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儒家好恶观念演变的三条路径

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儒家好恶观念演变的三条路径

扫码查看
"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的君子人格.以探寻心性本体与德性之源为出发点,《礼记·大学》与楚简《缁衣》等将好恶与诚意、慎独相关联,着重刻画心之好恶具有普遍性、真实性与自发性;孟子则进一步明晰在欲生恶死的强烈情感之外,还有欲仁而恶不仁的道德本心,主张坚守本心即是贤者.荀子与《礼记·乐记》以群治为关切,认为好恶在后天应物之时极易流于"情欲",必须借助礼乐教化节制个体好恶之情,以减少其在社会政治秩序建构中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刘洋洋

展开 >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成都 611130)

儒家 好恶

2024

船山学刊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船山学刊

CHSSCD
影响因子:0.123
ISSN:1004-7387
年,卷(期):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