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船山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船山学刊
船山学刊

楚玲

季刊

1004-7387

csxkhn@126.com

0731-84221534 89716060

410003

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船山学刊/Journal Chuanshan Journal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船山思想研究为核心,以倡扬湖湘文化研究为主体,同时兼容儒、佛、道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横向超越"与现代人类"谦逊"美德之培养

    吴根友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世英在通贯性地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纵向超越"的形上学之后,发现这种类型的形上学易于将丰富的现实世界抽象成具有"同一性"的概念.他综合后现代西方哲学中"在场"与"不在场"的思想观念,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提出了"横向超越"这一新的形上学,让人们通过这一新形上学思想来把握重重无尽同时又有普遍联系的丰富而具体的世界.这一新形态的哲学形上学,对于当代人而言,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体的有限性."万有相通"这一思想观念的引导,可以使当代中国人在现实世界面前保持一种真正知性与德性上的谦逊,进而逐步形成一种既具有进取心,又能真诚地保持谦虚的美德.

    张世英横向超越谦逊美德培养

    "三礼"与中华礼乐文明

    杨朝明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礼"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经典代表著作.作为一种人文文化,"三礼"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且是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门径.从形式上来看,"三礼"作为一种礼乐文化的有机整体,关注着中国社会的世道人心,追求并向往着融洽和谐的大同之世.从内容上来看,"三礼"承载着周公之德业与孔子之显学,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三礼"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仁爱"的文化精神,铺定了中华儿女优秀的生命底色,成就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格局与气象.

    三礼周孔之道礼乐文化礼乐精神

    船山学对湖湘文化继往开来的理论贡献及深刻影响

    王泽应
    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船山学立足湖湘而对整个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继承发展孔孟儒家及其他诸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在湖湘大地影响深远的屈原贾谊的忧国忧民意识,周敦颐及湖湘学派的求道问理、希贤希圣和经世致用的品格精神予以重点观照,进一步凸显了"屈贾之乡""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和"道南正脉"的学术品格和价值追求.在对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传统作出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船山学结合湖湘文化精神价值对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体系予以别开生面的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救心救世和破块启蒙的理论命题和主张,极大地发展了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义理和精神,贡献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元素.近现代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体系中异军突起,就其内在动能而言,可以说是在刊刻船山遗书、阅读船山著作、弘扬船山思想和人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船山学深刻影响了湘籍经世派、湘籍洋务派及湘军集团、湘籍维新派、湘籍革命派几大人才群体.弘扬船山学及船山精神,有助于在新时代创造湖湘文化新辉煌,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船山学湖湘文化继往开来

    为王夫之对老子理论的批判辩护——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出发

    刘纪璐
    3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夫之将道家、佛家以及法家的理论并列为中国历史上三种最具破坏性的理论.当代船山学研究者多接受他对佛家和法家的批判,而认为他对老子的批判有失公允.甚至有学者认为,王夫之偏执于儒家道统,无法深解老子思想之精妙绝伦,导致他对老子的批判是断章取义、自相矛盾的.本文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来为王夫之对老子理论的批判作辩护,并对当代学者谭明冉对于王夫之观点的批评提出不同见解,得出结论:王夫之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老子以及道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反映了他对以哲学思考整世风、化人心的期望.王夫之对于儒家"伦理教化"的重视与强调,反对道家洁身自好、与世无争、道德冷漠的消极态度值得肯定.

    王夫之老子儒家道家

    船山对孔颖达与朱子之"生生"思想的批判性圆融

    汪美玲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颖达与朱子关于《易传》"生生"思想之诠释存在三方面差异:其一,关于"生生者",孔氏主张"阴阳"为"生生者",为"无";而朱子主张"阴阳二气"为"生生者",为"有".其二,关于"生生过程",孔氏侧重单向度谈"生";朱子则注重双向谈"生".其三,在"生生特征"问题上,孔氏主要从时间层面言其特征为"不绝";朱子则从时空两个层面主张其特征为"无穷".船山认为孔氏和朱子的观点各有偏执,并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圆融:于"生生者",船山在形式上取孔氏之"阴阳"而非朱子之"阴阳之气";于具体内涵上,他则弃孔氏之"虚无"而采朱子之"实有".于"生生过程",船山以"隐显"的方式涵摄并改造孔氏以"生死"单向度谈"生生"的过程;汲取了朱子的双向生成取向,并提出了"主持分剂"的阴阳运行原则.于"生生特征",船山承续并发展了孔氏与朱子"不绝""无穷"之论,提出"不穷"的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悖"的观点.

