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

骆晓会

双月刊

1674-117X

xuebao168@163.com

0731-22183036

412007

湖南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而以学术性、地域性及师范性体现办刊特色。主要栏目除文、理各学科研究栏目外,特设有《炎舜文化与湖湘人文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等栏目。本刊为双月刊,其中一、三、四、六期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二、五期以自然科学与技术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中小学教师及从事党政、经济及科技文化工作的人员。2001年全国各大文摘期刊转载全国专科学校排序第5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丁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

    刘红华申玉洁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海外图书馆及数据库资源,通过梳理丁玲作品政府机构译介和国际学者译介情况,以及各译本在Goodreads、Amazon、StoryGraph等网站上的读者综合评价情况,对英语世界丁玲作品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存在不少进步空间.中国文学作品要真正走向世界,在翻译层面,应坚持"常译常新".在传播层面,应注重"平靓正",重视"粉丝翻译"的影响力,通过与其他传播形式跨界合作努力为自身"引流";同时,还要重视译作的本土化.在接受层面,应思考如何实现接受效果从"Chinajoy"到"Globaljoy",让中国文学作品凭借自身的魅力,赢得海外读者的衷心喜爱.

    丁玲小说英语世界翻译与接受政府机构译介国际学者译介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袭旧诗词的特征及成因

    杨志君段海波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清初的 9 部代表性拟话本小说掺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中诗歌 275 首、词作 82 首.拟话本小说中的袭旧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是唐诗、宋词经典化的一种表现;以小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名家名作;以通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典雅含蓄的诗词;大部分诗词带有劝诫意义,承载着作者的教化意图.这些特点的形成,缘于明末清初"轶宋窥唐"的文学主张、通俗诗词受明人追捧及书商青睐、小说对道德劝诫的重视、儒家的"诗教"传统等.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袭旧诗词唐诗宋词通俗诗词

    清末民初讽喻联的"言文合一"趋向及意义

    肖百容秦红玉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清末民初楹联讽喻"言文合一"

    电影编剧视域下《聊斋志异》叙事艺术考察

    龚金平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缺乏结构意识或者说对叙事节奏把握的不理想,导致《聊斋志异》的叙事要么铺垫阶段过长,要么人物在"对抗"阶段遇到的障碍没有强度和挑战性,其障碍的解决方式则过分依赖"神迹".此外,《聊斋志异》的叙事重心在于"事",尤其是关注"事"之"奇异",而对人物刻画似乎并不在意,其人物刻画方式单一.《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法在当时可能具有合理性甚至超前性,但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其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之后,才能符合电影编剧的要求.

    《聊斋志异》电影改编电影编剧叙述方式结构方式人物刻画方式

    焕新?多元?聚合:原创文化类视频的发展进路

    高文冯翔龙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泛娱乐化视频大肆宣扬快餐文化,鼓吹"饭圈"文化,造成社会性娱乐狂欢、无底线审丑等不良风气,不断侵蚀大众的精神世界.在此背景下,原创文化类视频持续发力,一大批立足历史人文题材的"现象级"视频节目,凭借年轻态多元表达激活文化,文化焕新赋能文化新内涵,优化传播路径,赓续文化基因,以时尚化、现代化、经典化面貌扭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这一文化复兴热潮的掀起,有效纾解了大众的文化焦虑,为全媒体时代原创文化类视频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发展新进路.

    原创文化类视频文化焕新多元表达资源聚合传播优化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