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造技术与机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造技术与机床
制造技术与机床

梁玉

月刊

1005-2402

edit@mtmt.com.cn

010-64739683/79

100102

北京朝阳区东直门外望京路4号

制造技术与机床/Jour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Machine To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月刊,是中国机床行业及制造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期刊,创刊于1951年8月。主要栏目有:国内外动态、综述、设计与研究、工艺与检测、改装与维修、管理技术、商务桥梁、企业之窗、数控专栏等。本刊是境内外厂商了解中国机械制造业市场、向用户介绍产品的好平台,欢迎广大读者或厂商踊跃订阅、投稿或刊发产品宣传广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耐电蚀磨料电极电化学放电加工MMC实验研究

    邓子杰林浩然张凤林郭金保...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采用传统的铜基磨料电极电化学放电加工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PR-MMCs)工具电极快速损耗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采用熔点高、硬度高的钨铜作为磨料电极的基体材料,探索一种基于钨铜基磨料电极的高速磨削辅助电化学放电加工PR-MMCs的新方法.铜电极、铜基磨料电极和钨铜基磨料电极分别被用于铝基碳化硅(SiCp/Al)复合材料的加工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铜电极和传统的铜基磨料电极,新型的钨铜基磨料电极在加工SiCp/Al中展现出更好的耐电蚀性能和加工效率:钨铜基磨料电极的电极相对损耗率(TWR)均低于铜电极和传统铜基磨料电极的电极相对损耗率,最低可达铜电极的 1.1%和传统铜基磨料电极的28.8%;钨铜磨料电极的材料去除效率(MRR)均高于铜电极和传统铜基磨料电极,最高可达铜电极的 8.0 倍和传统铜基磨料电极的 2.5 倍.

    金属基复合材料G-ECDM钨铜磨料电极电极相对损耗率材料去除率

    横向旋转磁场辅助电火花铣削加工烧结钕铁硼的效果研究

    王伟白雪杨廷毅侯运河...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电火花铣削加工烧结钕铁硼过程中蚀除颗粒排出困难的问题,文章引入横向旋转磁场.通过无磁场加工、横向恒定磁场辅助加工、横向旋转磁场辅助加工的加工效果对比试验,分析加工参数对材料去除率、表面粗糙度和电极损耗率的影响.从正离子的受力角度,分析无磁场、横向恒定磁场辅助、横向旋转磁场辅助电火花铣削烧结钕铁硼方法的材料去除率、电极损耗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差异.结果表明:横向旋转磁场辅助电火花铣削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更高,表面粗糙度更好,电极损耗率更低.

    电火花铣削加工横向旋转磁场正离子受力分析材料去除率表面粗糙度

    基于电参数的GH4099短电弧铣削加工工艺研究

    张化平仇未星周建平王翔...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电弧铣削加工作为一种新的放电加工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热加工,其对镍基高温合金的加工具有很大优势.为探究短电弧铣削加工 GH4099 最优电参数工艺组合,创造性建立了GH4099 短电弧铣削加工放电凹坑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电压、频率和占空比对放电凹坑形貌的影响规律,得出GH4099 加工的最优电参数:30 V、1 kHz、60%,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该参数加工下的工件材料去除率以及表面质量.这不仅可以实现GH4099 材料的高效加工,而且能促进短电弧热加工理论的完善.

    短电弧铣削加工热加工镍基高温合金放电凹坑

    超声辅助金刚石线锯复合切割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洪浩高玉飞张乃军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硬脆材料与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其切割主要采用金刚石线锯加工技术.近年来,对切割加工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超声辅助金刚石线锯复合切割技术逐渐发展起来.超声辅助金刚石线锯复合切割技术提高了锯切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延长了锯丝服役寿命,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从超声辅助金刚石线锯复合切割技术的加工原理、加工质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概述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金刚石线锯超声振动加工质量复合加工

    金属构件表面织构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袁丕琪房纪涛王立群梁浩...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构件是各种机器的必要组成部分,金属构件的磨损是机器失效的主要原因.金属构件表面织构技术作为提高金属材料表面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在机械、航天、化学、冶金和生物工程等很多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文章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重点对金属构件表面织构在干摩擦、边界润滑和流体润滑 3 种主要润滑形式下的减摩机理展开了讨论;揭示了金属构件表面织构在不同润滑形式下的主要减摩机理;归纳了金属构件表面织构的几何特征对其改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包括织构的形状、深度、面密度和排列方式.文章还分析了各几何特征的最佳值及其与摩擦学性能的一般规律,发现几何参数合理的金属构件表面织构对降低金属构件表面摩擦系数,提高抗磨性能和油膜承载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且各种几何特征对金属构件表面织构摩擦学性能的提高是相互影响的.

