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蚕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蚕业科学
蚕业科学

郭锡杰

双月刊

0257-4799

canyekexue@126.com

0511-85616835

212018

江苏省镇江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蚕业科学/Journal Science of Sericul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蚕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蚕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我国蚕学专业各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有重要理论与实用意义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简讯,并报道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蚕业科研工作者、院校师生及蚕业生产管理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种类及浓度激素处理对3个果桑品种嫩枝扦插的影响

    袁姜莲李炎罗义维杨超...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个果桑品种一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扦插材料,探讨不同浓度ABT-1、IBA、NAA处理对果桑扦插成活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并采用排队评分法和公式评分法筛选最佳处理条件,旨在为实现果桑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条件下,3个果桑品种的扦插成活率与对照相比均有明显提高,且在不同品种、激素种类和激素浓度间扦插成活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品种、激素浓度、激素种类;总体上,与对照相比,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处理均能显著提高3个果桑品种的新梢重、新梢长、根重、根数、根总长、根直径和根尖数等扦插生长指标.综合评分结果表明,激素对台湾大果桑和红果2号扦插效果的促进作用排序分别为IBA、NAA、ABT-1和IBA、ABT-1、NAA,最佳处理条件都是200 mg/L IBA处理;对台湾四季果桑扦插效果的促进作用排序为ABT-1、NAA、IBA,最佳处理条件为200 mg/L ABT-1处理.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台湾大果桑、台湾四季果桑、红果2号的嫩枝扦插成活率最高,分别可达79%、96%、72%,且3个果桑品种各扦插生长指标均表现良好.该研究为进一步研发高效实用的果桑扦插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桑树扦插生根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果桑嫩枝扦插成活率生长指标排队评分法公式评分法

    N-聚糖合成通路中内质网α-1,2甘露糖苷酶和α-甘露糖苷酶Ⅱ基因对家蚕胚胎滞育的调控作用

    阿依努尔·亚森樊丙炎陈艳花宁阳威...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蚕滞育是基因与环境协同作用的结果,其调控网络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为了解家蚕N-聚糖生物合成通路是否参与胚胎滞育调控,调查家蚕不同化性品系蛹期、胚胎发育早期以及滞育激素(DH)、蜕皮激素(20E)处理后BmN细胞中内质网α-1,2甘露糖苷酶基因(BmMAN1B)和α-甘露糖苷酶Ⅱ基因(BmMAN2)的转录水平.qRT-PCR结果显示:这2个基因在不同化性品系中的转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蛹晚期的转录水平高于早期;分别用100 nmol/L DH和10 ng/mL 20E处理BmN细胞,BmMAN1B和BmMAN2的转录水平都极显著上调,提示2个基因与家蚕滞育密切相关.对BmN细胞和家蚕二化性品系秋丰16.5℃催青产非滞育卵组(QFLT)蛹期2 d雌蛹进行BmMAN1B和BmMAN2基因的RNA干扰,结果发现滞育相关基因BmDH、BmDHR-1、BmTRE2和BmSDH-2a等的转录水平发生了变化;当在个体水平进行BmMAN1B和BmMAN2基因的共同干扰时,38.2%的子代卵由非滞育转变为滞育.结果表明,BmMAN1B和BmMAN2在家蚕胚胎滞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家蚕滞育N-糖基化内质网α-1,2甘露糖苷酶α-甘露糖苷酶Ⅱ

    公告

    《蚕业科学》编辑部
    115页

    基于改进ResNet-50的类别不平衡蚕茧图像分类算法

    吴勇李子印汪小东叶飞...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蚕茧制丝工艺流程中,缫丝前需将蚕茧按照缫丝工艺要求,逐一进行选茧分类工作.针对蚕茧图像数据存在类内差异大、类间差异小以及类别不平衡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改进ResNet-50的类别不平衡蚕茧图像分类算法.该算法在ResNet-50特征提取网络基础上,从特征图中得到注意力图,之后划分区域,将注意力强度最大区域的特征值减半,以抑制最显著区域特征;提取最显著区域特征并进行特征融合,以增加疵点注意力分布及提高网络表征能力;引入解耦表示学习和分类器学习进行训练,使用类平衡采样微调分类器,引入低频类参数优化损失,以在参数空间进一步调整分类器决策边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蚕茧图像测试集上分类准确率达96.203%,加权F1分数达96.196%,相较于ResNet-50分类算法分别提升1.243个百分点和1.279个百分点;改进算法对中低频类别蚕茧图像分类准确率提升达0.77~9.32个百分点.将该算法应用到蚕茧分选系统的视觉模块中可有效提升蚕茧分选效率.

