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正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正骨
中医正骨

郭维淮

月刊

1001-6015

zyzg1989@126.com

0379-63551943、63546705

471002

河南省洛阳市启明南路82号

中医正骨/Journal Th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中医骨伤科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突出中医骨伤特色,反映学术进展,交流新经验,报道新成果,传递新信息,介绍新技术、新器械,探讨新理论、新方法。 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以理论和临床研究为主,兼顾实验研究;为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宝贵遗产,普遍提高中医骨伤科学术水平和医疗、科研、教学质量,促进中医骨伤现代化服务。读者对象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及中医大中专院校的骨伤专业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子对接技术及动物实验探讨参威骨痹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李律宇罗淼李宁李德光...
    1-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参威骨痹汤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作用机制.方法:①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参威骨痹汤中的化合物,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筛选参威骨痹汤治疗OP的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②分子对接验证.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确定的参威骨痹汤治疗OP的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效果,从中筛选结合效果最好的组合.③动物实验验证.将60只雌性C57BL/6JNifdc小鼠随机等分为5组,模型组和参威骨痹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通过双侧卵巢切除手术进行OP造模,假手术组小鼠仅切取卵巢周围等体积的脂肪组织.参威骨痹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按照14.95 g·kg-1·d-1、29.9 g·kg-1·d-1、59.8 g·kg-1·d-1以参威骨痹汤药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小鼠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药物干预8周后,取股骨进行Micro-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胫骨组织中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确定的关键靶点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SRC、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MAPK1、磷脂醜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1,PI3KR1)、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为参威骨痹汤治疗OP的关键靶点,五味子丙素、10-姜酚、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倍半萜内酯和香豆雌酚为参威骨痹汤治疗OP的关键活性成分.②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参威骨痹汤治疗OP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均小于-5 kJ·mol-1,表明结合效果良好,其中靶点SRC、MAPK3、PI3KR1与活性成分五味子丙素、10-姜酚、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结合效果更好.③动物实验验证结果.Micro-CT检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参威骨痹汤能改善OP模型小鼠的骨质疏松程度,其中中剂量参威骨痹汤效果更好.实时定量PCR测定结果显示,参威骨痹汤中剂量组胫骨组织中SRC mRNA和MAPK3 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I3KR1 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威骨痹汤治疗OP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五味子丙素、10-姜酚、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等成分调控SRC、PI3KR1、MAPK3的表达来调节骨代谢.

