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树是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树种,在喀斯特地区大面积种植,但是目前刈割模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比较缺乏,导致构树经济林资源利用率低,产量和质量不高.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刈割频度和留茬高度下构树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的研究,明确最佳的刈割模式,为构树林采收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贵州省贞丰县 2 年生构树饲用林为研究对象,分 3个刈割频度(一年刈割 3次、4次、5次)和 3 个留茬高度(齐地割 0 cm、留茬 15 cm、留茬 30 cm)进行刈割处理,研究不同处理间发枝数,收获的枝、叶生物量,及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差异.[结果]一年刈割 4 次和 5 次构树的发枝数明显高于 3次.随着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的增加,茎叶比逐渐降低.累积生物量、粗蛋白含量均不受刈割频次的影响,但在不同留茬高度间差异显著.其中,留茬 30 cm时生物量最高,为 2.63 t/hm2,齐地割时粗脂肪含量最高.[结论]年刈割 3~5次,构树产量和品质差异不大;留茬 30 cm,构树生物量最好,但粗脂肪含量略有下降.因此,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推荐喀斯特地区构树饲用林采用一年刈割3~4 次、留茬30 cm的模式进行采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