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

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退耕年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的荒草地、纯林地、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退耕年限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退耕地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显著增加,0~60 cm土层平均密度分别为:农地(1。38 g/cm3)>荒草地(1。27 g/cm3)>纯林地(1。20 g/cm3)>混交林地(1。18 g/cm3),退耕还林后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土壤密度差异显著(P<0。05);土壤密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小,退耕23年后基本稳定在1。16 g/cm3,退耕还林对表层土壤密度的改良效果最好,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这种改良效果逐渐减弱。土壤总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性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表层(0~20 cm)孔隙度最大(50。8%~57。6%),且在退耕5~10年内孔隙度变化最大,退耕25年后孔隙度基本稳定在55。61%左右。0~60 cm土层的孔隙度为混交林地(53。67%)>林地(52。87%)>农地(47。82%)>荒草地(45。97%)。退耕后形成的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孔隙度差异显著(P<0。05),纯林地与混交林地孔隙度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混交林地、纯林地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1。21%和50。37%,与农地的毛管孔隙度(45。62%)显著差异。[结论]退耕还林工程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好于纯林。
Effects of the conversion time of cropland into forestry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loess area of western Shanxi Province of northern China

刘俊廷、张建军、孙若修、李梁

展开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吉县042200

晋西黄土区 退耕年限 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C0501704

2020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37
ISSN:1000-1522
年,卷(期):2020.42(1)
  • 12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