    表面织构减摩性能几何特征表面技术

    自由曲面轮廓仪机架多目标优化设计

    席建普周卓林罗来华张通通...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复杂机床结构优化过程中,通常难以处理各个设计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数值模拟和优化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方法.在Isight平台中调用SolidWorks和Workbench插件进行试验设计,通过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optimal latin hypercube algorithm,OLHA)设计样本点,用生成的样本点构建泛克里金近似模型,并使用交叉验证证明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最大位移变形量最小和一阶固有频率最大为优化目标,运用多岛遗传算法(multi-island genetic algorithm,MIGA)进行寻优计算来获取最优解.优化后的一阶固有频率为 221.31 Hz,较优化前增加了 8.43%,最大变形为 0.001 888 mm,减小了 18.45%,实现了机架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轮廓仪多目标优化多岛遗传算法泛克里金法

    基于非参数回归响应面法的高精车铣复合机床床身多目标联合优化设计

    杨郡守周振伟林晓亮邓小雷...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密化是机械加工领域追求的目标,数控车铣复合机床作为高端机械加工装备,其床身的动静态特性对机床加工精度有显著影响.针对当前床身结构优化方法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非参数响应面法的多目标联合优化方案.该方案首先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挑选出模型的优化尺寸,并将床身质量、最大形变、一阶固有频率作为联合优化目标;通过建立参数试验对尺寸进行敏感性分析,精准选出敏感性较大尺寸;基于非参数回归法建立响应面,导入所选尺寸,计算试验样本的响应值,建立非参数回归响应面优化模型,并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找出最优设计方案.最优方案优化结果为:机床床身最大形变降低约 14.667%,一阶固有频率提升约 3.187%,质量降低约 1.208%.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能够高效提升机床床身动静态特性,为机床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高精车铣复合机床机床床身参数敏感性分析非参数回归响应面法多目标联合优化

    一种新型梁类机械零件夹具装置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白玉梅瞿金秀吴佳燕史小伟...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开展基于声音信号对梁类机械零件损伤检测识别的实验,文章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种梁类机械零件的夹具装置,并结合应用实例,解释了该夹具装置的使用方法.该夹具装置对现有装置进行升级,设计了一种表面各具特点的夹紧块,使其能够快速适应不同横截面形状、不同大小机械零件的装夹,以实现高效、多功能、低成本的目的;同时采用丝杠螺母副,利用其结构简单、运动平稳的优点,实现机械零件的上下移动和装夹,为基于声音信号的结构损伤检测识别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基础.

    梁类机械零件任意横截面形状和尺寸夹紧夹具装置

    基于EMD-PSO-HMM刀具磨损监控系统

    张子盛孙爱民赖智宇方旭阳...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刀具的磨损及崩刃对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影响,通过机器人学习技术,设计一套基于EMD-PSO-HMM刀具磨损监控系统.首先提取不同刀具磨损状态下主轴的电流信号,由于传统小波分析及傅里叶分析在信号分析过程存在一定局限性,文章采用EMD算法对加工过程中主轴电流信号进行不同尺度信号分解并提取特征参数,将提取的特征值输入HMM模型进行训练迭代.为解决HMM模型在模型训练的过程中存在局部最小值的问题,文章引入粒子群算法对HMM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全局搜索以达到最优值.基于以上形成的EMD-PSO-HMM刀具磨损监控系统在实际刀具磨损状态评估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EMD分解粒子群算法马尔可夫模型刀具磨损状态

    涡轮叶片榫头磨削加工应用研究

    丁志纯刘良宝于建华吴隽灏...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榫头磨削加工问题,通过分析涡轮叶片零件材料及结构特点,制定其缓进磨削加工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总结出涡轮叶片磨削工艺装备、参数验证方法和检测过程及方法.针对零件加工过程中的难点及实际工艺过程的注意事项,如多余物控制及标印等,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根据零件使用过程中避免再结晶的特点,设计正交实验,得到最佳磨削参数并进行验证分析.最后总结了零件工艺过程并提出了后续工艺提升改进的方向.

    涡轮叶片磨削单晶榫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