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

赵修渝

双月刊

1008-5831

shekexeb@cqu.edu.cn

023-65102306;65111861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全面反映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紧紧依靠重庆大学文科办学传统的影响和现有社科研究实力及坚实雄厚的理工学科基础,加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形成并巩固了社会科学应用性研究的鲜明办刊特色。重庆大学学报办刊严谨规范,特色鲜明,学术质量上乘,先后获得多种奖励,被全国多家有影响的数据库收录,并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全国报刊索引》等文摘性刊物转载、题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关键: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刘耀彬陈利鹏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支撑,也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第五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下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板块下有关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内容相比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思路。文章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总结新时代十二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取得的成效,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调整和完善区域发展理念、机制与政策体系,围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产生的最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的最大实践标志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历经了伟大变革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需以着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目标;当前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逻辑与重点在于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于优势互补视角,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高效资源配置,确保发展成果能够公平惠及全民,即"合理分配蛋糕"。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区域协调发展在宏观层面超越了单一的经济总量增长,而是一场以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为驱动的全方位变革,旨在"做大且做好蛋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策略。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区域原有比较优势的进一步深化上,还能够为各地区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城镇化的改革红利与机制完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刘伟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正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一场深刻变革。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实践创新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核心精神要义,根本目的是通过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性、系统性、集成性改革需要,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客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视阈下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区域经济平衡、公共产品均衡性、城乡治理融合性和城乡互动关系双向型等突出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系统论证新型城镇化背后发展逻辑和实施路径调整的必要性、合理性。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的"二次城市化"从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社会结构、制度潜能等方面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强化改革动能,扩展改革空间。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体制机制的重塑与再造,顶层逻辑由激励式的城镇化转变为包容性的城镇化,对可能出现的城市运营和公共产品成本负担增大、城乡人口迁移市民化不充分、中小城市和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弱化、产城一体化不融洽、不完全等风险与挑战进行分析研判、风险防范和对策应对,通过集成化的系统改革在公共产品、城乡互通、权益保障、国际竞争、区域经济均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这对于下一阶段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模式借鉴和政策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二次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改革红利

    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挑战与推进路径

    向鹏成杨斯迈袁永奇
    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为新时期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根本遵循。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驱动下,协同发展可以促使区域比较优势、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和区域交通联系相互作用,并叠加协同效应推动系统不断动态演化至高级协同。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面临着区域比较优势较弱、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效率较低、区域交通联系程度不高三大挑战。研究认为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以提升区域比较优势,要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交通类投融资平台的治理能力;二是深化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协同以优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要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组织,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作制度,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加快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硬件建设以强化区域交通联系,要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硬件统筹建设力度,协同打造"通道化、枢纽化、体系化"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欠发达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助推新基建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

    西部地区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机理推进路径

    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机理与对策

    钟业喜吴思雨
    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协调发展是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全面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仍旧面临资源禀赋差异短时间难以改变、区域间经济差距过大、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产业路径依赖严重致使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生产依托,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旨意的先进生产力,是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型生产力,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数智化时代,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技术实现革命性的突破创新,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市场一体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均衡性。随着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产业发展的包容性,促进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协同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有利于使我国经济增长迈向要素投入少、配置效率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压力小、经济效益优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通过融合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监督和决策系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强大脑",有效解决产业同质化发展导致的生产性产能过剩与生产要素短缺的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平性。基于此,从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硬支撑;持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抢抓区域协调发展新机遇;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软实力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申杰昌忠泽毛培
    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合地方分散、封闭的区域市场,构建全国范围内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体系,不仅产生了更大的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能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熵值法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空间杜宾模型等多种计量技术,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经过内生性检验以及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删除特殊样本等其他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了市场需求,促进了基础研究,激发了企业家精神,进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和维度异质性特征。地区层面,相较于东部地区,统一大市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维度层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有效促进科技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发展,但对绿色生产力的影响尚未显现。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发现,统一大市场在促进本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周边其他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文章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在研究视角上,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考察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的补充;在研究内容上,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文章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论证了以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将有关统一大市场经济后果的研究提升到了新高度;在政策层面上,基于基础研究、市场需求、企业家精神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统一大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文章的研究或可加深对新质生产力市场化发展路径的认识。

    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市场需求基础研究企业家精神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升新质生产力研究——基于城市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李晓龙魏启帆
    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凸显,为顺应时代浪潮、把握历史机遇,各国正竭力寻求新的生产力模式。着眼于此,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为中国塑造发展新优势、应对外部环境冲击提供重要战略支点。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作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关键部署,将为铸造新质生产力带来崭新动力。文章借助数据交易平台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选取中国2011年至2021年277个地级城市的样本数据,以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为基础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提升,且该结论在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集聚程度这三个机制实现;对于东部城市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来说,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影响更显著;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点,即试点城市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可促进邻近城市新质生产力提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加速经济集聚、推动地方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制定特色化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数据交易平台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把研究视角下沉至地级城市层面,以更加细微的尺度分析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不仅补充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经济后果相关研究,亦丰富了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工具箱;从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三个视角讨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制,并系统探究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异质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可为深化数据要素市场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数据要素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新质生产力数据交易平台多期双重差分法

