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在蚯蚓体内的蓄积特征及其生长毒性

不同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在蚯蚓体内的蓄积特征及其生长毒性

扫码查看
农药污染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壤生态系统安全.选择我国应用较广的氯氰菊酯为代表性农药污染物,采用一次和叠加的污染方式模拟氯氰菊酯进入土壤并逐渐累积的过程,以云南耕地常见的蚯蚓优势种——皮质远盲蚓(Amynthascorticis)为实验生物,研究了氯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变化,以及蚯蚓对不同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吸收蓄积的累积特征和生长毒性响应.结果显示,不同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c=c0e-kt,以一次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降解半衰期为27.7~28.9 d;以叠加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降解半衰期为25.7~26.6 d.氯氰菊酯浓度为4~6 mg·kg-1 ,暴露55 d时,蚯蚓对以一次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蓄积量为0.34~0.73 mg·kg-1 ,生物-土壤蓄积因子(FBSA)为0.85~1.05;蚯蚓对以叠加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蓄积量为0.86~1.51 mg·kg-1 ,FBSA 为1.16~1.42.与一次污染方式比较,以叠加污染方式进入土壤的氯氰菊酯,更有利于蚯蚓对其进行生物富集,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毒性.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农药叠加污染累积的生态风险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Bioaccumulation of Cypermethrin in Earthworm and Its Effects on Earth-worm Growth

熊张平、周世萍、解思达、郭佳葳、李惠娟、陈修才

展开 >

西南地区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

氯氰菊酯 蚯蚓 生物富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农业联合面上项目西南地区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318601552017FG001-0402019-KF13

2021

生态毒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毒理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57
ISSN:1673-5897
年,卷(期):2021.16(1)
  •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