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浮萍、藻类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浮萍、藻类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扫码查看
由于大量的生产和使用,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被排放到环境当中.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纳米颗粒对其造成的损伤及在其体内的积累很可能会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传递,从而威胁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因此,本文就现有研究中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对2类重要水生植物(即浮萍、藻类)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发现纳米颗粒的浓度、粒径以及暴露体系的pH值、溶解性有机质、温度和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研究中需更加关注水生植物对铜、氧化铜纳米颗粒及Cu2+的吸收及积累情况,以及区分纳米颗粒本身及Cu2+的毒性贡献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深入了解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浮萍、藻类的致毒机理.
Toxicity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Copper and Copper Oxide Nanoparticles to Duckweed and Algae: A Review

何莹、楚梦玮、刘洋、刘若晴、段文焱、仇浩

展开 >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省土壤固碳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铜纳米颗粒(Cu NPs) 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 浮萍 藻类 毒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昆明理工大学人培项目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

4170311141967039KKSY2016220122018HB008

2020

生态毒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毒理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57
ISSN:1673-5897
年,卷(期):2020.15(4)
  • 5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