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枣庄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枣庄学院学报
枣庄学院学报

胡小林

双月刊

1004-7077

xyxb@uzz.edu.cn

0632-3786743

277160

山东省枣庄市北安路1号

枣庄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影视评论、运河文化研究、墨学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专题研究、鲁南文史、煤化工研究等栏目刊发的论文都在学术界引起过较大的反响,受到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阙里孔庙到汉孝画石——齐鲁孝道文化的传承

    霍明宇
    68-7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鲁大地以礼仪著称,对孝道文化尤为崇尚.从近万年前东夷人的祖先崇拜,到春秋时期儒家"孝德"思想的提出,再到始自两汉而延续至今的祭孔大典,以及民间孝子故事的刻石流传,其中对先祖父辈的追养继孝,强调族群内部同根共祖的宗族文化的认同,可谓是一脉相承.儒家"仁孝"思想因应古代社会尊祖敬宗的文化传统,提出一系列维护社会秩序的伦常纲纪、礼乐制度,从家族之内推衍到乡党国家,形成公侯黎庶普遍认同的孝道文化.如果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创始自黄河上游的秦国,那么以"仁孝"为核心的统一的思想体系则发源于黄河下游的鲁国.一为政统,一为道统,其中隐含着黄河流域多元文化共同体一贯趋向的整合与统一.

    祖先崇拜宗族意识仁孝之礼民间孝道

    雅俗与多元——微山湖地名文化内涵中的区域性特征

    杨晓红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名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命名之初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微山湖的地名文化中既有各地地名共有的普遍性特征,又有因其独特的历史与地理而形成的区域特征.探讨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挖掘当地的区域文化宝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微山湖地名多元

    论蓝调音乐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李健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蓝调音乐的起源人们知之甚少,因为最初蓝调通常被视为是下层阶级的音乐,不被文档记载和研究,也不适宜上层和中产阶层人士的音乐欣赏.本文对蓝调音乐的题材和演奏方式进行研究,借以分析蓝调音乐的历史演变以及对后世流行音乐的创作启迪,以期对蓝调音乐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

    蓝调非洲音乐演变歌曲

    柯勒律治诗歌中的政治情怀

    杨颖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柯勒律治是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之一,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歌涉及国家、民族、自由等政治主题,反映出丰富的政治思想.本文重点探讨其早期诗歌中反映出来的大同社会主张、反战思想以及法国大革命前后政治观点的反转.

    柯勒律治诗歌政治情怀

    《祝福》中"我"的角色定位与错位现象的分析——兼及祥林嫂之死

    张恒正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以"我"的口吻来讲述的."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重要参与者.而"我"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人,这种矛盾复杂性也导致了"我"与祥林嫂对话的多重错位,进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决定了故事的最终走向.更深一层说,"我"的迷惘、彷徨既反映了鲁迅的启蒙心态史,又暗示了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知识人的心理困境.

    "我"反讽与错位祥林嫂启蒙心态史

    矛盾论视域下劳伦斯诗歌《蛇》的生态意识解析

    马玉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矛盾在不同思想、不同行为中诞生,所有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矛盾也就因此而生且无处不在.劳伦斯诗歌《蛇》收录于诗集《鸟·兽·花》,劳伦斯在诗中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蛇"的矛盾形象,颠覆了人们对蛇的传统认知.本文通过分析"蛇"的矛盾形象、"我"的矛盾处境,以及"我"的忏悔,引申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发掘诗中强烈的"生态意识"和"反抗意识",以期对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以及全球工业时代人们的精神危机有所启示.

    劳伦斯矛盾意识生态意识

    《法兰西内战》中的"社会公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亚奇王维先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公仆"思想是建立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基础之上的,认为公仆源自人民,公仆应站在人民立场上服务人民.人民主体和群众利益至上是马克思整个"社会公仆"思想的核心内容,社会公仆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并接受人民监督,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公仆的公正廉洁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的"社会公仆"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就是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等思想,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至上"等思想,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成就.

    社会公仆巴黎公社《法兰西内战》人民主体

    论监察留置措施的完善

    周敏琦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调整了相关留置措施规则,更具可操作性.在监察实践中,留置措施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待完善:严重职务违法行为和职务犯罪行为留置适用未作区分,留置措施规则内容不明确,留置措施司法衔接监督机制有待完善.明确留置措施的性质,细化留置措施规定,完善司法衔接监督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监察留置职务犯罪职务违法比例原则

    智慧课堂技术迭代语境下的大学思政教师主体异化与人文反思

    张耀天郑洁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技术推动着信息教学模式,从智慧课堂1.0版不断升级到智慧课堂4.0版.智慧课堂技术迭代的同时,逐步渗透到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智慧课堂强势地异化着教师的主体能力,数据权力、算法逻辑、数据鸿沟、数据资本消解着教师的主体价值.唯有回归大学思政教育的基本立场,才能在恢复教师主体性的同时,实现智慧课堂的工具理性.

    大数据智慧课堂主体异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话语优化路径

    刘燕妮杜晓
    121-12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是提升中国制度传播力和影响力、引导国内外社会对中国制度形成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展现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效能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对于加强青年学生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有着重要意义.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制度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有效载体,以马克思主义为话语引领、以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建构话语内容、应对西方话语霸权、丰富话语表达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基本的话语优化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制度故事话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