    蚕茧图像蚕茧疵点特征融合蚕茧分选

    酶法水解桑叶多糖制备低聚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谭凤翔余元善邹宇晓廖森泰...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聚糖被认为可能是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关键结构,而酶法水解多糖制备低聚糖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关注.以桑叶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酶法降解制备功能性桑叶低聚糖.首先,以桑叶低聚糖得率为指标,探究不同种类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以及葡聚糖酶)对低聚糖得率的影响,选出最适合的水解酶(半纤维素酶);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优化、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酶促水解桑叶多糖制备低聚糖反应的最适酶添加量60 U/mL、底物浓度20 mg/mL、反应温度55℃、pH 4.7及时间8 h;在此条件下桑叶低聚糖得率为20.2%,与模型预测值20.7%接近.最后,桑叶低聚糖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与桑叶多糖相比,桑叶低聚糖表现出显著的抑制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痢疾杆菌(Shigell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生长的特性,说明桑叶低聚糖是一种优良的抗菌剂.研究结果为功能性桑叶低聚糖的制备及其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桑叶多糖低聚糖酶法水解BBD实验抗菌活性

    诚征蚕丝学专业广告

    138页

    蚕沙中产DNJ细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及桑提取物诱导其增产的研究

    牛葆鑫辛向东姜雪萍张敏琪...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蚕沙中筛选出产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的菌株PD04,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该菌株为嗜酸性菌,有一定的盐耐受度,最适生长温度为40℃.在PD04菌株发酵初始期添加桑叶生物碱醇提取物、桑籽生物碱醇提取物和桑叶黄酮类醇提取物,对菌液中DNJ的产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当桑叶生物碱醇提取物添加量为0.10 mg/mL、桑籽生物碱醇提取物添加量为0.10 mg/mL、桑叶黄酮类醇提取物添加量为0.20 mg/mL时,菌液中DNJ含量分别达最高值17.61μg/mL、20.28μg/mL、26.74μg/mL,分别是各相应对照组DNJ产量的6.31、7.27、9.45倍.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生产DNJ提供了理论基础.

    蚕沙霍氏肠杆菌1-脱氧野尻霉素桑树活性物质提取物

    不同比例桑枝叶粉复合饲料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刘岩林天宝侯凤香赵燕...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桑树是在我国广泛栽种且兼具药食两用价值的木本植物,其营养丰富产量又高.随着机械化栽培生产技术升级和应用推广,桑多元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探究机械化收获的杂交桑枝叶粉制备复合饲料对肉鸡生产的影响,在等氮等能的基础上,按基础日粮含0%(对照组)、2%(低剂量组)、4%(中剂量组)、6%(高剂量组)的不同比例配制桑枝叶粉复合饲料,经连续8周的饲养观察,测定肉鸡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分析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桑枝叶粉复合饲料组鸡生长状态、觅食表现和增重无明显变化,但肉鸡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抗氧化能力、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同时,桑枝叶粉饲养组肉鸡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尿素氮(UREA)含量和胆固醇含量降低,其中4%桑枝叶粉复合饲料组表现尤为明显.经定量PCR检测表明,内源性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可能与HMGCR、SREBP-2等蛋白基因水平的表达受到抑制,以及LDLR外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增加有关.综上所述,桑枝叶粉可改善肉鸡体内的物质代谢,提高肝肾及抗氧化和免疫保护功能,促进胆固醇脂质代谢,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潜力.

    饲料血清学胆固醇抗氧化桑枝叶粉

    《蚕业科学》著作权使用声明

    《蚕业科学》编辑部
    154页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丝绸出口的变动特征分析

    孙倩芸顾国达王蕾王艺林...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贸易增长的三元分析方法,基于2001—2020年中国对主要丝绸出口国的面板数据,对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中国丝绸出口的变动特征,从总体、双边和出口品类3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主要丝绸出口市场的出口份额受集约边际的影响大于拓展边际,数量效应大于价格效应,丝绸出口存在数量优势大、出口品类完整但价格优势小的特点,中国对主要出口市场的丝绸出口仍"以量取胜",亟待提高产品定价话语权.就出口品类而言,中国对主要出口市场丝类商品出口贸易的边际结构比较稳定,中国丝类商品在主要出口市场渗透率的影响,市场拓展效应大于出口数量效应大于出口价格效应.

    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结构三元边际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