸多挑战.要实现其在特殊生态位中的全面潜力,需创新性地推动科技发展.

    畜牧业草畜平衡人工草地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孟印缅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王春雨王军邦
    814-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BIM)农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识别产量限制因素、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计划及提高农田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LOPEM-CEVSA模型,通过整合遥感数据和LAI模拟及模拟三种情景下的农田NPP:实际NPP(NPPA)、仅受温度和水分影响的NPP(NPTWT)和仅受温度影响的NPP(NPPT),分析了1982-2015年水分和人类活动对BIM的影响及时空变化.研究发现,水分胁迫对孟印缅地区的农田NPP起主导作用.近30多年BIM地区的温度变化可使NPPT以10.66 g C m-2 yr-1的速率增加,但结合实际的水分条件,NPPWT的增长趋势仅为0.96 g C m-2 yr-1.与仅受温度影响的NPPT相比,水分胁迫可使整个研究区的NPPWT降低65.46%,而且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中部的农田NPP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强烈.此外,1982-2015 年,BIM中水分胁迫对NPP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其中缅甸的增长率最高.BIM地区的NPPWT和NPPA之间的差距呈显著下降趋势,表明近 30 多年来人类活动对NPP有积极影响.因此,如果采取合理有效的作物管理,相较于 NPPWT,BIM 地区的 NPPA仍有 36.80%的提升潜力,其中印度和缅甸分别有39.20%和38.29%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BIM地区农业生产及农业水资源管理利用提高农田生产力提供参考,并为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提供方法参考.

    NPP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水分胁迫GLOPEM-CEVSA孟印缅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胡华丽肖立辉张曼玉王思路...
    826-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泽湖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枢纽,是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本研究于 2020 年 7 月至2021年6月在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鸟类调查,并分析了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共记录鸟类215种170432只,隶属于18目55科.从物种组成来看,林鸟占比相对较高,水鸟中雁鸭类和鸻鹬类物种数也处于较高水平.从鸟类个体数量来看,水鸟数量远超于林鸟,其中,白骨顶个体数量最高,其次是雁鸭类和鹭类,鸻鹬类个体数量极低.从鸟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来看,冬季的鸟类数量最多,其余三个季节的鸟类数量相似.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春季、夏季和秋季较高,冬季最低.从空间分布看,保护区西部的开阔水域是鸟类分布热点区域,其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均最高.保护区内4种典型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芦苇生境鸟类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低.尽管开阔水域生境的鸟类个体数远高于其他生境,但其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低.景区和农田的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量较低,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和时空变化格局,并反映了不同栖息地类型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鸟类多样性季节变化空间分布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尼泊尔Chitwan国家公园人类-大型食肉动物冲突的模式、原因和感知

    Parwati TiwariBishnu Prasad BhattaraiJagan Nath AdhikariBinod Bhattarai...
    838-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之间不断加剧的冲突是保护区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之一,食肉动物对牲畜的损害和对人类的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是管理中面临的严重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索Chitwan国家公园纳瓦尔普尔地区人类与大型食肉动物冲突的模式、成本、原因和感知.利用2001年-2019年报告给Chitwan国家公园的数据分析了大型食肉动物(虎和豹)对牲畜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方式.为了了解人们对食肉动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我们询问了150名受害者,每个格网选择一个家庭代表.在研究的19年期间,共报告了由大型食肉动物引起的521起冲突事件,其中包括33起人员伤亡和488起牲畜损害.虎在纳瓦尔普尔地区造成的冲突事件最多.Chitwan国家公园当局在纳瓦尔普尔地区提供的人员死亡和伤害救济总额为17524.41美元,用于赔偿牲畜损害的总额为 13702.18 美元.尽管食肉动物对牲畜损害、人员伤害和死亡负有责任,但仍有超过 64%的受访者喜欢食肉动物在他们所在地区的存在,并对大型食肉动物保护持积极态度.人们对政府提供的救济计划的满意程度取决于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保险和牲畜所有权,但他们认为该计划并不很有效.因此,应在冲突地区开展有效的救济计划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救济资金使用方式的认识.向当地社区开展关于大型食肉动物及其行为的宣传活动,并准备防损围栏,有助于减少研究区域的冲突.

