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种子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种子科技
种子科技

姚庆儒

月刊

1005-2690

zzkjbjb@126.com和zzkjbjb@yahoo.com.cn

0351-7032916,7023241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街35号

种子科技/Journal Seed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种子协会和山西省种子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种子方面的技术性刊物。本刊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信息性于一身,主要刊登种子管理、新品种的引种、区试、审定和良种的繁育、加工贮藏、检验、经营等方面的内容,辟有问题探讨、大家谈、学法用法、工作交流、风流人物、专题综述、他山之石、实验研究、适用技术、成果开发、知识讲座、良种良法、品种介绍等栏目,实为广大种子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及使用者、选育者挥毫耕耘的园地,获取信息的窗口,释难解疑的良师,开拓进取的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精"2+X"小区肥效试验初报

    杨秀华朱燕石乔龙刘松琴...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精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种植技术和肥效研究对于提高黄精的产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索黄精生产中氮磷钾肥的适宜用量,基于多年土壤化验结果和农事经验,综合松桃县寨英镇黄精种植情况,以黄精为研究对象,设计黄精氮磷钾肥总量控制(2+X)试验方案,开展了黄精"2+X"氮磷钾肥总量控制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黄精生长性状的影响,以寻找科学的氮磷钾肥施用量,提高黄精产量,并建立一套完整的黄精高产、优质施肥体系,为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加速科技成果在田间的大面积应用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E区(12m2)施入尿素180g、普钙88g、硫酸钾216 g获得的产量最高,其他氮、磷、钾肥组合施入量过高、过低,均会降低黄精产量.

    黄精氮磷钾肥肥效试验

    水稻品种TN1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杨敏苒齐慧龙王田梦王希胤...
    5-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叶绿体发育对其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TN1水稻品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分析表明,密码子偏好受到自然选择和碱基突变压力的影响.低GC含量和低ENC值表明基因具有强烈的密码子偏性,且基因表达水平与基因密码子第一位碱基的GC含量密切相关.中性绘图和PR2-plot结果显示自然选择对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而ENC-plot分析表明突变压力也对密码子偏性有一定影响.此外,最优密码子分析表明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偏好以A和U结尾.研究结果为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水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品种TN1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最优密码子

    番茄中Ty-1抗性机制研究中siRNA含量的测定

    黄毅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Ty-1抗性基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预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基因.该基因已被克隆,并被证明代表了一类新型的R基因,其编码一种为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这种酶与已知在RNAi信号扩增中起作用的RDR1、RD)R2和RDR6有所不同.近期研究表明,Ty-1通过增强转录基因沉默(TGS)来获得抗性,并且还能防御与之相关的双组分番茄严重皱缩双生病毒(ToSRV).在带有Ty-1基因的番茄植株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TRV2-180和TRV2-190)技术,证明Ty-1抗性基因还能够保护植物免受单组分、叶蝉传播的甜菜曲顶病毒(BCTV)的感染.虽然已知的siRNA是DNA甲基化(RdDM)和诱导TGS所必需的因素,但是在本次实验中未能成功证明Ty-1番茄植物中24-nt大小siRNA的相对富集情况.

    番茄Ty-1抗性机制siRNA

    玉米生长阶段与氮、磷、钾肥需求量的关系探讨

    杨琴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科学合理地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以赫章县为试验区,通过设置5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的生长及产量情况,探讨了氮、磷、钾肥利用率,明确了氮、磷、钾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缺N、K、P元素均会抑制玉米生长,其中缺K元素对玉米的影响最大,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可使玉米产量最高,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1.72%、40.85%和37.9%,钾肥利用率偏低.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肥的需求量不同.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是吸收氮、磷、钾肥的高峰期,抽雄后氮素吸收基本结束,磷、钾肥缓慢吸收持续至成熟期.建议改进施肥方式,增施有机肥,选用高效复合肥,促进养分平衡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以期试验结论为指导当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提供参考.