    骨质疏松参威骨痹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模拟动物实验

    3种急性跟腱止点断裂修复方式的对比研究

    冯杰宋鹏刘德臣曹玉净...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3种急性跟腱止点断裂修复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6只5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其中3组大鼠双侧后肢跟腱自止点处锐性离断,然后分别采用面缝合(面缝合组)、点缝合(点缝合组)及穿隧道缝合(穿隧道缝合组)的方式修复断裂的跟腱;另外1组(空白组)经相同入路暴露跟腱但不离断,然后缝合切口.术后1周和4周,分别从各组随机选取7只大鼠,测定踝关节疼痛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水平、跟腱最大破坏载荷,并于术后4周时进行跟腱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①踝关节疼痛评分.术后1周时,面缝合组、点缝合组及穿隧道缝合组的踝关节跖屈、背伸疼痛评分均高于空白组(跖屈:P=0.000,P=0.000,P=0.000;背伸:P=0.000,P=0.000,P=0.000);面缝合组和点缝合组的踝关节跖屈疼痛评分均高于穿隧道缝合组(P=0.000,P=0.019);面缝合组的踝关节背伸疼痛评分高于穿隧道缝合组(P=0.001);其余各组踝关节跖屈、背伸疼痛评分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时,面缝合组、点缝合组及穿隧道缝合组的踝关节跖屈、背伸疼痛评分均高于空白组(跖屈:P=0.000,P=0.000,P=0.000;背伸:P=0.000,P=0.000,P=0.000).面缝合组的踝关节跖屈疼痛评分高于穿隧道缝合组(P=0.044);面缝合组和点缝合组的踝关节背伸疼痛评分均高于穿隧道缝合组(P=0.024,P=0.000);其余各组踝关节跖屈、背伸疼痛评分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血清IL-1β水平.术后1周、4周时,面缝合组、点缝合组及穿隧道缝合组的血清IL-1β水平均高于空白组(术后1周:P=0.000,P=0.000,P=0.000;术后4周:P=0.000,P=0.000,P=0.000).术后1周时,穿隧道缝合组的血清IL-1β水平高于面缝合组和点缝合组(P=0.003,P=0.001);面缝合组和点缝合组血清IL-1β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术后4周时,面缝合组、点缝合组及穿隧道缝合组血清IL-1β水平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64,P=0.622,P=0.748).③跟腱最大破坏载荷.术后 1周、4周时,面缝合组、点缝合组及穿隧道缝合组的跟腱最大破坏载荷均低于空白组(术后1周:P=0.000,P=0.000,P=0.000;术后4周:P=0.000,P=0.000,P=0.000).术后1周时,穿隧道缝合组的跟腱最大破坏载荷高于面缝合组(P=0.023);点缝合组与面缝合组、穿隧道缝合组跟腱最大破坏载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9,P=0.053).术后4周时,穿隧道缝合组的跟腱最大破坏载荷高于面缝合组(P=0.011);点缝合组与面缝合组、穿隧道缝合组跟腱最大破坏载荷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4,P=0.217).④跟腱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周时空白组大鼠跟腱组织结构正常,肌纤维排列紧密,未见明显变性,周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未见炎症细胞浸润;面缝合组大鼠跟腱组织结构中度异常,结缔组织致密,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及少量新生血管;点缝合组大鼠跟腱组织结构中度异常,肌纤维数量增多,部分区域间隙增大,可见纤维组织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新生血管;穿隧道缝合组大鼠跟腱组织结构轻度异常,结缔组织致密,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新生血管数量较少.结论:与面缝合和点缝合相比,采用穿隧道缝合修复急性跟腱止点断裂,可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创伤较大.

    腱损伤跟腱重建动物实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周期中的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其与腰腿疼痛的相关性分析

    张楚阅王兆瀚薛原刘轩汇...
    19-2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步态周期中的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其与腰腿疼痛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4例LDH患者(LDH组)和17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在运动捕捉场地采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记录2组受试者的行走过程,采用特定的算法处理数据,绘制步态周期中脊柱-骨盆参数变化趋势图,提取并比较2组受试者步态周期中冠状面平衡距离、矢状面轴向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的均值(步态周期中某项指标的所有数据之和与数据数量的比值)和范围(步态周期中某项指标的数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LDH患者步态周期中的脊柱-骨盆参数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步态周期中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分析结果.步态周期中,冠状面平衡距离呈现周期性增减,矢状面轴向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呈余弦曲线,骨盆入射角保持基本不变;步态周期中,LDH组冠状面平衡距离、腰椎前凸角的均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0.0,23.9)mm,(2.0,1.8)mm,Z=-2.024,P=0.043;(37.1°,19.2°),(42.1°,15.6°),Z=-1.945,P=0.043],矢状面轴向距离、骨盆倾斜角的均值均大于健康对照组[(35.4,30.0)mm,(13.0,28.1)mm,Z=-2.898,P=0.004;(18.6°,12.5°),(9.2°,13.4°),Z=-2.104,P=0.035],2组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的均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1°,11.3°),(12.8°,8.7°),Z=-0.913,P=0.361;(44.1°,14.8°),(49.4°,7.9°),Z=-1.429,P=0.153)];步态周期中,LDH 组矢状面轴向距离、骨盆倾斜角的范围均大于健康对照组[(29.7,15.6)mm,(15.8,2.1)mm,Z=-2.898,P=0.004;(5.3°,0.7°),(3.3°,1.3°),Z=-3.971,P=0.000],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的范围均小于健康对照组[(4.5°,0.9°),(5.3°,1.1°),Z=-2.541,P=0.011;(7.4°,2.0°),(11.3°,1.1°),Z=-4.010,P=0.000)],2组冠状面平衡距离、骨盆入射角的范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17.0)mm,(34.8,5.2)mm,Z=-0.595,P=0.552;(0.6°,0.1°),(0.6°,0.1°),Z=-1.155,P=0.262].② LDH 患者步态周期中的脊柱-骨盆参数与腰腿疼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LDH患者步态周期中腰椎前凸角范围与腰部疼痛VAS评分呈负相关(r=-0.880,P=0.000),胸椎后凸角范围、骨盆倾斜角范围与腰部疼痛VAS评分呈正相关(r=0.766,P=0.001;r=0.833,P=0.000),矢状面轴向距离均值、冠状面平衡距离范围与腿部疼痛VAS评分呈正相关(r=0.653,P=0.011;r=0.752,P=0.002),其他脊柱-骨盆参数的均值和范围与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LDH患者步态周期中冠状面平衡距离、矢状面轴向距离、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等脊柱-骨盆参数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且腰椎前凸角范围、胸椎后凸角范围、骨盆倾斜角范围与腰部疼痛程度相关,矢状面轴向距离均值和冠状面平衡距离范围与腿部疼痛程度相关.

