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张伯礼

半月刊

1001-1668

jtcmcn@188.com

010-64013162,64014411-304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医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国以后我国中医药学术界创刊较早、发行量最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权威和影响的学术刊物之一。本刊始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同时推动和关注中医现代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的正确办刊方针。本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并多次在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医学术流派文化渊源与发展规律探索

    林欣王兆娟李洁申俊龙...
    769-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究中医学术流派"源"和"流"的关系,厘清流派的发展规律,为当下流派现代化传承创新提供思路.学术流派起源于不同的文化源头,其分化和发展与生物学中基因的复制、传播、变异类似.建构主义理论特征与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分化的原理高度契合,各个流派学术思想和核心诊疗理念的建构可视为主体自建、主体间互建、社会共建的多层次统一.首先,医家个体基于对中医药学源头的选择和继承,再融入个性化理解,继而在学术史上分化为不同流派;其次,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医家依据"三因制宜"方法,主体间互建的学术流派和地方医派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最后,在现代医药学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的情境下,学术流派的进一步演化需遵循传统医学的演化规律并结合新时代健康需求,采取社会共建方式,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创新,并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手段赋能现代化发展.

    中医学术流派建构主义主体自建主体间互建社会共建中医药文化

    多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彭红叶鲁春丽黄晓强黄淑霞...
    775-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中医临床干预的复杂性和中药成分的多样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单一组学往往无法全面解析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系统生物学驱动的多组学技术可从基因及其表达、蛋白、代谢物等不同层面解析中医药理论内涵和应用机制,与中医整体观相契合,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通过回顾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文献,发现多组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病证结合、中药质量评价、药效机制和药物毒理等领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突破了单一组学的局限,已取得显著成就.同时,多组学技术也面临成本投入高、数据量巨大带来的分析困难、研究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未来有望通过加强多学科合作,开展长期、动态的临床研究,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分析流程,采用恰当合理的多组学搭配模式,建立中医药多组学数据库,揭示中医药的个体化特征、治疗机制和疾病调节网络,以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多组学技术系统生物学病证结合生物信息学药效机制药物毒理中医药现代化

    朱宗元从五脏论治阴精亏损经验

    马越王婧琳李鸿涛
    782-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朱宗元教授养阴法的具体临床应用经验.临证重视中医经典理论对于处方用药的指导,擅长自拟经验药组与经典名方相配合,运用甘凉清润肺阴、甘寒滋养胃阴、甘凉滋养肾阴、咸平滋肝潜阳、酸寒滋敛心阴的养阴五法补养人体阴精.同时,提倡小剂量成组用药,既可避免养阴药物滋腻碍脾之弊,减轻长期用药导致的机体损伤,又便于把握处方的寒热温凉属性,且在五脏阴精得到充养的同时,亦保证了气机的通达调畅.

    阴精养阴法名医经验朱宗元

    张永华情志辨证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应用

    胡霖霖张芯张永华
    787-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阐述张永华教授情志辨证体系的构建背景、情志辨证的理论基础、辨证及临床应用思路.情志辨证体系以形神一体观为指导,注重个体禀赋及个性的七情五志特征,着重把握"烦、郁、虑、惊、悲"情志症状,谨守"气、痰、火"三大核心病机,随证立法施药,适宜用于情志疾病和情志相关疾病.以"火"为主要病机者,辨情志表现,急躁、暴怒者,多属实火,以栀子豉汤、龙胆泻肝汤治疗;心烦、善怒者,多属虚火,以黄连阿胶汤治疗;心烦、愠怒者,多属郁火,以丹栀逍遥散、芩连温胆汤为主治疗;以过喜为情志表现者,常为心火亢盛或痰蒙心包,用温胆汤或癫狂梦醒汤治疗.以"痰"为主要病机者,常有多虑多思情志表现,以温胆汤为主治疗.以"气"为主要病机者,病程较短者以甘麦大枣汤为主,日久则以半夏厚朴汤为主治疗.

    情志辨证情志症状名医经验张永华

    大数据时代中医症状疗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张晓雨田思超尤良震郭茜...
    792-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视症状疗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特色的重要体现.目前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存在症状表述多样、规范难度大,症状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缺少通用量化方法,症状信息复杂多变、难以完整准确采集的问题,使得症状信息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针对症状术语规范、症状疗效量化分级、症状信息采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围绕大数据时代有效记录、充分利用中医症状疗效信息的方法学难题,提出基于患者报告采集中医症状信息、从测量尺度和评价维度规范中医症状疗效评价、融入临床诊疗过程的中医症状疗效评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并处理中医症状疗效信息.基于患者视角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症状疗效评价策略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助力中医药特色疗效的客观展示和有效规律的挖掘.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患者报告人工智能

    基于"随变而调气"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辨治

    王新苗曹璐畅李杰
    796-800,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为气的变化贯穿恶性肿瘤疾病及治疗全程.早期气郁诱发肿瘤形成,肿瘤术后以气陷为核心病机,化疗阶段气逆为恶心、呕吐相关症状的重要病机,复发转移阶段以气虚为主.提出将《灵枢·卫气失常》所论之"随变而调气"作为治则,贯彻在恶性肿瘤的中医辨治中,因变而随治,以调气之法治之:气郁则疏,以理气开郁法消除肿瘤,可予经验方疏肝健脾方;气陷则升,用益气升陷法以升提术后脏器,予《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气逆则降,用行气降逆法以散积聚之药毒,药毒阻滞中焦气机、胃气上逆者予《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中阳不足、浊阴不降者予《伤寒论》之吴茱萸汤;气虚则补,用益气解毒法以防癌毒之鸱张,予经验方扶正解毒方.