    玉米氮、磷、钾肥肥料利用率

    12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

    源春彦陈世雄王柏杨振...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2018-2019年选择了 12个品种在息县进行大田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绿源麦8产量最高,为5 392.50 kg/hm2,比对照品种郑麦113增产6.57%;先麦18产量排第2位,为5 377.50 kg/hm2,比郑麦113增产6.28%;丰皇619产量排第3位,为5 293.50 kg/hm2,比对照增产4.62%.其中,绿源麦8、丰皇619的产量与产量三因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建议结合当地气候变化、品种抗逆性等因素,进一步开展大田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

    小麦农艺性状品种试验

    西藏林芝巴宜区青杂系列杂交油菜种植适应性研究与示范

    果珍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林芝地区农民一直沿用本地多年留用的白菜型油菜品种,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油菜品种问题成为制约林芝地区油菜发展的颈瓶.随着"双低"优质油菜品种的选育成功,油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提高.通过引种青海农林科学院青杂7号、青杂12号和青杂9号在林芝海拔3000~3 300m区域进行适应性种植研究及示范.结果表明,引种的青杂7号表现为早熟,在林芝海拔3 000~3 300m区域可以正常成熟,青杂12号和青杂9号表现为中晚熟;青杂7号产量变幅为1 776.45~1 832.25 kg/hm2,青杂12号的产量变幅为1 824.0~1 915.5 kg/hm2,2个品种表现为明显增产;青杂9号产量为1 245.00 kg/hm2,表现为明显减产,建议在林芝地区可以考虑推广早熟品种青杂7号.

    青杂系列甘蓝型油菜适应性产量

    辽宁省威灵仙-玉米药粮生态复合套种种植模式探索

    刘秀徐国锋李屹张叶...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提出大力弘扬中医药产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产出.然而,人工成本攀升、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等问题逐渐凸显,中医药的种植耕地面积大大缩减,其产出面临巨大的问题.单独的农业种植不仅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大幅下降,而且难以满足我国居民对农作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高效利用土地,采用复合套种种植模式发展中药种植至关重要.为此,对辽宁省新宾县进行了"非粮化"和高效农业试验,试验后发现威灵仙-玉米药粮生态复合套种种植模式解决了中药材生产的连作障碍和生态恶化问题,实现了药粮双丰收,提升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总结了辽宁省威灵仙-玉米套种技术.

    威灵仙玉米药粮生态复合套种种植

    贵州地方水稻品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多样性分析

    张建冲王荣基张发丽张恒栋...
    24-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58个标记位点对贵州地方稻种资源进行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26个等位基因,每对标记的等位基因数均值为2.17,有效等位基因数均值为1.385 0,Shannon信息指数均值为0.384 1,基因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222 4,多态性信息指数均值为0.192 1.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UPGMA聚类分析,把273份水稻分为2个类群,分别包含243份和30份材料.结果表明,贵州省地方水稻品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

    地方水稻品种淀粉合成基因多样性

    国审春小麦宁春59号选育与栽培技术

    杨乐曾宝安李红霞张双喜...
    27-2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春59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以雁麦草/中国春(从美国农业研究署引进的杂交后代中间材料)为母本,以A2855(引进的综合性状优异的墨西哥材料)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小麦新品种,2022年5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20066),该品种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广适、适合轻简化栽培等特点,适宜在我国西北春麦区水浇地上种植.基于此,介绍了宁春59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春小麦选育宁春59号栽培技术

    白苦荞1号的选育及栽培管理技术

    吴晗加央多拉高超王开伟...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苦荞1号是从山西收集的苦荞地方群体中选择变异株,后经系统选择而成,为中早熟品种,具有抗旱、抗倒伏、抗落粒性强、适应性广以及高产稳产等特性.实践可知,该品种增产效果明显,适合在吉林白城、宁夏固原、甘肃平凉、云南昆明等地种植.分析了选择合适种植区域、选茬整地、适时播种、合理种植密度、中耕管理、常见病虫害防治、后期适时收获与合理贮藏等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以期提高白苦荞1号品质和产量.

    白苦荞1号品种选育高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