    王船山朱子孔颖达生生阴阳

    《庄子·养生主》的宏大生命观——从其关键词和结构说起

    曹峰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生主》各个部分都是以"天"为中心展开的,养生之"主"亦即养生之要领就在于"天",只有"依乎天理""知天",不受人为束缚,泰然接受"天之刑","安时而处顺",才能获得满意的人生.从结构上看,《养生主》各段落是前后一贯、彼此呼应的,并无旁出的支脉和无关的论述.《养生主》所要养的不仅是有限的肉体的生命,也包括死亡在内的无限的超越的生命,是能够坦然应对现实人生困境的生命.可以与《养生主》相互启发的文献是内篇的《德充符》《大宗师》和外篇的《山木》.

    《庄子》《养生主》生命观庖丁解牛

    知的有限性与生命的自由向度——《庄子·养生主》的生存论阐释

    郭美华
    7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实人生的有限性不能为知的无限性所扭曲,而要在生之有限性与知之无限性之间开启居间性从而远离善恶而获得自由生存.《庄子·养生主》对于有限与无限交织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引导人们在生命的深邃之处寻求真实的养生之道.自由生存的现实展开于一个罗网密布的伦理—政治纠合的流俗世间,真正的自由是克己无厚而寻得其缝隙以开启余地.这种自由的生存并不是完全由理智彻底清明的引导所决定的,而是受到暗昧天命的制约,从而自由生存有着其未知性面向.对于天命未知性的领悟,并非就是放弃自由的单纯顺服,而是有着绝对性的自由企向.生存的自由,其展开必然与死亡相勾连.自由而生,即经由领悟于他者之死而开启自身的绝望之希望,即迎死而生.迎死而生并不是以肉体的死亡来换取灵魂的不灭,而是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织中,在有限与无限的辉映中,不断地跃入生命的更为深邃之处.

    《养生主》生存论生之有限性知之无限性自由生存绝望之希望

    唐君毅与牟宗三诠释胡五峰之比较

    蔡家和
    8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君毅、牟宗三两位先生在诠释五峰学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牟宗三曾提出著名的"宋明三系说",其中的五峰、蕺山一系相当独特,原因是五峰为南宋人,蕺山为明末清初人,蕺山甚少提及五峰,彼此亦无学派相承关系,而牟宗三却将二人结为一系.牟宗三以为,二人皆注重主客观之饱满,重心亦重性而以心著性,甚至合于周子、张载、明道三人的学术性格,五峰可为周、张、程之嫡系.唐君毅则以为,五峰固有心学之意味,然实际上却是与伊川"心为已发"之说相近,但这是牟宗三所绝不承认者.依牟宗三,伊川学只传给朱子,伊、朱二人乃是"别子为宗",虽存有而不活动;伊川与五峰,一为歧一为正,正者之五峰,乃是"天道、性命相贯通",而与歧出之伊川大异其趣.本文将对二人的五峰学诠释作一比较,判断二人的五峰学诠释孰较能得其本意.

    以心著性伊川五峰即存有即活动性体心用

    慧境托诗心:论萧萐父的诗化哲学

    梅珍生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萐父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重要建设者.同时,他又是当代中国哲学史界少有的诗人哲学家,他的诗体现了中国哲学理性与感性并重的精神气质.萧萐父诗化哲学的方法论,以"解人"范畴揭示了理解活动所具有的历史性与个体情感性两个维度.他主张从时代思潮的整体性出发,以"历史乐章凭合奏"的宏大视野把握历史的整体面貌;主张把握"积杂以成纯"的认识规律,走出建构中国自主哲学体系的新路.他又以诗性语言对王船山、傅山的启蒙思想作了深度阐发,并将自己的哲学追求定位为"体天道而立人极",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表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

    萧萐父诗化哲学哲学方法论明清启蒙说

    "天下伦理"的传统意义

    沈宝钢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概念.天下观反映了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想象,而天下伦理是天下观的题中之义.天下伦理旨在将天下理解为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中超越于家、国之上的终极伦理实体.天下伦理对于传统中国有三点重要意义:推动中国文化的赓续不断;塑造多民族统一的文明格局;培育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伦理气质.具体而言,第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能够赓续不断,天下伦理的在场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文明维度之天下是指以礼乐政教为中心,边缘模糊、无远弗届的华夏文明共同体,而对这一同心圆式的文明共同体的代代坚守是古人不言自明的责任.第二,天下伦理是实现华夷一体的关键因素,推动了古代中国多民族统一的文明格局的形成.正因有天下这一夷夏共享的伦理实体,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才可能实现精神世界的"在一起".第三,天下伦理培育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伦理气质.天下是专属于人的天下,与人道关联.而天下伦理合天道与地道于一身,天道示人以自强不息,地道示人以厚德载物.因此,若按推天道地道以明人道的思维方式,人道对应的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伦理气质.

    天下伦理家国一体华夏文明共同体多民族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