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草甘膦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及机制

草甘膦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及机制

扫码查看
为了探究环境中草甘膦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将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暴露于草甘膦(1、10、100μg·L-1)72 h,观察并记录胚胎孵化率、存活率、畸形率、心率,测定ATPase活性及胚胎发育相关基因(Tbx5、Nkx2.5、Tnnt2、Bmp2b、Ihh、Shh)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高浓度组(10 μg·L-1和100 μg·L-1)中斑马鱼胚胎存活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心包水肿率、脊柱弯曲率和卵黄囊肿率显著升高;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生了改变,在1μg·L-1组中,Nkx2.5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但Tbx5、Tnnt2、Bmp2b、Shh水平明显升高,而Ihh水平明显降低;在10μg·L-1和100μg·L-1组中,Tbx5、Nkx2.5、Bmp2b、Ihh、Shh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在10 μg·L-1和100μg·L-1暴露组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较高浓度的草甘膦对于鱼类具有显著的发育毒性,毒性效应机制与胚胎发育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变化及酶活性抑制有关.依据试验结果,草甘膦LOEC为10 μg·L-1,NOEC为1μg·L-1,环境中的草甘膦残留量达到一定浓度(≥10 μg·L-1)时对鱼类构成潜在威胁,在实际应用中应全面考察环境草甘膦可能残留的浓度.
Developmental Impact of Glyphosate Exposure on Zebrafish Embryos and Mechanism Involved

glyphosatezebrafishdevelopmental toxicitymechanism

吴玉琼、许祯毅、尚亚明、徐晓斌、范俐、齐佳鹏、沈章聖

展开 >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武夷山354300

草甘膦 斑马鱼 发育毒性 毒性机制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平市科技计划

2019J01825N2020Z005

2023

生态毒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毒理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57
ISSN:1673-5897
年,卷(期):2023.18(4)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