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

骆晓会

双月刊

1674-117X

xuebao168@163.com

0731-22183036

412007

湖南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而以学术性、地域性及师范性体现办刊特色。主要栏目除文、理各学科研究栏目外,特设有《炎舜文化与湖湘人文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等栏目。本刊为双月刊,其中一、三、四、六期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二、五期以自然科学与技术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中小学教师及从事党政、经济及科技文化工作的人员。2001年全国各大文摘期刊转载全国专科学校排序第5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文明美学辨析

    陈望衡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

    新中国初期海南黎族苗族地区提高农业生产力措施研究

    朱沁夫张成甦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全岛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黎族苗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以经济-文化为主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海南黎族苗族地区由初期农耕社会-狩猎采集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化,使得其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基础设施迅速改进、教育文化水平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迅速地拉近了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措施,既符合农业社会的发展规律,又充分联系了黎族苗族地区的实际,因而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益,其亦给当今推动海南黎族苗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新中国初期海南黎族苗族地区农业生产力

    《中国建设》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1952-1956)

    贾一航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建设》杂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刊原则,将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旧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借助外宾的表达方式,从政权、民生、文化三个层面构建出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政府与人民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政权形象;百姓生活日益改善、妇女地位不断提升的民生形象;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文教事业不断发展的文化形象.其构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外宣实践,为新时代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构建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建设》对外宣传国家形象构建

    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逻辑理路与价值意蕴

    刘杰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教育视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地位论、教育特色论、发展方向论、根本任务论、改革动力论、对外开放论和队伍建设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立意高远,对于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境界、深化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新认识以及提供世界各国发展教育事业宝贵经验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教育论述科学内涵逻辑理路价值意蕴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

    马爱花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过孕育、萌芽、形成、成熟和深化发展五个时期,这期间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根本原则、科学方法和基本态度都作了系统的阐述,逐渐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思想内容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于准确把握党情、国情和世情,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基本内容现实启示

    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基于湖南省革命老区的实证检验

    许春晓张蒙蒙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互联网OTA平台景区销售数据综合测算县域旅游发展水平,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2019-2021 年湖南省革命老区县域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扩大-缩小-扩大"的"N型"趋势双重门槛效应;在同一发展时期,旅游发展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效应要略高于城镇居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作用于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经济发达县旅游发展更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旅游发达县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据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振兴机制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发挥旅游联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旅游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门槛回归模型区域异质性湖南省革命老区

    湖南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与旅游利用潜力研究

    谭书佳雷媛婷韩雅如
    52-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根源性、在地性、历时性为标准,对湖南省国家级和省级乡村非遗项目进行筛选,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昂普理论(R-M-P)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单元的乡村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非遗类型分布不均衡,传统技艺与民俗类乡村非遗占比较高;湖南省乡村非遗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部集聚、南北部集中、东部较少"的特征,形成 1 个集核区、3 个带状高密度区和多个中密度区;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整体利用潜力大,但地区性差异显著.据此,建议高潜力区将乡村非遗资源与热门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并借助乡村非遗节庆和民俗活动,推广乡村非遗项目;中潜力区借助特色文化活动,开发乡村非遗文旅路线,并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开发跨区域的乡村非遗旅游路线;低潜力区加强乡村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申报,推动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机制创新.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旅游利用潜力湖南省

    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研究

    张士杰王倩文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观阶层认同感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水平较高;阶层的上向流动,能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家庭阶层、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分别在主观阶层认同对市民化水平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老一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对其市民化水平影响更大,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有更大的市民化发展潜力.据此,应为农业转移人口搭建多元化社交平台,畅通阶层的上向流动,尤其关注老一代和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中部地区可探索户籍准入同城化,鼓励就近市民化,西部地区应重点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阶层地位,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市民化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阶层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司法认定的现实考察与问题省思

    王胜华周洲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近年来百余件真实案例的分析表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虚假信息"认定模糊、主观要件认定缺位以及结果要件认定迥异等恣意入罪的问题.为贯彻刑法谦抑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有必要对本罪客观要素"虚假信息"之意涵进行法教义学限缩,对本罪主观要素"确实知道"应当根据行为人的实施次数、是否获利以及身份经验等进行综合认定,对本罪结果要件"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应在区分网络场域的前提下进行危害性有无的实质认定,从而避免该罪适用的"口袋化",实现该罪适用的有理有据有度.

    网络空间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司法适用虚假信息公共场所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共犯归责模式之批判——单独归责模式的提倡

    刘方可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极端从属性、限制从属性、最小从属性为理论依据的共犯归责模式本质上遵循的是连带性共同归责思路.由于网络犯罪参与已经从单中心型转化为多中心型,异化现象明显,导致共犯在事实上无法从属于正犯,连带性共同归责已不现实.因此,应当提倡单独归责模式,承认网络帮助行为构成犯罪与受助者无关,将研究重心放在提供网络帮助行为本身的非法性、提供帮助者的有责性以及各正犯化罪名本身所保护的法益上.单独归责模式的提出具有刑事政策依据与实质依据,适用该模式不会造成本应以共犯处罚的行为人逃脱处罚,也不会间接扩展共犯的处罚限域,"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竞合条款也不会被架空.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共犯归责模式单独归责模式网络共犯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