    恶性肿瘤随变而调气气郁气陷气逆气虚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古籍证据应用情况分析及建议

    梁昌昊尹丁冉崔靖姚鑫帅...
    801-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发布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古籍证据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古籍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的应用提供方法学建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补充检索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6个网站,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26日期间发布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纳入明确提及古籍应用的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分析古籍检索情况、古籍获取来源、证据等级评价方法、推荐意见等级评价方法、古籍的证据评价方法.结果 共检索到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1215篇,明确提及古籍应用的442篇,包括临床实践指南300篇(67.87%)、专家共识142篇(32.13%).442篇中明确报告进行了古籍检索的60篇(13.57%);60篇中明确报告古籍检索策略的27篇(45.00%),古籍检索最多的方式为手工检索,共计24篇(40.00%),检索来源最多的为古籍数据库中华医典,共计18篇.442篇中明确报告证据等级评价标准的197篇(44.57%),197篇中涉及古籍评价标准的141篇(71.57%);413篇(93.44%)文献在推荐意见中提及了古籍,但其中409篇(99.03%)仅提及方药名称出处.结论 目前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对古籍的应用有限,存在检索、证据等级评价和推荐意见标准不规范的问题.未来研究需明确古籍应用范围与方法,注重其与现代研究证据结合,提升古籍证据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的价值和质量.

    古籍证据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中医药专家共识证据评价

    楂曲消风散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损处皮肤菌群的影响

    张雪珥叶晟桢郑派刘娥...
    810-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楂曲消风散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AD)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肤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内服楂曲消风散,对照组内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疗程均为4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4周两组患儿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SCORAD)评分、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问卷(CDLQI)评分、中医证候(心烦、口渴、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或黏)评分.分别于两组中各随机选择25例患儿,在治疗前后进行皮损处皮肤取样,提取皮肤样本DNA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检测皮肤菌群水平,对菌种分布、菌群多样性及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脱落5例,最终两组各40例纳入分析.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4周SCORAD评分、VAS评分、C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4周改善程度均优于治疗2周(P<0.01).治疗4周,治疗组SCORAD评分、VAS评分、C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心烦、口渴、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或黏评分均降低(P<0.05);对照组口渴、纳呆、小便短赤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烦、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或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菌种相对丰度比较,对照组缓症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孪生球菌相对丰度下调,对照组缓症链球菌相对丰度下调(P<0.05).治疗后治疗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缓症链球菌、大肠杆菌、溶血孪生球菌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haol指数、Shannon指数均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haol指数、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Chaol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前皮损部位菌群结构差异较大,治疗后治疗组菌群结构相似,对照组与治疗前菌群结构无明显变化.菌属结构差异分析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关键菌属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两组关键菌属亦不同.结论 楂曲消风散可有效减轻AD湿热蕴结证患儿皮损严重程度、缓解皮肤瘙痒情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通过减少致病菌定植、增加有益菌定植,改变皮肤微生态发挥作用.

    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热蕴结证楂曲消风散皮肤菌群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三级防控的255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效果评价的单臂队列研究

    郭红鑫朱明军于瑞李兴渊...
    82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基于三级防控的中医健康管理对心肌梗死(MI)患者的管理效能.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臂队列研究方法,纳入MI非急性期患者277例,通过"以患者为核心、村医/社区医师为执行主体、三级中医院专科医师为主导"的三级防控体系,给予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用药和中医适宜技术管理在内的中医健康管理措施,周期为12个月.通过患者报告结合病历调查收集管理前及管理12个月后的各项指标,并进行管理前后的比较分析.主要疗效指标包括再入院率和复发加重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疾病认识情况相关指标、生活行为相关指标、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功能分级.结果 255例患者完成研究并纳入结果分析.管理前12个月内有92例(36.08%)发生复发加重,130例(53.72%)发生再入院,管理12个月内有59例(23.14%)发生复发加重,49例(20.25%)发生再入院,管理后复发加重率与再入院率均显著低于管理前(P<0.01).疾病认知情况方面,管理前后患者除糖尿病判定标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心脑血管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较管理前显著提高(P<0.01),心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总分亦高于管理前(P<0.01).生活行为方面,患者饮食偏咸率、饮食偏甜率和饮食偏油腻率均较管理前显著下降,适量运动率较管理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吸烟率和剧烈运动率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抑郁评估量表总分和焦虑评估量表总分均较管理前显著下降(P<0.01),收缩压和体重指数均较管理前升高(P<0.05或P<0.01),舒张压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达标率方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率较管理前显著升高(P<0.01),体重指数<24 kg/m2率、收缩压<140 mmHg率均较管理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舒张压<90 mmHg和空腹血糖<7.0 mmol/L率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患者CCS心功能分级较管理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基于三级防控的中医健康管理具有较好管理效能,可增强MI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等危险因素,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减少其复发加重率和再入院率.

    心肌梗死中医健康管理三级防控单臂队列研究

    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 传承千年中华医脉 践行新的文化使命

    黄璐琦
    8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