    数字技术如何推动企业经济活动突破本地化——兼论对破除旧生产力格局空间限制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

    冯国强梁志琦
    8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数字新业态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又能发挥何种作用?文章利用2007-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合作企业空间分布的经验数据,设置"宽带中国"政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系统估计数字技术对合作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从产业链上为数字技术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提供微观证据。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强产品竞争力两条渠道推动企业将供货、销售渠道向省外延伸。具体而言,政策试点推动企业前五大供货商中本省企业减少32。75%,本省客户企业降低24。45%,省内平均每家合作企业的采购额与销售额占比分别下降4个和1。98个百分点。这一发现从合作企业空间分布的视角,为数字新业态突破空间限制、推动地区之间市场整合提供了系统性证据。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新业态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积极作用随着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变化以及行业特征而存在差异,并随企业对产业链的依赖程度、链条分工水平的深化进一步强化。研究对调整生产关系的政策实践提供一定启示。研究认为,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企业的深度融合应该作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突破旧生产力格局中微观主体面临的空间限制,需要不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和数据要素的相关制度。

    数字技术经济活动本地化宽带中国链上企业调整生产关系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徐政江小鹏
    10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文章深入探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文章首先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演进,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随后,文章阐释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在政府和市场关系、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宏观调控与国家治理方面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强调了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和谐共存、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以及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国将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等法治化方式完成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升级改造。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意蕴,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国家治理与发展的内在关联上讨论了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价值,指出高标准市场体系下的生产关系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制度保障,上层建筑优化可对经济基础发展提供集成效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为社会发展提供共建共享的动力,特别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法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创新在市场机制建设赋能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后,在实践进路方面,文章提出一系列策略,如发挥政府治理的效用、建立健康的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化创新体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以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效能互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国家治理和宏观调控的现代化来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落地。这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有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政治风险研究

    杜俊华龚宇李晶晶
    12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防范政治风险、维护政治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的发展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以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类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就衍生机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政治风险的特征主要有其本身的"双面性""客观性"、其衍生的"多源性""潜在性"、其防范的"长期性""可行性"。此外,政治风险的衍生既有部分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动摇、失去理想信念等的"内源性政治风险";也有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大国竞争泛意识形态化等的"外源性政治风险"。根据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政治风险的主要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政治建设方向偏移的风险"和"政治建设效果欠佳的风险"两个方面,以及"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政治信仰迷失""政治制度弱化"以及"政治根基被动摇""政治能力有欠缺""政治生态被污染"六种表现形式。对政治风险的防范首先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逻辑起点;从"准确感知""科学预测""协同防范"三方面建立应对系统;以"强化系统治理""完善法治体系"保障"严明政治纪律",涵养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以"筑牢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提升政治能力""发扬斗争精神"来"夯实政治教育",保障思想信念坚定不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与现代性不断推进的有机统一,而现代化必然是伴随着风险与挑战的,而且离实现现代化目标越近,要面对的风险和挑战越多。在伴随风险与挑战的现代化道路中,应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对政治风险的研究与防范,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风险意识形态风险政治生态政治建设政治安全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影响机制研究——以西部地区高校为例

    袁川张婷董泽芳
    13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层次人才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力主体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而高层次人才流动正是劳动力价格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的驱动下,西部地区高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基于"博士比""教授比"等"人才硬指标"考核评估压力而导致的人才资源相对不足问题依然较为严峻,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加盟便成为高校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这一社会共识促使高校和科研单位竞相对外采取人才"挖角"模式,由此引起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合理性流动"的质疑。为进一步探究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内在动因与作用机制,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和扎根田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高校进行研究,发现"较高的经济待遇期望值、较好的科研发展期望值、合理的考核评价期望值、全面的服务保障期望值、理想的社会适应期望值、优良的人才环境期望值"等六个主范畴共同构成了"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且对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分析影响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深层次原因发现,经济待遇直接影响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科研发展与考核评价是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因,直接影响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二者共同反映了高层次人才流动价值与流动意愿的关系;服务保障、社会适应、人才环境三因素构成了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内外情境,既通过影响流动价值间接作用于流动意愿,也调节着流动价值与流动意愿的关系。因此,可以用"直接原因一内在动因(属于直接原因)4内外情景4流动意愿"这一故事线来描述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现象,其核心范畴可以确定为"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机制"。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尤其是在基于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模型情形下,应从关注"心理收入"、建设发展平台、完善制度保障和培养情感认同等方面调适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

    新质生产力"双一流"建设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动西部地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