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张伯礼

半月刊

1001-1668

jtcmcn@188.com

010-64013162,64014411-304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医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国以后我国中医药学术界创刊较早、发行量最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权威和影响的学术刊物之一。本刊始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同时推动和关注中医现代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的正确办刊方针。本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并多次在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黄帝内经》探究冲脉概念及临床应用

    申向一贺娟
    1525-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分析冲脉在《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记载,考证冲脉概念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认为冲脉是古人在观察动脉搏动现象的基础上,在诊脉察病、砭石启脉等临床实践背景下形成的认识,是古人重视实体血脉、气血概念的体现.冲脉的名称、循行和功能定位均体现以上特点.然而,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三阴三阳模式思维对经脉分布与循行的规范,十二经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归属于冲脉的动脉位点被十二经分割,导致后世对冲脉的定位与十二经不断交叉与混同,冲脉的独立功能、病证特征日渐模糊,最终使冲脉的临床应用与理论定位脱节.基于冲脉对动脉系统的高度统属,立足于气血的盛衰与虚实、畅通与瘀阻定位冲脉为血海、主生殖与月经等内涵与妇科、寒邪客居和神志几方面的病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冲脉《黄帝内经》动脉血海

    地方性法规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现状、特点与展望

    刘华王润琦者荣娜
    1531-1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0部地方性配套法规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性法规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基本情况.从法规文本上看,地方性法规主要从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保护发展中药、传播中医药文化四个方面,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相关规定,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地方性法规能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导向,整合相关法律政策形成突破,重视地方立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突出中医药地方特色.从完善配套法律性文件看,未来需在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深挖中医药发展规律内涵、优化中医药管理职权配置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地方性法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文化

    再论中医思维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邢玉瑞
    1539-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2022-2023年度发表的中医思维方法研究的梳理与分析,指出当前中医思维方法研究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基本概念不清,论述逻辑混乱;概念划分标准不一,逻辑层次不清;强调咬文嚼字,解释牵强附会;论证证据不足,推演随意有误;思维概念泛化,乱贴思维标签.由此说明中医学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研究态度、方法明显难以实现中医思维方法研究的目标,急需加以改进、提高.

    中医学思维方法评述

    何成瑶运用温补法周期调治复发性流产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

    欧燕张泰魏华诏召文晓敏...
    1544-1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何成瑶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证经验.认为肾阳不足为发病之本,五脏功能减退、三焦枢机不畅为病机关键环节.临证遵《周易》阳数之分,主张以9个月为复发性流产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基本调治周期.孕前前半周期(前3个月)治宜温枢三焦,常用右归丸为基础方温补肾阳,并配伍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之品;孕前后半周期(后3个月)治宜养精育胞,常用五子衍宗丸加减;孕后(一般调治3个月)治宜补肾固冲、益气养血为主,佐以温补心阳,常用自拟补肾安胎方(寿胎丸合温胞饮化裁而成).同时配合生活、饮食调护以调和阴阳,改善体质.

    复发性流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温补法名医经验何成瑶

    房定亚从燥毒分阶段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张皓瑜韩淑花董菲杜丽妍...
    1550-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房定亚教授从燥毒分阶段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认为干燥综合征病因为外感燥邪、耗伤精津,先后天不足、精衰血少,核心病机为燥毒内蕴,并从"燥金气化"的角度将其分为燥毒兼火热、燥毒兼湿热、燥毒兼痰瘀三个阶段论治.具体治疗强调主以祛邪,辅以滋阴清润之品,分阶段辨证论治,其中燥毒兼火热治当润燥解毒降火,方以自拟润燥解毒汤加减;燥毒兼湿热治当养阴清热利湿,方以春泽汤加减;燥毒兼痰瘀治当通络消痰散瘀,方以自拟散瘀消痰汤加减.

    干燥综合征燥痹燥毒名医经验房定亚

    从"模糊性与精确性"探讨中医辨证诊断的智能化思路

    李新龙王世华赵欣然张瑜...
    1555-1558,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医诊断过程入手,对中医辨证诊断的"非标准化"现象进行剖析,提出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采集的症状体征信息天然地存在一定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可以通过对大量、多维临床数据的分析比对和综合凝练(四诊合参)得以消减,从而实现中医从模糊性四诊数据到精确性诊断结论的升华.基于上述假设,进一步提出中医辨证智能化的研究思路,即以中医师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借助以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以病机为纽带的"症状-病机-证候"复杂网络关联和推理方法,通过对大量、多维、模糊性临床数据的自动分析和推理过程,从而实现中医辨证诊断的智能化.