    椎间盘移位步态脊柱骨盆三维运动参数动态捕捉技术疼痛数据相关性

    平乐正骨轻推滑皮走手法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肿痛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

    蒋拥军汪伟邵开超艾怡然...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平乐正骨轻推滑皮走手法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肿痛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手法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2组患者均在入组后第1天开始治疗,共治疗7 d.对照组采用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锻炼在内的常规治疗,手法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平乐正骨轻推滑皮走手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患侧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踝关节肿胀值、踝关节主动活动度,以及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切口感染、骨折端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患侧踝关节疼痛VAS评分、踝关节肿胀值均低于治疗前[(4.81±1.98)分,(2.46±0.71)分,t=33.496,P=0.000;(4.92±1.81)分,(2.97±0.82)分,t=30.207,P=0.000;(14.87±5.12)mm,(8.02±2.78)mm,t=27.532,P=0.000;(15.11±6.67)mm,(9.45±3.02)mm,t=23.114,P=0.000],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20.17°±5.23°,32.76°±8.18°,t=16.893,P=0.000;18.92°±6.12°,28.45°±7.64 °=15.622,P=0.000);且手法组患侧踝关节疼痛VAS评分、踝关节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t=2.742,P=0.008;t=2.031,P=0.046),患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大于对照组(t=2.245,P=0.028).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外周血中IL-6、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7.11±0.78)pg·mL-1,(5.59±0.49)pg·mL-1,t=43.453,P=0.000;(7.43±0.82)pg·mL-1,(6.01±0.58)pg·mL-1,t=40.369,P=0.000;(12.07±4.11)mg·L-1,(8.18±2.92)mg·L-1,t=22.164,P=0.000;(12.41±4.45)mg·L-1,(9.87±3.01)mg·L-1,t=20.628,P=0.000;(5.14±1.09)μg·L-1,(2.07±0.31)µg·L-1,t=32.723,P=0.000;(5.21±1.22)μg·L-1,(2.61±0.82)μg·L-1,t=28.129,P=0.000;(2.34±0.79)mg·L-1,(1.05±0.26)mg·L-1,t=25.601,P=0.000;(2.56±0.87)mg·L-1,(1.28±0.34)mg·L-1,t=21.114,P=0.000],且手法组均低于对照组(t=3.225,P=0.002;t=2.350,P=0.022;t=3.592,P=0.001;t=3.133,P=0.003).2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端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平乐正骨轻推滑皮走手法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肿痛的治疗,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高;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可降低患者外周血中IL-6、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有关.

    踝部骨折疼痛,手术后推拿疗法

    基础代谢率与椎间盘退变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赵余炀杨敬言王超逸马涉...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础代谢率与椎间盘退变的因果关系.方法:分别从IEU OpenGWAS project数据库和FINNGEN数据库中筛选,获得基础代谢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集和椎间盘退变的GWAS数据集.在分析工具R包中从基础代谢率的GWAS数据集中筛选符合要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作为工具变量,根据筛选出的工具变量从椎间盘退变数据集中匹配相应的SNP位点.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MR-Egger 回归、简单中位数法(simple mode,SM)、加权中值法(weighted median estimator,WME)、加权中位数法(weighted mode,WM)进行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采用MR-Egger截距检验、Cochran's Q检验、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纳入90个基础代谢率SNP位点作为工具变量.MR分析结果显示,基础代谢率与椎间盘退变呈负向因果关系[IVW:OR=0.69,95%CI(0.59,0.80),P=0.000;WME:OR=0.69,95%CI(0.58,0.81),P=0.000;MR-Egger:OR=0.59,95%CI(0.42,0.84),P=0.004;WM:OR=0.59,95%CI(0.44,0.81),P=0.001;SM:OR=0.91,95%CI(0.57,1.47),P=0.710].MR-Egger 截距检验结果表明,MR分析结果不存在水平多效性(P=0.358).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基础代谢率SNP位点存在异质性(P=0.000);采用IVW的随机效应模型再次评估,结果显示基础代谢率与椎间盘退变呈负向因果关系(P=0.000),异质性存在对结果无影响;留一法检验结果显示,无单个SNP位点对基础代谢率与椎间盘退变呈负向因果关系造成影响,MR分析结果稳定.结论:基础代谢率与椎间盘退变呈负向因果关系.

