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工智能刑法"主体性"否定:缘起、解构、反思——以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为基础

人工智能刑法"主体性"否定:缘起、解构、反思——以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为基础

扫码查看
人工智能是否能与人类一样具有刑法"主体性"地位无法在刑法理论内部找到答案,而需要以相关的认知科学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根据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理论,人工智能在神经层级、心理层级的低阶认知层面,仅是对人类认知的简单模拟;在作为高阶认知与低阶认知中间环节的语言层级认知层面,人工智能的人工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在思维层级、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层面,当前的人工智能并没有显现出其具有思维或产生文化的能力。结合塞尔"中文房间模型"研判,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刑法意义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在辨认能力方面,人工智能传感器对客观世界的识别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认知进行形式模拟,但其并不能将识别到的信息与自身"行为"结合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该"行为"的社会意义;在控制能力方面,人工智能所展示出的"控制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执行算法的能力,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类控制,而非人工智能的"自我控制"。因此,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并不具有刑法"主体性",进而承担刑事责任,当前的刑法理论也不必对所谓的"强人工智能"过度反应。将"类人"的人工智能提升到人类同等高度,有损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将"删除数据、修改程序、永久销毁"等与刑罚异质的要素纳入刑法会让其有适用于人类的危险。故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对刑法理论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导致传统社会风险加剧,刑法理论的应对模式仍应当在现有刑法理论体系内,结合风险刑法理论将其作为"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对待。当人工智能作为犯罪对象时,其是以财物、作品等形式存在,在司法认定过程中要注意界分人工智能本身与人工智能的载体;当其作为犯罪工具时,会导致犯罪后果扩大,查证难度增大等结果。

甄航

展开 >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 401120

人工智能 认知层级 强人工智能 中文房间模型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2019年度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创新项目

2022M712650FXY2019009

2024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47
ISSN:1008-5831
年,卷(期):2024.30(3)
甄航.人工智能刑法"主体性"否定:缘起、解构、反思——以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为基础[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3):242-252.DOI:10.11835/j.issn.1008-5831.fx.2019.12.007.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