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中华鳖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中华鳖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扫码查看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 种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筛选出的10条ISSR引物对来自5个种群的中华鳖个体样本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23条清晰的扩增位点,平均多态性条带(PPB)比例为73.417%.5 个居群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748 0、1.417 7、0.245 5、0.370 4,其中乌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其他中华鳖,淮河鳖群体的变异程度最小.5个居群总遗传多样性指数(Ht)= 0.240 0±0.037 1,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s)= 0.174 7±0.021 6,基因分化系数(Gst)= 0.271 9,基因流(Nm)= 1.339 0.总遗传变异结果显示:有 27.19%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72.81%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杂交鳖与日本品系之间遗传一致度最高(0.937 1),遗传距离最小(0.064 9);中国台湾品系和乌鳖的遗传距离最大(0.127 5).聚类分析表明,杂交鳖、日本品系和淮河品系聚为一类群,乌鳖与其他品系差异较大,单独为一类群.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华鳖分子标记信息,分析当前中华鳖遗传资源形势,为新品种选育改良、种质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指导.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Pelodiscus sinensis Populations Based on ISSR Molecular Marker

Pelodiscus sinensisISSRGermplasm resourcesMolecular markersGenetic diversity

丁淑荃、吴梦晓、尤昆、袁娟、崔鑫炎、黄梅、谢俊杰、米笛

展开 >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肥东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安徽合肥 231600

定远县绿色亲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安徽滁州 233200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ISSR 种质资源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

202003b06020028

2023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影响因子:0.413
ISSN:0517-6611
年,卷(期):2023.51(17)
  •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