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能源与环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能源与环保
能源与环保

王春林

月刊

1003-0506

zzmttg@163.com

0371-67575989

450001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17号

能源与环保/Journal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煤炭》重点刊登介绍煤炭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新产品的文章和信息,兼容经营管理。面向煤炭系统和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和大专院校师生。本刊为双月刊,彩色封面,国际标准大16开本,112页,月下旬出版,自办发行。每期定价10元,全年6期6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LC技术的筛分煤矿输煤栈桥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郝喜平
    19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筛分煤矿输煤栈桥在整个输煤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筛分煤矿输煤栈桥自动控制系统煤矿运输量与实际量相差较小,导致精密度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PLC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筛分煤矿输煤栈桥自动控制系统,在原有PLC控制的基础上,新增PLC扩展模块、I/O模块,将系统重新编程,将整个卸车系统改成自动控制,达到无人值守控制模式,提高系统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LC技术的筛分煤矿输煤栈桥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煤矿运输量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增强精密度.

    PLC技术筛分煤矿输煤栈桥自动控制系统

    旋流器入料口结构对分级效果的影响研究

    李江涛任雷平杨娟利王成龙...
    197-20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Eulerian单相流体模型,模拟了 4种不同入料管结构的旋流器的物料运动过程.包括传统圆形入料口(R-1型,直径15 mm),方形入料口(R-2、R-3和R-4型,尺寸为7 mm ×7 mm、8 mm ×6 mm和9 mm ×5 mm).同时,选择R-2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体积进料速率为0.266 kg/s的情况下,与圆形入料管道旋流器相比,方型构型具有更大的E(Eule)值和R(底流溢流比)值.同时CFD模拟结果轴向速度分布证明了更多的流体移到R-2型,采用方形进料管代替圆形进料管E值平均增加12.4%,R值平均增加7.6%,d50(切割粒度直径)平均减小32%,有助于提高分离器的分级效率.

    旋流器入料口CFD模拟分级效率

    面向煤矿机电设备的电磁干扰测试系统设计

    冀鹏飞
    20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设计了一种电磁干扰测试系统,以评估井下机电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种可靠和高效的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井下机电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工作性能.首先,介绍了煤矿井下机电设备面临的电磁干扰问题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其次,详细描述了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该系统包括1个电磁辐射源和多个接收器,通过模拟真实的井下电磁环境,对机电设备进行干扰测试.接收器采集并分析井下设备的电磁辐射和敏感度,以评估其对外界电磁干扰的响应能力.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与传统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测试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均有显著改进.

    井下机电设备电磁兼容性井下电磁环境电磁敏感度响应能力

    复杂场地变电站基础中预应力管桩荷载传递规律的有限元分析

    徐晓东陈伟杰朱佩宁邱宇航...
    206-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山区修建变电站等工程时,经常会遇到复杂场地基础的问题.倾斜软土地基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基础,具有独特的工程特性,给变电站的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研究复杂场地基础中预应力管桩的加固效果,指导预应力管桩设计.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预应力管桩加固斜坡软土地基模型,研究了不同桩间距、桩长对路堤安全系数的影响,分析了预应力管桩的荷载传递规律、沉降以及路堤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在倾斜软土地基中设置预应力管桩,可以有效减少基础的变形,提高其稳定性;桩间距和桩长的改变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显著,随着桩间距的减小和桩长的增加,倾斜软土地基变形逐渐减小,路堤安全系数逐渐增大;桩长应深入到嵌固层以下,过度减小桩间距后加固效果提高不大;路堤中部的桩基主要提供承载力,产生竖向位移较大,两侧的桩基主要提供抗滑力,产生横向位移较大;桩身轴力沿桩身先增大再减小,以软土层底面为分界线,上部桩身与下部桩身受剪应力相反,主要受力部位集中在桩端.在相关工程中,可根据需要合理设计预应力管桩的桩长、桩数和桩间距等参数,实现更加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

    预应力管桩斜坡软土地基强度折减法荷载传递规律有限元分析方法

    混凝土支柱支护技术在预掘回撤通道支护中的应用

    王志超
    21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混凝土支柱在预掘回撤通道支护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的方法对混凝土支柱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以此为基础,在何家塔煤矿50103工作面预掘回撤通道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同时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矿压规律进行了监测.试验中主回撤通道共安装了 2排直径800 mm的混凝土支柱,配合锚网梯梁组合支护系统对顶板进行支护.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支柱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作面末采期间回撤通道的安全,显著提高搬家效率,并大幅降低搬家过程中的支护成本.

