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成人磷酸三(2-氯乙基)酯的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构建

    彭宇施妙盈贾旭东周萍萍...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溴系阻燃剂的禁用,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其主要替代品在中国被大量生产,并且在食品塑料器皿、家装材料、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磷酸三(2-乙基)酯(TCEP)已经被欧盟相关法规定义为生殖毒性和疑似人类致癌物,列入管控对象.为了更好地理解TCEP膳食暴露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基于中国成人的生理参数和TCEP理化特性,应用Gastroplus软件构建了描述TCEP内暴露的PBTK模型,解析了 TCEP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及排泄的动力学过程.所建PBTK模型能够预测TCEP暴露后在血液、脑、肝脏、肾脏等人体或哺乳动物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稳态浓度.对模型进行了精度、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说明模型具有管理可接受的表现.采用文献收集的小鼠血浆和中国成年人血清中TCEP实测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表明其可以应用于TCEP膳食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

    磷酸三(2-氯乙基)酯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膳食暴露模型验证

    典型有机磷阻燃剂对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的CREB转录活性及成脂分化影响研究

    徐旻昊镇华君修光利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OPFRs)具有诱导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的能力,并促使细胞积累大量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因此被视为潜在的致肥胖污染物.目前,关于OPFRs诱导3T3-L1成脂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在细胞分化早期阶段(诱导后0~2 d)污染物的影响作用仍然不明确.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是3T3-L1分化早期的关键调控因子.为了探究OPFRs在诱导0~2 d暴露对CREB转录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环磷腺苷效应元件(cAMP response element,CRE)和pGL4.73质粒共转染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进一步对10种典型的OPFRs开展检测,发现10 μmol·L-1的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EHDPP)、磷酸二(2-乙基己基)苯基酯(BEHPP)、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TEHP)可显著上调分化早期3T3-L1细胞的CREB转录活性.此外,在诱导分化的0~2 d内,暴露于10 μmol·L-1的6种OPFRs(BEHPP、EHDPP、TEHP、TDCIPP、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IPP)、TCEP)可显著增加细胞分化结束后的TG含量,且TG的生成量与分化早期CREB转录活性存在边缘显著水平(P=0.07)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取代基结构的OPFRs对3T3-L1成脂分化早期阶段的差异化调控作用,增进了对OPFRs致肥胖效应的认识,并为评估OPFRs健康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有机磷阻燃剂小鼠致肥胖效应CREB通路3T3-L1细胞

    结合生态毒性数据和外推模型推导乙二醇的海洋生物水质基准

    张敏霞崔艺潇李昭川靳非...
    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二醇是海洋油气开发行业的重点关注污染物,作为水合物抑制剂使用并随生产水持续大量排放入海,其生态风险不容忽视.本研究在对乙二醇的水生生物毒性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和评价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营养级典型海洋模式生物黑点青鳉(Oryzias melastigma)和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开展毒性实验,并利用种间相关估计模型(interspecies correlation estimation model,ICE)预测了乙二醇对4种我国本土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approach,SSD)和最终急-慢性毒性比法(final acute-chronic toxicity ratio method,FACR)使用我国本土水生生物毒性数据推导了乙二醇的海洋生物水质基准.结果显示,基于毒理学实验数据和ICE模型预测数据推导的乙二醇短期海洋生物水质基准为2 498 mg·L-1,与仅基于毒理学实验数据推导的结果(2 263 mg·L-1)接近;基于短期海洋生物水质基准,利用FACR方法推导的乙二醇长期海洋生物水质基准分别为313 mg·L-1和284 mg·L1.结果表明,ICE模型和FACR方法应用于乙二醇的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有望为乙二醇海洋环境管理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参考.

