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雷山髭蟾蝌蚪形态学分析

雷山髭蟾蝌蚪形态学分析

扫码查看
为了解雷山髭蟾蝌蚪的形态学特征,2020年12月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格头村、仙女塘、康利水厂附近小溪采集雷山髭蟾蝌蚪,并测量其体重和形态指标;采用多变量形态学分析方法对74只雷山髭蟾蝌蚪的体重、全长、眼前头长、体高、尾长等18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全长组蝌蚪的体重、吻肛距、全长等18项指标差异均极显著.在主成分分析中,有1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351%;体重、全长、眼间距、体宽、尾长等指标对其有较大的影响.进行聚类分析的74只雷山髭蟾蝌蚪可聚为3个大类,全长0~50 mm组和全长101~150 mm组的雷山髭蟾蝌蚪关系较远;全长51~100 mm组的蝌蚪处于生长发育的过渡阶段,与全长0~50 mm组的雷山髭蟾蝌蚪有较近的关系.雷山髭蟾蝌蚪外部形态分析可为雷山髭蟾的生物学特征研究积累基础数据.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 Tadpoles

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 tadpoleMorphological indice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孟立霞、王召、杨健、朱秀芳

展开 >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雷山髭蟾蝌蚪 形态指标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贵州省教育厅创新人才团队项目

黔科合LH字[2017]7177号黔教合人才团队字[2013]26号

2023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影响因子:0.413
ISSN:0517-6611
年,卷(期):2023.51(18)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