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

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

扫码查看
17世纪以前,天山北麓是以牧为主地区,由"兵屯"建立的古代绿洲仅在交通要道呈星、点分布,且屡兴屡废.18~20世纪中叶,由清朝到民国,大力发展屯田,使社会发展进入半农半牧时期,这时形成的旧绿洲,呈断续岛状小片.1949年以后,由大规模农垦建立的新绿洲群,把分散小片旧绿洲联结在一起,形成与天山相平行绿洲带.本区绿洲形成特点是由屯垦和内地移民发展起来,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而且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之间有延续性,不象塔里木盆地的很多古代绿洲已沦为沙漠、戈壁或风蚀地.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ificially Irrigated Oases in the Northern Piedm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樊自立、穆桂金、马英杰、马映军

展开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新疆遥感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天山北麓 灌溉绿洲 形成 发展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K2951-B1-213G199904350209

2002

地理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地理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3.117
ISSN:1000-0690
年,卷(期):2002.22(2)
  • 58
  • 2