    乙二醇海洋生物水质基准物种敏感度分布种间相关估计模型最终急-慢性毒性

    中国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环境污染、健康风险及监管现状

    孙梦颖胡君李想彭九妹...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抗水、抗油、抗污等良好特性而被广泛使用的化学品.PFASs在环境中具有极强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平衡及人类健康.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氟化合物制造和消费大国,虽然环境介质中PFASs赋存浓度并不比欧美国家高,但PFASs在我国居民人体内的暴露水平较美国高,对人体免疫、代谢、生殖及心血管系统带来健康威胁,并通过生殖系统影响胎儿发育.欧美发达国家在20年前就开始关注PFASs,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并对饮用水中PFASs的含量设定了推荐值.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监管措施有待完善.本文通过总结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措施提供参考.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污染现状健康风险毒性效应监管政策

    个人护理品中常见抗菌剂的环境分布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石佳刘泽明马桥徐丹...
    4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护理品(PCPs)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日用品,包括洗手液、洗衣液及家用消毒剂等.在抗菌消毒类PCPs中添加的主要抗菌成分有三氯生(TCS)、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氯己定(CHX)及季铵化合物(QACs),近年来这些物质作为新兴污染物在环境及人体中被频繁检出,具有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了 TCS、PCMX、CHX及QACs的抗菌机制和应用、环境中的检出和归趋,以及毒性效应和健康风险,对深入研究PCPs中常用抗菌剂的毒性效应机制和评估健康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TCSPCMXCHXQACs环境检出生物毒性健康风险

    环境雌激素EE2早期慢暴露对雄性大鼠成年后神经发育与空间学习行为的影响

    邓倩于春洋马瑞张亚文...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雌激素17α-乙炔雌二醇(17alpha-ethynylestradiol,EE2)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主要经消化道被人和动物摄入,但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探讨EE2早期慢暴露对Sprague-Dawley(SD)大鼠神经发育和成年后认知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选择5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EE2低剂量组(0.1 μg·kg-1)、EE2高剂量组(10 μg·kg-1),每组8只,EE2持续暴露16周.观察大鼠体质量、脑质量变化.采用Morris水迷宫、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Niss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A1)、海马CA3区(CA3)、齿状回(DG)的细胞形态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大脑皮层的IL-1β、IL-10蛋白水平,并测定皮层和海马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EE2暴露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对照组减缓,脑质量减轻.行为学发现,EE2组逃逸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跨台次数减少,中央区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变化.EE2暴露组海马各区神经元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DG区神经元前体细胞数量减少.进一步发现,EE2暴露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组织的MDA含量均升高,IL-1β表达量增加,IL-10表达量下降.低剂量组海马DG区BDNF表达减少,高剂量组CA1、CA3、DG区BDNF表达均减少.以上结果表明,生命早期0.1 μg·kg-1 EE2慢暴露可引起雄性大鼠成年后空间学习记忆行为障碍,与海马结构紊乱、BDNF水平降低和脑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17α-乙炔雌二醇大鼠早期慢性暴露海马学习记忆行为

    唑类杀菌剂混合物对近头状尖孢藻的毒性相互作用评估

    黄永香郭蒂洁覃礼堂莫凌云...
    7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唑类杀菌剂广泛存在水环境中,对水生生物产生有害影响,且其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未知.为探讨复合的唑类杀菌剂对非靶标生物绿藻的毒性相互作用,以苯醚甲环唑、戊菌唑、叶菌唑、四氟醚唑、粉唑醇、麦穗宁、氟菌唑、土菌灵和噁霉灵共9种唑类杀菌剂作为混合物组分,运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了 173条二元混合物射线,采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二元混合物对近头状尖孢藻(Raphidocelis subcapitata)的生长抑制毒性.以半数效应浓度(EC50)的负对数(pEC50)作为判断毒性大小的指标,173组二元唑类杀菌剂混合物的pEC50范围为3.053~6.415,含有叶菌唑和麦穗宁的混合物的毒性最大,最高毒性的pEC50分别为6.415和6.140.通过浓度加和、独立作用模型及其等效线图定性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采用模型偏差比、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混合毒性指数和组合指数定量评估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通过毒性单位法、混合物毒性指数和组合指数的评价结果更为一致.由苯醚甲环唑、戊菌唑和氟菌唑设计的二元混合产生协同作用的频次更高,分别为46.9%、46.1%和61.1%.由粉唑醇、麦穗宁和叶菌唑设计的二元混合会降低混合物毒性,呈现为加和作用和拮抗作用.杀菌剂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规律总体表现为低浓度的以协同、加和作用为主,高浓度以加和作用、拮抗作用为主.在环境浓度下,混合物相互作用主要以加和作用为主.