    中医诊断辨证论治人工智能模糊性精确性

    少数民族医药循证能力现状及发展需求调查

    喻瑞芳陈耿杭陈雪吟赖佳琪...
    1559-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少数民族医药循证能力现状及发展需求,探讨提升少数民族医药循证能力的有效策略.方法 在少数民族医药医疗单位及研究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个维度:对循证医学的认知和态度、少数民族医药发展的优势及推进循证医学面临的困难、少数民族医药循证能力提升的需求及建议.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01份,其中针对参与数量不足的少数民族医药地区补发问卷回收103份.问卷中少数民族医药从业者354份(70.66%),包括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壮医、朝鲜医等少数民族医药.146例(29.14%)表示了解循证医学,70.86%(355例)的被调查者对循证医学"一般了解"或"不太了解,没听说过",93.61%(469例)的被调查者认为引入循证医学能推动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少数民族医药领域内推进循证医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循证医学专业人才,不知道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推动临床实践(442例,88.22%).关于循证能力提升的9分制重要性评分中,临床实践指南的规范制订得分(7.50±1.90)和常见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估算方法得分(7.45±1.90)较高.临床科研素养提升的需求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专家学术讲座与经验分享(404例,80.64%)和相关循证方法学专著(401例,80.04%).结论 少数民族医药从业者对引入循证医学持积极态度,循证医学的教育与普及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循证能力的提升主要可从培养或引进循证医学人才、建设临床研究循证支持平台、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及交流、加强少数民族医药理论和评价体系建设等措施具体落实,走符合少数民族医药特色的循证之路.

    民族医药循证医学循证能力问卷调查

    基于"痿痹一体"探析骨质疏松症、膝骨性关节炎共病辨治

    崔玉石吴红飞高云赖润民...
    1565-1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症与膝骨性关节炎常常共病或伴发,二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制等多个层面联系紧密,将二者进行共病管理、整体辨治十分必要.从中医学"痿"与"痹"的整体关系出发,认为骨质疏松症、膝骨性关节炎共病以髓减骨枯为共病的核心病机,微骨折为共病的中心病理环节,整体治疗以益肾填髓强骨为本.针对共病过程中的"微骨折"病理表现,并依据共病不同的痿、痹虚实特征划分"痿现痹轻""痿痹并进""痿痹并重"三型论治.痿现痹轻型即骨质疏松症前期,以传统导引术干预为主;痿痹并进型又分为三期论治,膝关节疼痛发作期、缓解期、康复期分别以桃红四物汤、补肾活血方、自拟补肾强骨方为主方治疗;痿痹并重型以临床经验方强骨止痛方为主方治疗.

    骨质疏松症膝骨性关节炎共病痿证痹证

    颈部七线法结合耳周穴位针刺治疗突发性聋非急性期患者33例的随机对照试验

    张重阳梁俊杰李阳王新茹...
    1571-1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颈部七线法结合耳周穴位针刺作为突发性聋非急性期挽救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6例病程在15~90天的突发性聋非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颈部七线法结合耳周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在相同穴位采用假针刺和假电针.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6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第10周)检查患者受损频率纯音平均听阈,计算受损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治疗前后的差值;计算治疗后及随访时受损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改善≥10dB患者的比例;治疗前后比较患者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中医生命质量评价量表(CQ-11D)健康效用值及治疗前后差值,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结束后和随访时的受损频率纯音平均听阈分别为(50.57±18.07)dB和(47.70±17.42)dB,对照组治疗后和随访时为(54.38±21.77)dB和(53.36±20.99)dB.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受损频率纯音平均听阈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和随访时受损频率纯音平均听阈较治疗前的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13例(39.39%)患者受损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改善≥10dB,对照组有10例(30.30%);随访时,治疗组有18例(54.55%)患者受损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改善≥10 dB,对照组有10例(30.30%),两组治疗后和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EQ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TEQ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Q-11D健康效用值差异、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6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针灸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针刺后皮下留有血肿,针刺时疼痛较为剧烈和晕针,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未影响后续治疗.结论 颈部七线法结合耳周穴位针刺作为挽救疗法可以提高突发性聋非急性期患者受损频率的纯音平均听阈,改善耳鸣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突发性聋电针纯音平均听阈耳鸣随机对照试验颈部七线法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1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