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学"孕育并产生于文字的创造过程,而文字的出现是源于现实生活中交流和表达的需要,故"名学"的逻辑起点在于运用文字和语言于日用之间传递信息,是所谓"名以制义".然随着名学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产生各种目的与性质相异的深入应用,如被运用到宗教仪轨、礼仪法度中,"名实相怨""用名以乱名"等问题便难以避免地出现并愈演愈烈,诸子不得不应之而反思"礼教"以"救世之弊".而反思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趋势便表现为对"周文"所代表之"礼教"的继承或背离,继承则表征"有"之逻辑,背离表征"无"之逻辑.由是与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息息相关的"名学"得以进一步自觉和展开:基于"有"之逻辑形成"刑名""文名""爵名""散名"和基于"无"之逻辑形成"无名".换言之,名、法、儒、墨、道等诸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发生发展实际上皆围绕"名学"展开.这打破了汉人"六家"截然分立、各自对待的成论,为学界重思"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之诸子学发生发展情实提供新的视角,"名学"与名家之异同也由此得到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