    唑类杀菌剂近头状尖孢藻联合毒性预测模型

    抗生素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路畅秦成赵美静陆晨希...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养殖业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抗生素通过动物粪便、尿液等方式排出体外进入土壤环境,且其残留时间较长,带来一系列的土壤污染问题.而蚯蚓在维持土壤生态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研究表明蚯蚓的生理状态能间接反映土壤的污染程度,因此开展抗生素对蚯蚓的毒性研究对监测土壤中抗生素的污染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急性毒性、生殖毒性、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抗生素对蚯蚓的毒理作用研究进展,发现抗生素的毒性普遍偏低,不会直接引起蚯蚓死亡,但过量的抗生素会抑制蚯蚓体质量增长、破坏蚯蚓抗氧化防御系统,改变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对蚯蚓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对土壤中抗生素对蚯蚓毒性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土壤抗生素污染监测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抗生素蚯蚓毒性效应生物标志物

    大蒜产地不同轮作模式对微塑料丰度和形态分布的影响

    程钊严雅文张雷刚曹瑶瑶...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膜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acid esters,PAEs)的污染,但较少有研究报道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中MPs丰度和形态分布的影响,同时MPs与PAEs之间在农业土壤中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采集了邳州大蒜种植区内大蒜-玉米、大蒜-大豆和大蒜-水稻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的土壤,采用激光红外成像系统对土壤中MPs的丰度、组成以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法分析土壤中16种PAEs含量,结合土壤MPs丰度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邳州大蒜种植区土壤MPs的平均丰度为4 710.67个·kg-1,主要由聚酰胺(PA)、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等类型组成,分别占比47.82%、13.94%和17.51%;MPs以碎片状为主,且超过75%的MPs粒径≤50 μm.不同轮作模式下的MPs平均丰度差异明显,呈现大蒜-玉米土壤(5 788.02个·kg-1)>大蒜-水稻土壤(4 983.71个·kg-1)>大蒜-大豆土壤(3 090.93个·kg-1)的趋势.大蒜-大豆土壤MPs的平均面积及高度和宽度等形态特征与大蒜-玉米土壤和大蒜-水稻土壤的MPs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土壤中的PAEs种类主要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邳州大蒜种植区土壤中MPs总丰度与∑PAEs含量(R2=0.68,P=0.0005)和DEHP含量(R2=0.54,P=0.004)呈显著正相关.

    微塑料邻苯二甲酸酯大蒜产地轮作模式丰度

    低浓度PFOA污染对大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陈平玉张巍巍胡恩柱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辛酸(PFOA)在环境中广泛分布且难以降解,对生态系统存在潜在风险.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 100 ng·g-1的土壤PFOA污染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抗氧化能力、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PFOA胁迫使得大豆植株地下部分干生物量下降21.3%,地上部分干生物量下降14.4%,幼苗期(V2)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15.5%,鼓粒期(R6)叶片总酚含量显著下降61.9%,2个时期内叶片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显著升高21.1%和23.6%.PFOA对大豆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胁迫作用,激活了植物的抗氧化防御机制,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大豆体内自由基产生与清除的平衡被打破,自由基大量积累,叶片中的酚类难以满足清除活性氧的需求,总酚含量显著下降.大豆能够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来减轻低浓度PFOA胁迫作用的影响.

    全氟辛酸大豆抗氧化能力可溶性蛋白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