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柞蚕不同生产阶段柞蚕微孢子虫发生情况的初步调查

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柞蚕不同生产阶段柞蚕微孢子虫发生情况的初步调查

扫码查看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生产中重点检测的病害,目前主要采用镜检淘汰带毒母蛾及子代卵的方法进行病害防控,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有效提高柞蚕生产中对微孢子虫的阳性检出率.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来自2个蚕区柞蚕蛹、蛾的微孢子虫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同时考察蛹期不同积温发育时期微孢子虫的发生情况以及蛾期亲本带毒对子代卵带毒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蛹期积温中后期(150℃以后)柞蚕微孢子虫的阳性检出率提高,可以考虑在这一发育阶段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蛹期提前预检;在检验柞蚕微孢子虫垂直传播过程中,发现亲本蛾带毒情况对子代卵带毒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必要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卵期对柞蚕微孢子虫进行辅助检测,可以弥补常规蛾期检测的漏检问题.研究结果为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在蛹期提前预检以提高种茧品质,在蛾期检测以及卵期辅助检测以减少柞蚕微孢子虫的垂直传播,最终有效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Occurrence of Nosema pernyi at Different Production Stages of Antheraea pernyi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米锐、李青峰、李佩佩、马淑慧、叶博、赵振军、孙永欣、李亚洁、李学军、孟楠、温志新、朱有敏、都兴范、范琦

展开 >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3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

柞蚕 柞蚕微孢子虫 荧光定量PCR 发育时期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指导计划项目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项目

201602418201800132018RQ59

2019

蚕业科学
中国蚕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蚕业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58
ISSN:0257-4799
年,卷(期):2019.45(6)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