    混凝土支柱预掘回撤通道井下试验矿压监测

    乌兰木伦煤矿12煤沿空留巷底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马添虎史艳楠
    217-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采矿地质条件适宜实施沿空留巷时,可取消工作面区段煤柱,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另一方面在掘进队伍紧张时可以更好地安排采掘接替活动.为此,乌兰木伦煤矿在12煤实施了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为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底鼓变形,在调研12407工作面沿空留巷底鼓破坏现象的基础上从机理层面开展了沿空留巷巷道底鼓变形的深层次分析.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滑移场理论进行力学建模,计算得出了采动支承应力作用下沿空留巷巷道底板垂向压力值及最大底鼓压力位置,由此提出了柔模混凝土墙迎山角、临时加强支护优化和打设木点柱等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后的巷道底板平整度良好,能够很好地满足巷道复用需求.

    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底鼓变形

    传感器安装方式对巷道微震信号质量影响分析

    张爱华张明伟陈付德田佳豪...
    223-227,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震监测技术是在声发射学与地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观测分析微小地震事件来研究其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目前微震传感器的安装方法较多,但各有优缺点,需要针对不同的巷道环境提出合适的安装方法.在新集二矿230108工作面使用2种方式安装微震传感器,分别是全锚固锚杆刚性连接安装与钻孔注浆黏连岩壁安装,进行为期一周的微震试验,共采集到553个微震事件.对微震事件进行频域特性分析,发现通道1(全锚固锚杆安装)信号的400 Hz以下频率成分在总频域成分中的占比多数位于45%~75%,平均占比为60%,通道1信号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均较为丰富.而通道2(钻孔安装)信号中400 Hz以下频率成分在总频域成分中的占比多数达80%以上,说明高频成分有所丢失.采用锚杆方式安装的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能量大于采用钻孔方式安装的传感器,平均真实能量值约为钻孔安装采集信号的7.24倍.采用锚杆安装的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信噪比数值在20~50 dB,平均值为27 dB,使用钻孔方式安装的传感器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数值多数在5~35 dB,有些甚至为负值,平均值为17 dB,通道1信号的信噪比是通道2的1.6倍.采用锚杆式安装的传感器获得的信号具有频域丰富、信噪比高等特点,信号质量相比于钻孔式安装更高.

    微震传感器现场监测安装方式巷道

    近直立煤层上覆煤柱下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余波
    22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近直立特厚煤层终采线保护煤柱下掘进过程中遇到冲击地压问题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的方法,研究了保护煤柱下方掘进面开采过程中冲击危险程度的变化,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手段和检验措施,得出如下结论:巷道掘进影响了煤柱区域应力状态,增加终采线煤柱区域应力集中区的范围及冲击危险性;掘进工作面经过煤柱边缘应力集中区时,前方应力峰值较大,围岩冲击危险性较高.根据PDCA管理模式提出了理论分析→实施解危→效果验证→掘进实践 优化调整→效果验证的双循模式管控,通过实施掘进面密集大孔径卸压孔和全方位高压注水软化等系统性防治工程,并采用微震、地音、电磁辐射等技术进行效果验证,实现了掘进工作面安全的通过煤柱影响区域.这为矿井冲击地压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近直立煤层冲击地压保护煤柱巷道掘进防冲实践

    韩城矿区破碎围岩巷道注浆锚索加固机理研究

    朱明涛郭守坤张海义李昂...
    237-242,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陕西韩城桑树坪矿3315运输巷道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注浆锚索破碎围岩巷道加固作用的研究,揭示了注浆锚索的加固机理,提出了软弱煤层巷道支护设计的原则,并进一步优化支护方案,通过采用高强度锚索对围岩进行加固,提升围岩的整体稳定性,达到有效防止围岩变形和损伤的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得出,加固后巷道顶板下沉量由原支护方式的帮部收敛量平均为32.7 mm,顶板的平均下沉量为28.6 mm,围岩的平均变形量仅为原支护方案的15.6%,顶板变形稳定后,巷道顶板离层量较小,围岩稳定后平均深基点位移仅为原支护方案的55%.说明优化后的支护方案能够很好控制巷道的围岩变形,有效控制了锚固区范围内围岩的离层,减小了顶板弯曲沉降,增强了顶板的稳定性,该方案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研究为软弱煤层巷道的支护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工程经验,并为软弱煤层巷道支护提供借鉴和指导.

    破碎顶板巷道支护注浆锚索围岩变形巷道稳定性

    高应力破碎围岩巷道控制机理及支护技术

    丁小敏董昊福张玮付慧见...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高应力破碎围岩巷道围岩支护效果差、变形破坏严重等问题,以东峡煤矿37221-2回风巷为背景,通过现场勘察、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应力破碎围岩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和控制原理.基于原支护方案及分析成果,提出了"注浆管浅部注浆+锚杆+注浆锚索+钢筋网"的联合支护方案.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支护后顶底板最大移近量和两帮最大收敛量同原支护方案相比,分别减少了约77%、82%,围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良好.该研究可为高应力破碎围岩巷道、围岩控制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高应力破碎围岩变形破坏联合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