    损害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救济基金

    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适宜度

    张雪邓传滨游珍
    850-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居环境的适宜水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评估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适宜度,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本研究以现有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估方法为基础,探讨了辽中南城市群的自然适宜性.在此基础上,对2000年至2020年的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进行人居环境适宜度的计算.结果表明:(1)辽中南城市群近1/5 的区域是临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境内的长白山支脉周边;超过 1/2 的区域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与长白山支脉相接的缓冲地带;比较适宜区占比为 25.53%,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以及辽东半岛的黄海沿岸等地.(2)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指数总体上呈现"中间低、两侧高;北部低、南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西部较高,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沈阳市、盘锦市,而位于东部的本溪市适宜度最低;自2000年至2020年,除沈阳市、盘锦市的适宜度不变,其他城市的适宜度均有提升,其中丹东市的增幅最大.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适宜度辽中南城市群

    工业降碳潜力测算与情景预测——以陕西省为例

    王文军应鑫如寇晨露
    860-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工业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陕西省2011-2020 年工业能源消耗数据,利用IPCC测算法计算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基于STIRPAT模型从人口、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构建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通过设定 3 种情景模式,预测2021-2035年工业碳排放量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陕西省工业无法实现碳达峰,在低碳情景和强化情景模式下分别在 2030 年和 2025 年实现碳达峰,碳达峰预测值分别为 20911 万吨和 18836 万吨,相较于 2020 年实际工业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911万吨和-164万吨.为此提出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节能减排参与度;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积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加快实现工业碳减排;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碳减排,以推动陕西省工业碳减排迈向新高度.

    双碳工业降碳碳排放测算STIRPAT模型情景预测

    双碳背景下城市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为例

    周馨冉王金叶何文魏青青...
    870-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广西各市 2005-2017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广西城市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归纳如下.首先,2005-2014年广西城市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但 2014 年后增长趋势放缓,导致排放总量趋于平稳.此外,各城市之间的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和东北地区排放量较高,西南地区排放量较低.最后,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城市存在差异.其中,城市土地利用是驱动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对广西大部分城市产生负向影响.同时,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等因素对广西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道路对碳排放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而对外开放程度和环境规制对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弱.综上所述,为促进广西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广西各城市应实施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为重点的差异化城市碳减排策略.

    城市碳排放GTWR模型STRIPAT扩展模型影响因素广西

    印度杨树林地的农林复合种植:经济利益及其在碳储存中的作用

    Rajeev JOSHIBharat SHARMAHukum SINGHNabin DHAKAL...
    880-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林复合种植被认为是一种既有生产效益又有环境保护效益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策略.在印度旁遮普等地区,种植杨树在农民中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农民发展了成功的基于杨树的农林复合种植技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并协调作物的种植时机和布局以提高经济收益.对于块状种植,有效的树间距为5 m×4 m,而排状种植将树木间隔安排在1-3 m之间.与其他树种相比,杨树被认为能够为农民带来更高的利润.本文在系统综述137篇英文期刊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短轮杨树(SRC)和非常短轮杨树(vSRC)种植,采用贴现现金流(DCF)分析,对比评估了不同种植方式的经济利益.杨树种植增加了遮蔽水平,从而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从早春到收获期,30%、60%和 90%的遮蔽水平分别导致减产 37%、70%和 99%.扩大杨树的行间距可减轻资源竞争.在印度萨哈朗普普尔地区的成本效益分析表明,基于杨树的农林复合种植平均年净收益为 346.36 美元/年,而纯作物轮作仅为140.73美元/年.在亚穆那加尔和哈里杜瓦尔地区的经济分析显示,收益成本比介于2.35-3.70之间.杨树组成的块状和边界种植在长期生物量中贮存了大量碳,并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块状和边界种植中,每公顷贮存碳量分别为 5.45 和 1.84吨/年).此外,它们通过提高土壤侵蚀等级、侵蚀比例和水稳团聚体,有助于控制土壤侵蚀.总之,农林复合种植系统通过有效贮存碳并为农民提供燃料、饲料、木材和木制品,在缓解对现有自然森林的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农林复合种植杨树经济可行性碳封存印度

    基于"拉闸限电"事件成因分析的节能减污降碳政策研究

    杨础睿周小琳刘翥王雨桉...
    889-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一轮限电潮在多地上演,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拉闸限电,主要集中在"两高"企业.以2021 年"拉闸限电"事件为例,该事件覆盖范围广且波及民生,不单指个别地区采取的拉闸限电措施,实则也囊括了部分省份推行的限电限产甚至停产政策.本文对全国各地停限电要求及背后原因进行了梳理汇总和认真研究,通过省级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比较,分析各省能耗强度、发电量、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比对结果,受"拉闸限电"事件冲击最大的是工业企业及相关产业链,特别是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氢化铝、硅料等"两高"企业.停限电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工艺,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上升,采用低效率发电替代工具,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差别电价等管理手段对"两高"产品产量的调控作用有限,且差别电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正在被终端产品价格的上涨逐步化解.本文总结了需要重视和关注的几个问题,并就应对举措提出了建议,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撑服务.

    限电减污降碳有序用电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