    椎间盘退化基础代谢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仙灵骨葆临床研究可视化分析

    朱紫墨杨延麟汪利合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探究仙灵骨葆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方法: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关于仙灵骨葆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年限为1991-2023年.根据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将引文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对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①一般结果.检索获得文献848篇,最终纳入文献624篇,发表在233种期刊上,涉及作者1692位、机构776家.②年发文量.1999-2005年,年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下,且波动不大;2006-2008年,年发文量呈快速上升趋势;2009-2013年,年发文量维持在20~30篇,呈小幅波动趋势;2014-2017年,年发文量逐步增加,并在2017年达到峰值;2018-2023年,年发文量呈波动性下降趋势.③作者.发文量较大的作者合作网络分别是以史晓林为核心的合作网络和包括史历、侯钦午、马俊岭等的合作网络.④机构.发文量位于前5的机构依次为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⑤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突出节点有仙灵骨葆、骨质疏松、骨密度、临床观察、临床疗效等;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仙灵骨葆、骨质疏松、骨密度、临床观察出现频次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仙灵骨葆、骨质疏松、骨折、骨密度聚类规模较大;突现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前的突现词为临床观察、中药治疗、骨复活汤,2006-2008年的突现词为临床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等,2009-2017年的突现词为玻璃酸钠、骨折愈合、钙尔奇D等,2018年后的突现词为骨代谢、生活质量、甲氨蝶呤等.结论:仙灵骨葆的临床研究整体上处于稳定发展中,出现了阶段性的上升和下降;研究团队较少,作者较为分散,团队之间合作不紧密;研究机构分布广泛,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仙灵骨葆治疗骨质疏松的关注度较高;探究仙灵骨葆影响骨代谢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仙灵骨葆胶囊数据可视化聚类分析

    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萧若朴赵英杰王义善张文霞...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病理机制可概括为筋骨的生物力学失衡.旋提手法作为目前临床治疗CSR的特色手法,可通过理筋正骨,有效地纠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的病理状态,从而重建筋骨的生物力学平衡.本文从CSR的发病机制、旋提手法的定量研究、旋提手法治疗CSR的作用机制3个方面,对旋提手法治疗CSR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颈椎病神经根病生物力学现象旋提手法综述

    脊髓损伤炎症微环境形成机制和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吴祥夏双琳付长龙叶锦霞...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创伤性疾病.脊髓损伤会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进而在损伤部位形成炎症微环境,阻碍损伤神经的修复.补阳还五汤是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的常用方剂.许多学者针对脊髓损伤炎症微环境的形成机制及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这些机制均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脊髓损伤炎症微环境的形成机制及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脊髓损伤炎症补阳还五汤综述

    中医药调控氧化应激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姚彬王占魁康武林董佩...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氧化应激在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学术界关注.目前研究已证实,中医药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氧化应激,延缓OA的病情进展.本文概述了氧化应激,介绍了氧化应激在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中医药调控氧化应激治疗O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OA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骨关节炎氧化性应激活性氧中医药疗法综述

    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与重建术及术后康复的研究进展

    王金鹏马涛袁凌伟何海溶...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大部分ATFL损伤通过非手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若经3~6个月的非手术治疗,患者的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或出现ATFL断裂,则需考虑采用手术治疗.目前,关节镜下ATFL修复与重建术已成为治疗ATFL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后康复是关节镜下ATFL修复与重建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助于恢复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关节镜下ATFL修复与重建术及术后康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治疗ATFL损伤提供了参考.

    踝损伤外侧韧带,踝距腓前韧带关节镜检查修复外科手术康复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